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特稿:石墙石洞诉说太平军一段古(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4日14:59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为何置家巷村近300人都姓梁?村里保留了太平军的火药枪…… 文/图 特约通讯员 黄振生 周宏平 最近,英德市有关专家在该市岩背镇英西峰林走廊景区考察发现,那里的青山秀水遗留下清朝时期太平军的一位重要将领———梁柱的遗迹。 梁柱曾在背岩一带活动过 英德市青莲镇管塘村委会置家巷村民小组为何近300人都姓梁?该村保留的两条废弃火药枪据称是太平军遗留下来的? 经英德市专家考证,太平军石达开部队的重要将领———顺德大良人梁柱确实曾在岩背一带活动过。 据《英德县续志》记载:“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四月初二日东莞贼高佬连滋扰犀牛潭(现西牛镇)旋遁去,贼首梁柱踞蓝山、磅脚(在今青坑镇境内)……在三峡头设伪税厂,河道梗塞。”可见,历史上确有梁柱其人其事。同时,《英德县政府志》和《韶关志》也有大量的有关太平军在岩背一带活动的记载。 据说梁柱没有什么文化,但想象力丰富,他将自己的姓名写作“T”,其意思是横者为“梁”,竖者为“柱”。 梁柱在雁阳关(今称英阳关)设卡,对过往船只收税,将所收款项经阳山送往广西金田、桂平,用于资助太平军。据说他还曾在英德岩背与阳山青莲交界云婆山山麓的观音坪安营扎寨。 梁柱部队在岩背一带活动原因有二,一是石达开、李金江的部队从湖南进入英德,由于水路交通便利,途经大湾、岩背等地;二是太平军攻陷英德县城后,由于缺乏有力的支援,没多久又被清军反扑、镇压,最后退出县城,四处逃散,其中一部分回到了英西的大湾、青坑、岩背等地,隐身于上述地方的深山老林,以图东山再起。 据当地74岁的陈苏老伯说,阳山县青莲镇南山村岭头田(原观音坪)至今仍保留有梁柱住宅,为熟灰沙砖木结构。苏老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搞副业时曾在那里住过。 岩背镇多山,岩背的山几乎全是石头。而且石头还长在田地里,俗称“石花地”。该市的专家们发现,岩背的许多石头成为了历史遗址。 位于管塘村岩坪山半山腰的岩平洞,洞口上方有大面积岩层伸出,可以遮雨蔽日,隐蔽性好。洞口用石头砌成一道石墙,高约3米,厚约1米,长约15米,石墙风化明显。洞口前方,有几十亩田地,可种粮食。洞厅林立、宽阔,可容纳数千人。洞内曾发现有为数不少的清代瓦器。 离岩坪洞不远处的山顶上,修建有一石墙及石寨门。石墙长十多丈,高约3米,厚约1米,石墙依照山形地势而建。石寨门仅容二人同时通过,全部用石灰石堆叠而成,门楣用的是硕大厚实的石板。整个石寨视野广阔,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境内文婆山,《英德县志》称作“云婆山”,在英德市地图上标作“旗山”,海拔1178米,为英西南之最高峰,是英德与阳山的分水岭,山上有面积近百亩的高山湖,湖面碧波荡漾,水质纯净,是岩背镇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山上有100多米铺设平整的石阶路,梁柱的部队曾在山脚驻兵。山顶至今仍有石头砌的了望塔。 阳岩洞,以前叫“洋岩洞”。据地质专家考证,主洞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有天然岩溶洞穴博物馆之誉。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省政府曾专门拨款10多万元用于保护开发。 阳岩洞门前是一条幽深广阔的大峡谷,峡谷四周峭壁千仞,危崖高悬,刀劈斧削,巧夺天工。峡谷内蔓挂枝延,鸟鸣阵阵,怪石罗列,如蹲狮,如豹,如浮云,如飞鸟,如海龟……玲珑错落,景象奇幻。进得洞来,便闻声声滴水,在敲打如磐的顽石。洞内钟乳石、石笋、石瀑布、石蘑菇……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石禽、石猴、石狮,酷肖逼真;石花、石果、石葡萄晶莹透亮……据当地进去探险的人说,走了四五小时后仍未穷尽,而且,洞中还有洞,峰回路转。 传说梁柱还在岩背镇阳岩洞埋藏了一批金银财宝。当地一邓姓老人告诉笔者,他的太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那里避雨时,发现了一罐约100斤重的白银,以此购了1000亩土地,兴办了酒厂、榨油厂、染织厂,富甲一方。从此,当地人从未间断过到洞里寻宝。据说,白银是梁柱的部队埋藏的。 但是,近年岩背镇人的“寻宝”方式改变了,那就是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华农大科技扶贫下,开发了“岩背云雾尖”茶叶,清香爽口,现已成为英德茶叶品牌之一。200多亩的“岩背云雾尖”茶园,年产干茶2.5万斤,产值近80万元。 今年1月,岩背镇已引进广州一商家拟投资1.5亿元开发阳岩洞,首期投资1500万元,拟建成一个休闲、旅游度假的胜地。 (本栏图片均为 黄昱茜 摄影) (晓健/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