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港媒两论陈水扁 :四年人脉众叛亲离 四年政绩乏善可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5日10:39 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3月15日消息 台湾“大选”临近,香港媒体《东方日报》与《星岛日报》纷纷发表社论,对陈水扁四年当政情况进行盘点:《东方日报》﹕陈水扁执政四年众叛亲离

  当年在政事顾问团簇拥下上台的陈水扁,执政四年来政商版图面临重新洗牌,全力挺扁的政商大老几乎全面叛离,连党内战友都对扁无情挞伐,重挫扁吕选情。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二○○○年在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号召下,陈水扁政事顾问团集合了政商界菁英,包括高铁董事长殷琪、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奇美集团董事长许文龙以及长荣集团董事长张荣发等人,如今盛况不再。

  《东方日报》驻台记者李玉芳报导,张荣发与王永庆不仅数度炮轰陈水扁“三通”政策,张还积极靠拢连战;李远哲与同为政事顾问团的林怀民,具名刊登广告要陈水扁多听人民声音;曾为陈水扁当局催生的殷琪,对扁批判态度不若张荣发等大老,但在这敏感时刻对扁当局态度与四年前大相径庭。

  殷琪曾为高铁一事明白表达对扁当局不满,她指出当局政策不明晰、法律不落实,对合约不尊重,令合作伙伴无法承担这种政治与政策风险。

  陈水扁“一边一国”一出口,施振荣立即响应陈水扁制造不必要的紧张,其后施也向新闻界痛批台当局“心态封闭”。

  施振荣说,台湾离大陆这么近,大家都知道应把大陆纳入整体投资。但是碍于政治因素,都不敢明说,他认为,这种情况若不改变,台湾就没有未来。

  连唯一在面上还公开挺扁的许文龙,最近接受访问时指出,“三通”他很早就觉得有需要,而且还强调是台湾有需要,他含蓄的点出:“有些事情可以不用太极端”。

  不过其它曾经被陈水扁“抹红”的台商对陈水扁就没这么包容,一月底来自大陆各地的台商举行与扁当局互动的春节联谊餐会,出席的台商只有八成左右,陈水扁当场发放利好消息,现场响应掌声不仅稀稀落落,连陈水扁敬酒时,还有人忍不住大骂出口,现场气氛尴尬。

  民进党大佬张俊宏痛批扁当局这四年来拿不出政绩,支持者热情尽失,他呼吁陈水扁公开道歉才能重燃信心。

  政商大佬倒戈转向,党内战友严厉挞伐,让陈水扁选情受到重击,“绿色执政品质保证”受到各界质疑,也为陈水扁是否继续执政打下一个问号。《星岛日报》:陈水扁执政四年乏善可陈

  台湾进入“总统选举周”,以连战为首的国民、亲民两党联盟“蓝营”,和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绿营”势均力敌,因为选举结果关系到台海局势的张弛,对两岸三地的稳定繁荣都有莫大影响,北京和本港都非常关注。

  香港星岛日报3月15日发表社论,指出回归后,港人对台湾选举更加关注,尤其是担心陈水扁一旦连任,他便有可能进一步把台湾推向“独立”,加深国家分裂和内战的危机,亦令海峡和香港局势复杂化。

  陈水扁四年前当选,靠的是“悲情牌”、“民主牌”和“清流牌”。不过,他上任后对付黑金的政绩不彰,近来更因为自己太太吴淑珍炒股获大利的丑闻,令台湾人觉得天下乌鸦一样黑,清流不再。

  至于民主牌,上次呼吁选民透过“改朝换代缔造历史”,今次自己成为“执政党”当然不再适用;这回祭出了“公投”,但得不到美国支持,国亲两党又进行杯葛,“公投”变成雷声大雨点小。

  余下的唯一皇牌,是挑拨省籍矛盾的悲情牌。当年国民党东渡台湾对当地人的政治排挤和逼害,绿营拣了二月二十八日这个纪念本土人受害的日子,动员了二百万人“手护台湾”,把历史的悲情结合今天台湾人对大陆的疑惧,塑造“谁谈统一就是出卖台湾人的气氛”,打击蓝营。

  蓝营方面则主打民生牌,针对陈水扁这方面政绩乏善可陈,力数陈水扁执政以来经济和治安大幅倒退,发动了三百万人参加“换总统,救台湾”集会,以振声威。国亲联盟“换总统,救台湾”主打陈水扁缺乏政绩、只靠政治见解管治的弱点,正好击中对手的死穴。

  上次选举,李登辉成为“无间道”,诱使国民党内部分裂,但陈水扁上任后的表现,擦亮了台湾人的眼睛,今次两阵再对垒,已变成政治议题和管治实绩之争。(佐林)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