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参政议政细表洞见 社会进程步步为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4日18:46 南方都市报 | |||||||||
社论 政协会议已于12日结束,人大将在今天下午闭幕。在这尾声之时综观今年两会,应该是颇有一些心得的。连续两届的人大代表王维忠以自己切身参政议政的经历,将对这次两会的观感,写进了12日的日记里:“大家不再是空洞无物地去谈一些问题,而是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指出问题的症结,也明确了解决的办法。过去则不是,因为提不出什么议案
从这番道白中,不难知道,所谓“议案”,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的一整套论述与思路。它不允许泛泛而谈,也不主张宏大叙事。如此,今年两会议(提)案提交创造历史纪录,则是一件可喜可贺之事了。 这里有两个极富代表性的个案:一是全国政协委员徐德明针对拖欠工资问题提出的“周薪、日薪”方案;另一个是全国人大代表尹家绪针对“黄金周”的矛盾提出的“4+1”方案。前者认为工资拖欠的一个关键在于工资支付周期过长,可“借鉴国外经验,采用周、日工资制度”;后者建议每月有三周只休一天,所省出天数则集中到另一个周构成“大周末”,如此月月有“黄金周”,并可调控错开。 无疑,这两个议(提)案是很有些共性的:首先,所针对的问题贴近民生,因此民众能被唤起共鸣;其次,具体的分析有细致的洞见,因而老百姓易于理解;而且,都实现了解决问题的“制度建设”并颇具可操作性,这样公众觉得实用。纠其三者,使得这类议案更能超过一些宏大的议题,赢得民间的喝彩。各类媒体盛赞今年两会开得求真务实,自然也是在它们身上有所得分。 王维忠代表观察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变化,而这样的一种变化背后,蕴涵着一个民族认知事物、改造事物观念的折变。 在建设国家的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雄心壮志,一夜之内“敢叫日月换新天”,对于社会进程作最宏大的全程计划,对于面临的问题,则诉求一揽子解决方案。这样的豪情,是以革命的理论,行改造之大计。不独一个国家,甚至大半个世界,都在哈耶克指出的“致命的自负”驱动下,认定自己可以认知一切,或者干脆就以为自己已经认知一切,因而可以指哪打哪,包揽一切。 结果自然远远落后于期待。社会进程被证明远比力学、化学的公式复杂得多,任何管理与建设,本质上都是一场试验,都存在试错的可能——而且这种可能性往往并不小。于是,那种伤筋动骨的大试验,试验成本也大,一旦试错,全盘皆输;而与此相对应,针对具体的问题作局部渐进的改良,哪怕错了,成本也不足伤及社会根本,社会的元气也足以支撑多做几次尝试,最终寻到解决问题的较好办法。而正是在这一个一个小堡垒被攻克的过程中,社会的巨轮缓缓向前。 中国无疑是通过回归事物的基本规律而处在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上,13亿人口足以使任何一个小问题都成为大麻烦,因而谨慎的社会试验更有必要。在这个意义上,王维忠所观察到的变化,徐德明与尹家绪提交的议(提)案以及因此引起的关注,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某种风气的转向,而标识着一项重要社会共识的彰显: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国家自然步步为营,往前进步。 相关专题:2004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