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承认自己一直是个文学青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5日17:26 中国青年

  采访/本刊记者 李海波

  一

  “当眉间尺肿着眼眶,头也不回地跨出门外,穿着青衣,背着青剑,迈开大步,径奔城中的时候,东方还没有露出阳 光。”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距离第一次看到鲁迅《铸剑》中这句话已经19年,栾文胜依然能清晰记得那瞬间的感觉:震撼和慌张。对一个只有 十来岁的五年级学生来说,这本县城图书馆里的小书其实已经超出了他能理解的范围,但即使后来无数次重新读这篇小说,最 难忘的还是那第一眼的冲击。从那时候开始,栾文胜固执地认为这是鲁迅最富才情的一篇小说,也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偷偷给 自己起了一个笔名,用于每一篇自己认为是作品的稚嫩文字中,这个名字就是"铸剑"。

  “十年后,我上大学才得以第一次看到这个笔名真正印在纸上,但那种奇怪的震撼和慌张的感觉,却在这些年一直伴 随着我。”2004年1月5日,接过海岩颁发的"万卷杯·中国文学原创大赛最佳中篇小说"和全场大奖的证书时,栾文胜 才真正感觉到了这个名字带给自己的意义。

  在数千件优秀作品中,以3%的初选率进入最后角逐时,栾文胜依然没有想过自己这部用三个月时间写出来的《合法 婚姻》能最终获得大奖,更意外的是他的另一部十年前所写的中篇小说《黑耳朵》同时获得最佳中篇小说奖......"2 003年12月11日我在网上把作品上传,后来几乎忘记了这件事情,直到半个月后接到大赛组委会的通知。"纪实风格的 小说《合法婚姻》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肯定:"语言和叙述充满机智,风趣中带有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反讽,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年 恋爱婚姻中所包含着的深刻社会矛盾。"

  二

  “我承认自己一直是一个‘文学青年’。”坐在记者对面的栾文胜有些腼腆地说。“虽然,在今天的社会这个词似乎 更带着讽刺。”但如果不是知道他就是在“榕树下”和“天涯”等数个网络文学社区活跃的“铸剑”,单从他的经历、身份, 一点儿也看不出文学的印记:英语专业和广告专业双学位、高中英语教师、小广告公司老板,一直到现在一家知名广告企业的 总监。

  事实上,从11岁那年在新华书店看《铸剑》开始,一个种子就在栾文胜的内心里悄悄地生根、发芽,一点点地伴随 着他长大,成为一个始终如一的梦想。

  有梦的生活总是能够给平淡甚至多劫的日子带来一丝暖意。他坦言自己并没有一个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正常的童年,母 亲的过早离世对一个孩子的内心有着巨大的冲击,放学的日子除了帮父亲做家务,所有的时间小文胜都在埋头读那些在他那个 年纪有些沉重的书籍。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鲁迅和卡夫卡的作品。

  上个世纪80年代曾有过通过一部两部文学作品保送上大学的例子,"上高中后我也一直抱有这种念头。"对此栾文 胜没有讳言,"傲气,加上一些功利,天天着了迷一样地写。"成绩出来后,他只考上了聊城师范学院,这对他是一个不小的 打击。但这并没有让栾文胜放弃文学,从上大学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他决定把这个梦延伸下去,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算是对 自己之前功利心的一种独特惩罚。文学社给了一间小屋子,"每天写1万字左右,密密麻麻写在稿纸上,算是一种思维训练, 大学四年写了两尺厚......"这些本该很辛苦的经历在栾文胜的眼里却是值得珍藏的快乐,简单纯粹的快乐。

  三

  从始至终,栾文胜不肯承认自己是“作家”。“写作成为一种职业需要很多年的经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我远远不够 ,所以,依然只是‘文学青年’。”大学毕业后他没有如同学想像中那样去从事和文学有关的工作,去了一所中学,当英语教 师,每天开开心心教一帮孩子。“他们会教给你很多生活中自己无法体会到的经验。”两年后辞职北上,成为北京广播学院广 告系一名学生,弥补高考“失利”的遗憾。

  为什么偏偏是广告?栾文胜有他自己的道理,广告圈看起来不大,却能够提供足够的舞台去接触各色人等,同时相对 其他工作而言有较大的自由度,能够有选择地给自己“放假”专门写东西。最长的一次就是写《合法婚姻》,他给自己放了四 个月的假,一口气完成这部长篇小说。

  每次在一段工作结束或者一个项目完成后,栾文胜会给自己一段时间,进入“调整期”,写一部小说的时候,它更像 一个朋友,一个倾诉的对象,一个精神上的支撑点。就好像从一个舞台上退下,站到观众席上,那个叫作生活的东西立刻变得 无比生动和清晰。每天写5000~8000字,最多1万字,那些日子,写作使他的内心无比平静,并充满了一种莫名的幸 福感。"我喜欢做梦,喜欢我的梦想,完成了,它就是我的梦想,完不成,可能只是幻想而已。"

  面对面

  记者:获得这两个奖项是意料之中吗?获奖后你最感谢的人是谁?

  栾文胜:没有很强烈的感受,就是觉得挺开心。十几年学习写作,我对自己有相对清楚的认识,也有足够的自信。很 多以前写的东西一直放着,没有急于出版,其中就包括中篇小说《黑耳朵》。这篇小说写于1993年,它的获奖是对我十年 前开始写作的一个肯定。

  我最感谢的是父亲,如果这算是成功,那么首先应该是他的成功,而且对他而言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么多年父 亲既当爹又当妈,同时承受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精神压力,能走到今天实在不容易。

  记者:国内除了鲁迅外还有哪些作家对你影响比较深?

  栾文胜:除鲁迅外,国内另一位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莫言和他早期的作品。我始终认为,莫言早期充满天马行空 想像力的文字实际对现代汉语的表现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讲,莫言的早期文字解放了现代汉语,增强了现代汉 语的表现力。在大学期间,莫言曾像一座山,挡住了我前进的道路。有一次,在图书馆,我悄悄撕下有莫言短篇小说的几页, 拿回去研究,研究他语言的魔力到底在哪里。可以这样说,我曾经真正解剖过莫言早期的文字。也是在大学期间,我曾怀着文 学梦想到位于胶东半岛的故乡去寻找民间“湮没的史诗”,每次车到高密,我总有种奇怪的感觉。我总觉得自己从心灵深处和 莫言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联系,他是我灵魂的朋友,我至今仍能记得第一次读他作品时那种内心战栗的感觉。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去寻找“湮没的史诗”?

  栾文胜:我始终认为,中国文学的根在民间,中国文化失落的精神也在那里,中国真正的史诗正湮没在生活于社会底 层和边缘的人群中。这些史诗性的传说和故事时时刻刻都在随着老人的渐渐离去而慢慢消失。这些就是我称之为“湮没的史诗 ”的东西。我曾多次专程回故乡寻找这些见证历史的老人,听他们讲史诗中的只言片语。他们所经历的那些时期的很多事情对 我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记者:在《合法婚姻》这样一部有反讽意味的小说中你想要表达的核心是什么?

  栾文胜:我没有想过太多,只是在写,写我自己的感觉,写在我眼前走来走去的老徐和小雅。所以,很难说我当时要 刻意去表现什么。

  一篇小说的文字写完后就和我无关了,它已经完全属于阅读者。由阅读者去体会小说中展示的“生活”,一种我们身 处其中而又浑然不觉的叫作“生活”的状态,这是一种原生态的东西,一种反映本质的生存体验。

  记者:你的小说不通过通常的出版方式,而是首先在网络上发布,有什么原因吗?

  栾文胜:最早接触网络后我有一种感觉,好像一下子找到一个可以自由发言的地方,没有权威,像一个真正的江湖, 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游荡,如果你没有真正的水平,总会逐渐在这个江湖里沉没,最后留下的才是高手,非常公平。

  实际上网络只是增加了一种文学的存在形式,网络写手更像是古代民间的行吟者。有的声音会被淹没,有的声音会被 流传。从这个意义上看,网络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是文学的一种新的载体,而不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如果背离了文学的 本质,缺少了文学的精神,所谓网络文学的繁荣不过是一片泡沫。就我个人而言,我几乎不向传统媒体投稿,我更喜欢网络这 片江湖。这片江湖更年轻,更有活力,也更开放。在网络上,新的声音开始发言了。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很难想像文学繁荣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文学是个体的事情,不是一个集体项目,文学的繁荣也 不是以量来决定的。所以,作为一种现象,网络文学对中国文学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只有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