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和平进步: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出征之际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7日02:20 新华网

  新华网福州3月16日电 通讯: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写在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出征之际

  新华社记者李大伟、梅世雄

  中国军人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再次出征!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2004年3月16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35名官兵,乘坐联合国专机飞往一万二千公里之外的利比里亚,执行联合国赋予的维和使命。

  这是继2003年4月中国向刚果(金)派出首批维和医疗分队后,第二次成建制派出维和医疗分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身着迷彩、头顶蓝盔的中国维和医疗分队的官兵们,将在又一块遥远的国土上展示中国军人的形象!

  自1989年9月以来,中国军队已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11项,参加人员2000多人,其中包括正在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800多人。

  中国维和部队这次远征的利比里亚位于非洲西部,面积11.1万多平方公里。全国共有22个部族,人口330多万。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利比里亚一直处于内战状态中,成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2003年7月,在联合国的要求下,中国政府决定向利比里亚派遣550人的维和部队,他们全部是非战斗部队,包括一个240人的运输连、一个275人的工兵连和一个35人的联合国标准二级医院,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

  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的组建工作分别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沈阳军区和南京军区展开。维和医疗分队集训队迅速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成立,他们都是从自愿报名者中精选出来的,都是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

  从2003年11月6日开始,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集训队在战场救治、独立执勤、自我保障、野外生存、环境适应等方面经历了4个多月封闭式强化训练,并具备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完全达到联合国规定的二级医疗分队卫勤保障任务的基本要求。

  按规定,联合国应该派考察组来考察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由于此前中国派出的维和部队的良好表现,联合国取消了这一考察计划。不经考察而直接参与维和行动,在联合国维和部队中是非常少见的。

  今天出发的35名维和医疗官兵中,军官27人,士官8人;男性27人,女性8人;年龄最大的43岁,最小的22岁;博士3人,硕士5人。外科、内科、眼科、牙科医生,麻醉、药剂、检验、放射医师,重症监护护士、手术护士和普通护士、卫生员一应俱全,还有司机、通信技师、厨师等保障人员。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队长、43岁的心胸外科主任医生肖海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他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带领这支平均年龄仅为33岁的医疗队伍圆满完成联合国赋予的维和使命。

  肖海告诉记者,维和医疗分队共携带11台指挥、救护、淋浴、炊事、冷藏等车辆;包括海事卫星在内的通信指挥器材;医疗器械和药品;自卫装备、帐篷以及35人3个月所需的给养物资等。首批物资已于3月11日由联合国专机先期运往。

  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将要面对的困难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利比里亚天气潮热,蚊虫、毒蛇多,是疟疾、流感、霍乱等传染病多发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其次是安全环境不容忽视,虽然利比里亚各方签署了和平协定,但冲突时有发生,近期就发生过多起联合国维和人员被打伤的事件。中国维和医疗分队的主要任务,是为驻守在利比里亚与科特迪瓦交界的东部城市绥德鲁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医疗卫勤保障服务,同时为当地平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义援助。

  困难虽然重重,危险虽然巨大,但是,困难和危险永远也阻挡不了中国军人追求和平与进步的步伐!

  在出征仪式上,维和医疗分队队员们面对国旗,誓言铿锵:“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守纪律,团结一致,尽职尽责,救死扶伤,坚决完成任务,随时准备为中国军人的荣誉,为人类的和平事业,牺牲一切。”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16日16时55分,为了一个遥远而陌生国家的和平梦想,载着中国维和医疗分队的联合国专机在嘹亮的《欢送进行曲》中,徐徐起飞……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