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独家专访 刘震云:我不会给电影打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6日15:44 大众网

  小说《手机》被冯小刚包装成贺岁片推出后,著名作家刘震云一时也成了娱乐圈的名人。《手机》小说和电影引出的诸多话题,至今余波未了。这次触电带来的一些是是非非,刘震云坦言自己有些始料不及,有点啼笑皆非,但也有点被误解的委屈。在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由于电影《手机》,自己的小说主题实际上被误读了。与影视的接触以后会不会继续深入?他非常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对影视的介入,只是作品的介入,只是同意让我看得上的导演改编我的作品。到目前为止,我没给任何一个导演写过电影剧本,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今后绝对也不会。我不会给电影打工,但我同意让电影给我打工。”刘震云烟抽得很凶,几乎是一支接一支,一边抽着烟,一边把心里想的一些东西娓娓道来。

  电影《手机》与小说主题不同

  电影《手机》播出后,褒贬不一。尤其是崔永元怒“打”手机,产生了巨大影响。刘震云有些无奈地说:“其实电影只是截取了小说的前两个部分,从内容上看只是小说的一部分,电影只是简单表现了手机是如何变成手雷的过程。而小说的第三部分才是我真正想表达的核心内容。”

  刘震云说,小说《手机》中他意在探讨的是语言和距离的关系,小说本身就是在讲关于说话的事。因为他认为,语言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巨大影响,并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时他透露,小说其实原定名叫《说话》,由于已经制作好的电影字幕打的是“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字幕是在澳大利亚制作完成的,没法再更改,最后他只好把小说改名了。

  语言之所以能形成距离,刘震云认为,那是因为语言有着强大的社会背景和生活背景。由于披着各种社会背景的外衣,人心里想的是什么,嘴上未必就那么讲,所以他说:“世上有用的话一天不超过十句。”而他在小说《手机》中,就致力于突出或者努力还原语言的生活背景,以把生活的事实本质表现出来。这也正是小说《手机》第三部分的主题。

  所以刘震云认为:“电影《手机》讲的不是小说的故事,电影对小说的主题其实有误导之嫌。”

  刘震云感叹:“最初写《一地鸡毛》时,我用正常的语速讲了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琐碎故事,大家都说看懂了。《故乡面和花朵》出来后,很多人说看不懂,不仅是普通人,就连一些作家、大学生也说看不懂,我每天都在想,怎么会看不懂?后来想通了,原来是语速太快——我用了很多长句子,读起来有些吃力。到了《手机》,我又还原成正常语速,这回大家都说懂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大多数人事实上还是没看懂。”

  文学改编成影视不是坏事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文学改编成影视不是坏事。”刘震云的态度很鲜明,“这样一可以给作家增加二次收入,二可以使文学作品增加传播速度和影响的面积。”他认为,现在生活发展了,与20年前纸质媒体起主要作用不同,现代人的眼睛都在盯着屏幕,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开始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文学需要电视的支撑。

  “有些人觉着文学是高深的事,把文学贵族化,是因为在一个特别的社会里为它留了一条特殊的生存之道,比如说专业作家。如果把这条路掐掉,他们就不会说这种话了。”刘震云说:“要承认现实。故作庄严、不退让、不妥协的姿态,是内心虚弱的表现。”

  不过,他也同时提醒,影视收编文学作品要特别慎重:“影视作品改编不好,对文学会有损害,虽然对文本的实质构不成损害,但会形成社会化的损害,形成读者对文本的误读。”

  创作是一个不断脱外衣的过程

  刘震云透露,他正准备创作下一部长篇,书名还没想好,计划5月份开始写作。“现在一直在作情绪上的准备。想得还不是太成熟,感觉离自己想的已经很近了。”

  刘震云说,一开始写作时,认为写作是一条河,慢慢发现是一个海,麻烦在于游了30公里,发现身上有许多外衣,不是一层而是多层,有的是自己穿的,有的是别人给穿上的。到最后,外衣的重量往往比自身重量还大。他说:“身上的许多外衣,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等等各种层面上的,这样就形成了文学与人的阻隔,所以写作过程是不断脱外衣的过程。”

  不过,他表示,脱外衣还不是特别难,难的是明确自己要脱掉哪些外衣。也就是说,写作过程并不是特别困难,困难的根本在于:你要写什么。他认为,从一个冷僻的角落寻找新东西比较容易,但这适合科技而不适合文学。文学的最好发现是在身边,是从大家都熟悉的事物中发现不同的东西。他认为,自己前期的作品,如《一地鸡毛》《故乡天下黄花》《故乡面和花朵》,包括《手机》在内,都还是有不同发现的,但也包含了一些外在的东西,所以他要在新作品中,以更强大的生活背景,传达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根本的东西。

  (本报北京3月15日电)编辑:(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