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才流失甚于水土流失:人大代表呼吁建立西部人才储备制度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4日12:26 云南日报

  云南日报网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张云龙、陈芳)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竞争是最具有全局影响力的竞争,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但是,恰恰最需要人才的西部不发达地区,人才流失严重,与东部的差距很大。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人事厅厅长赵世亮为此呼吁:尽快建立西部人才储备制度。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有些乡镇里找不出一个能写材料的人

  赵世亮代表说,西部地区的人才问题很多,内蒙古自治区具有代表性。

  首先是总量不足。截至2003年底,内蒙古共有各类人才105万人,占社会总人口的4.5%,按照国家有关规划纲要的要求,到2005年人才要占到6.3%的比例,那么内蒙古今明两年需要补充各类人才39.1万人。

  其次是学历层次不高。全区公务员队伍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只占33%,其中研究生只有0.59%。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19%,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为16%。基层尤其缺乏高学历人才,内蒙古1200多个乡镇的干部里只有6个研究生,本科生比例也只有12%。

  第三是结构、分布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在传统产业、学科所占比例高,仅教育、卫生就超过65%,而高新技术学科和新兴学科的人才相对缺乏,金融业只占0.2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0.13%。国有企业高级职称的经营管理人才仅占7%,中级职称也只有28%。

  在调查中,赵世亮代表了解到,个别乡镇找不出一个能写材料的人,还有的乡镇卫生院甚至连中专生都没有,没有人会使用新式设备。“村民能看的病他们能看,村民看不了的病他们也看不了。”

  人才奇缺与人才闲置和人才流失并存

  赵世亮代表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奇缺与人才闲置和人才流失并存。

  内蒙古的人才引进与流失比在1比1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到2000年,内蒙古共外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万人,大部分是技术骨干和高级人才。2003年高层次人才走了239人,其中正高职称有32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为101人,其中正高只有6人。

  另外,2000年到2002年在内蒙古以外就读的大学生共1.8万人,但是回内蒙古工作的只有10%。

  赵世亮代表说,人才的流失甚于水土流失。

  2000年,赵世亮代表到北京市郊区参观,在一个私人养猪场,他无意中碰到7个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一问才知道,原来在内蒙古找不到合适工作,只好出来打工。内蒙古去年区内高校的毕业生约2.6万人,但到9月份区内就业率只有54%。

  这件事给了赵世亮极大的震动。他说,由于体制原因,造成人才流动不畅,需要的人进不来,用不上的人出不去。一是受编制限制,干不了的人挤占编制,需要的人没编制录用。二连浩特市现有的编制数是按人口8000人时确定的,现在人口近6万,但是编制没有增加,大量的急需人才被编制拦在门外。

  二是人才很难向基层和艰苦的地区流动,艰苦地区人才留不住。在临河市,20世纪90年代累计接收56名大学生,现在只剩下一人。

  建立人才储备制度

  赵世亮代表说,西部大开发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而全国人才会议上国家也明确要加大对西部人才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他建议,国家要在人才政策上向西部倾斜,对人才开发给予财政支持,另外,还要实施为西部培养人才的计划。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内蒙古,人才储备制度开始进行试点。赵世亮代表说,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一时没有编制的高校毕业生和事业急需的拔尖人才,有目的进行储备。内蒙古实行分层储备、分级管理,即自治区负责研究生、盟市负责本科大学生,县乡负责大专毕业生的储备工作。

  在二连浩特市和赤峰市宁城县开展的试点,正将200名经过选拔的大学生分配到急需的岗位上。这些大学生虽然暂时没有编制,但是可以正常工作,享受与在编大学生同等的待遇。人事部门计划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内,逐步将在编的不合格人员分流出去,为有能力的大学生腾出位置。

  赵世亮代表说,实施人才储备制度,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利于乡镇人才队伍优化结构,有利于激发队伍内部的活力,有利于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拓宽了选人的视野,增加了用人的渠道,避免“筷子里面拔旗杆”的现象。

  “留住了人才,就留住了发展,留住了财富,留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劲。”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