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三双眼睛看台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8日12:10 南方周末

  记录整理 本报驻京记者 夏榆

  台北国际艺术村是用废弃的旧厂房改建的。艺术村对公众开放,不收门票,

  市民随便就可以进来。艺术村是时任台北文化局长的龙应台创建的,她希望台北国际艺术村是一个开放的国际视野的 艺术村落,到访的作家艺术家。由此可以了解台北,了解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台湾文化,了解台湾作家。中国内地作家张炜、莫言、王安忆、李锐 先后入住艺术村,成为台北"驻市作家"

  李锐:抢救家国记忆

  驻市时间:2003年12月-2004年2月

  台北盆地的上空,经常是灰蒙蒙一片,跟北京很像。从台北艺术大学往山下鸟瞰整个关渡平原和台北盆地,风景很美 。台北非常有人情味,有一种很特别的情调,好像是一种很粘腻的情感,有人说是一种小海岛的情调,可是这里面其实是非常 复杂的,非常多样、异质化的,或者说是一种复合式的文化。

  2003年12月26日,我在花莲的东华大学见到白先勇先生,与他一起作文学讲座。白先勇在台湾作家中是个特 例。有很长时间所谓的"国殇"的悲情融合到白先勇的文学中,他的作品里不断地书写和表达国破家亡,书写乡愁国殇。不断 表达这些东西。作为一个文学家,把中国这种大动荡的历史放到文学里,成为文学的样式留下来。他就是这样表达记录历史的 ,如果缺了这一块,文学肯定是不全面的。

  张大春的《聆听父亲》则是被视为抢救家族记忆的一部书。《聆听父亲》是张大春最具深情的一部作品,一改过去侠 客般的小说顽童形象,耗时5年面市。这本自传体式的小说背景是作家父亲一次意外摔倒瘫痪后,作者开始对尚未出世的儿子 诉说自己所认识的父亲以及父亲口中的爷爷。全书对儿子娓娓道来的情感真挚动人,小说所呈现的不仅是一个家族里不同世代 的父亲面貌,更以感性的历史观展现了大陆第一代迁移到台湾的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价值。有评论说《聆听父亲》是白话文学 自朱自清《背影》以来最感人的对于父亲的书写。

  去年11月起,张大春在自己主持的NEWS98电台节目中举办了一个"聆听家人"的征文活动,邀请岛内听众书 写自己家族的故事,张大春说:"这是一个抢救家族记忆的机制。"令张大春意外的是参与者之踊跃、引起回响之大,通过这 次征文,很多尘封在人们内心的记忆复活,逝去的历史得以重现。

  上海北京的繁华和热闹都甚于台北。台北是一个很生活化的城市,有很多细致的地方,这是一座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品 质的城市。在台湾,有的地方有日本特色,有的地方有原住民特色。街道简洁,餐馆特别多,小摊小贩很和气,很安静。我看 到很多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们推着车子卖蒸包,卖油条、豆浆。那些面孔你看着都很熟悉,吃的东西你也认识,味道也很熟 悉。在台北,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些东西反而不是那些艺术沙龙呀博物馆呀,而是生活本身的魅力。是我每天早晨出去散步、 听到的平和的叫卖声,是那些熟悉的食物和食物的味道,打动我的就是那种实实在在的生活,兢兢业业、干干净净地把自己的 摊位弄好,那么认真。每天风雨无阻,都是老夫老妻互相扶持。那才叫生活。看着这些普通人的生活你不由得就会想起世 世代代、生生不息这样的词。看了这样的生活情景再看电视里的政治狂热就觉得不可思议毫无理性。

  张炜:散发母体气味

  驻市时间:2001年10月-2001年11月

  对于一个19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总会对台湾这样的地方有一些特别的想象,但是相逢后起码会有较大的陌生感 ,或者看到许多想象中的奇形怪状。因为我们不久以前对这个地方还是一无所知。它是另一片土地,阳光可能不太充足。但绿 色很盛,是绿色遮住了阳光吧。想象中的宝岛是阴性的。亲临其境,却觉得这里原是如此熟悉。仿佛只是来到了大陆南部,那 样的气息,那样的韵致。一切都一样,南国之音不绝于耳。

  我前年去艺术村住了一个月,当时正有以色列的两个舞蹈家、一个洪都拉斯的画家、一个韩国的画家住在里面。我是 中国内地第一个入住的所谓"艺术家",是第二次来台湾。当时我对新的"村民"生活很不适应,主要是怎样面对台北市中心 那么大的噪音。奇怪的是住在村里的当地艺术家和工作人员都说:没什么啊,这里很好啊,不算吵啊。看来他们已经习惯了, 也可能日常生活环境总是吵的,所以对比之中反而觉得这里差不多也算是一块净地了。

  有一天,时任台北文化局长的作家龙应台来村里看我,问我住在这里的感受。我说其他一切都好,只是吵了一些。我 这样说时并未意识到这里是她的属地。她马上说要在村里住一个晚上"体验"一下。我就送了她一个防噪音耳塞。早晨起来我 问她怎么样,她摇头叹息:"这里汇集了整个城市的声音。"

  由于台湾面积小,人们又要在这么小的一块地方做一些大事情,所以就尽量地利用起来,所以也就分外地拥挤。城市 很多,很密,许多地方真正是"城乡一体化"的。所以说地方虽小,但要尽情地领略,详细地了解,还需要好好地费一番功夫 。因为以单位面积而论,这里的巷子要多得多也曲折得多。

  首先是它的建筑。中国文化衍生和决定了一切,学外国,用力地学,还是改变不了血液里的东西。这里的建筑与大陆 差不多,尤其是气质相同。与建筑同理的东西还有许多,都可以想象出来。文化是母体,母体繁衍了其他种种,它们可以改变 名称,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内改变法度,但最终还是要表露出母体的色泽,散发出母体的气味。

  绿色,山峦上的亚热带植物,那么茂盛的大竹林。这儿对中国内地的北方人刺激会格外大一些。北方人,若不包括东 北林区居民,那就大抵是在光土上过日子,一见了大绿,莫名的感激会呼呼涌出。我第一次去海南岛时就是这个样子。看了海 南,还有安徽南部的秀山绿水,再看台湾,心情也就会平静一些了。说平静也不平静。因为这里毕竟是几十年在另一种"主义 "中生活的地方。我们要看看他们弄出了什么,他们有什么法物和宝贝。

  看来看去,小处相异,而大处相同。

  莫言:八匹马拉不开

  驻市时间:2002年11月-2002年12月

  台北是第三次去。第一次是在1998年,当时感觉台北是非常现代化的一个城市,高楼大厦,各种设施跟西方国家 的一些城市一样。2002年再去台北的时候就感觉这个城市变化很小,这个城市已经很旧很旧。所以有这个感觉是因为大陆 这几年发展神速,北京、上海、广州这几年的变化很大,确实是日新月异。感觉台北这种城市三四年间变化很小,突然就会有 很陈旧的感觉。

  但是后来我发现这种陈旧未必是坏事,日新月异快速变化的生活节奏感觉并不是太好,变化越快,越跟现代化紧密相 连。相对来说,从台北的陈旧里边我们能看到一种历史感,有一种岁月沧桑的感觉。在细雨蒙蒙的夜晚,你行走在那些狭小的 街道上、街边的茶馆里和微暗的灯光下,确实有一种很深厚的文化情调,很自然就会有怀旧的感情产生出来。

  台湾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许多历史原因造成了它的文化氛围。大陆经过"文革",传统的文化发生了断裂,很多东西被 我们当作垃圾当作有害的东西加以清除,台湾没有断掉,它对国学的教育一直延续下来。我看到的台北有一种浓厚的怀乡情结 它的怀乡的情结跟当年许多大陆人流落到台湾有密切关系,他们流落到台湾岛,与家乡隔断四五十年,怀乡的感情一定会产 生。他们的后代对故乡的记忆是记忆的记忆。台湾年轻作家像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他们的乡愁是一种梦幻,是一种传说 ,他们的乡愁是建立在父辈的乡愁之上。到了1980年代大陆开放,他们一旦踏上故土的时候就发现跟他们想念的故土差别 很大。

  长久的隔绝使两岸的文化变得隔膜。文学恰好起到了政治经济难以起到的作用。台北老一代作家他们所依赖的素材 是故乡的记忆他们笔下所描述的东西全都与他们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密切相关的他们很难把海风椰语这些海岛上的东西写进 作品里依然是开阔的、荒凉的大平原似的场景,植物依然是大豆、玉米、高粱。他们是通过文学的方式在怀念故乡。他们使 用的语言里有大量的故乡的方言土语。语言就是他们的故乡,他们是通过写作回故乡。台湾的新一代作家偶尔也会写到父辈的 故乡,但那种故乡就已经是异地他乡了。我想真正的故乡应该是一个人童年生活的地方,母亲生你的时候血流在哪块土地上, 哪块土地就是你的故乡。台湾新一代人在台湾长大,他们会有双重的故乡。

  1998年第一次去台湾的时候,因为历史的原因感觉很神秘,第二感觉到这个地方比去美国去法国去日本难得多, 从春天办手续,一直办到初冬才能够成行,来得不容易所以期待也很多。但是当你真正到达的时候就发现跟你到福州到广州没 有什么区别,触目的都是国语,听到的都是乡音,见到的都是同样的皮肤,同样的面孔感觉没有去美国去法国那样隔膜。尽管 手续繁杂,但是一旦办好手续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你发现并没有离开自己的国家。本来就是中国的一个岛屿。共同的血缘共同 的语言共同的文字把大陆和台湾联系起来八匹马也拉不开。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