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三农发展“高速” 让务工款“转”得更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5日13:28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 |||||||||
编者按四川是劳务输出第一大省。2003年,1370万“川军”外出务工,从省外带回的劳务资金达到400亿元。腰包渐鼓的劳务工,眼下关心的已不仅是能挣到多少钱,务工款的流通效率也成为他们关注的问题:能否像城里一样方便快捷地到达家人手中,能否通过一些有效途径转变为促进“三农”发展的资本?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三月中旬的南部县兴盛乡绿意正浓。看着自家活泼的鸡群,杨德顺乐了。在当
同样在三月的春光里,几支由省农行组织的宣传服务队,11日起分赴东莞、惠州等地,向那里的川籍民工,送上家乡来的面对面服务:关于务工款汇兑,关于投资创业…… 困惑一:去年11月以前,外省汇往金堂偏远乡村的务工款,从汇出之日起,到农户在乡镇取到手为止,一般要10天左右。而同样的汇款,金堂城里居民通过网上汇兑系统取款,只需两个小时左右。如果拿三州及更偏远的山区来同城市比,数字差将更大。 240小时∶2小时——这当中的落差和不便不言而喻,特别是看到急等用钱的农民朋友,成都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的负责人总免不了自责一番。 去年起,该联社投入3200万元,在全市各乡镇新建电子汇兑网络。到去年11月,该系统已在650个点联网开通。 开展类似行动的还有农行。近年来,省农行投资数亿元,建起计算机汇兑业务处理系统,部分偏远乡镇也实现了汇款两小时到帐甚至实时到帐。每年春节,在巴中汽车站、南充火车站,当风尘仆仆的务工农民背包提袋涌出车门时,就会看到农行工作人员迎接的身影,递上一杯热茶,现场开展汇兑服务,甚至代买车票、代购农资。今年春节前,资阳农行的“心连心慰问组”,特地赶赴务工人员集中的广东各地,把金融服务送上门。 农行和农信社的这一“城乡统筹发展金融工程”,被务工人员称为务工款汇兑的“高速路”。 今年1月19日,农行南部县支行伏虎营业所创下一项业务新纪录:从早上8时到下午6时,临柜员工共办理务工汇款业务1153笔。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春节,农行组织劳务收入吸储近38亿元,占全行储蓄净增总额的21.96%。 困惑二:辛辛苦苦在外打拼,务工者不再满足于“吃饭”,他们也想“以钱生钱”,但由于缺乏投资意识,疏于捕捉商机,很多人只好把钱放在银行睡大觉。 一方面,每年从省外挣回的劳务收入近400亿元;另一方面,“三农”发展急需资金。如何就地取材,把这一大笔劳务收入聚集起来、有效利用,迅速变成资本? 于是,一个个应运而生的“加油站”,出现在务工款汇兑的“高速路”边。 今年,省农行明确提出:将劳务群体作为“战略性、永久性黄金客户”来开发。借鉴在城市开设“投资理财服务中心”的做法,由一个工作组专门针对劳务资金的开发利用进行分析。把过去主要依靠组织存款转变为存款、贷款、银行卡和代理保险等金融产品捆绑营销,除开发适合劳务群体需求的3大项、16个单项的个性化金融新产品外,还根据务工人员的创业需求和所在地方的产业实际,为他们投资创业出谋划策。 目前,达州、南充、自贡、巴中等地农行纷纷推出“帮助脱贫”、“万户工程”等主题活动,把开展务工汇兑转储业务同农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早在去年,巴中市农信社就派出数百名“金融保姆”,活跃在各个乡村,利用自己点子多、路子广的优势,为农民特别是务工人员提供理财服务。目前,仅巴州区就有2.3万户农民同“金融保姆”结成了对子。该区渔溪镇金星村47户农民在“金融保姆”的帮助下种植生姜、沙参和发展水产养殖,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以前的1080元增加到了2130元。(记者 黄志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