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农业厅扶贫队员攻破"贫困堡垒" 助可恒人找回自信(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2日08:55 新桂网
  新桂网-南国早报 记者赵永胜

  “他在城里蛮好还来这地方……老王眼一热,掀开锅,老王泪汪汪……”今年春节晚会上,广西人创作的歌颂扶贫干部的歌曲《老王》,唱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近些年来,大批来自区内外的扶贫工作队员和各级领导干部,默默奉献在广西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八桂大地的兄弟姐妹,引导他们走上“小康”之路。

  他们是真正的“老王”!今日起,本报记者与您一起走近“老王”。

  ——编者

  今年2月19日,晴天丽日。

  被誉为“铁三角”之一的自治区农业厅扶贫工作队员邓秀汕,春节后第一次来到田东县思林镇可恒村时,就被村民们围住了。村民热情地给他点烟:“邓主任,我的长叶春菜缺水太久,叶子有点黄,怎么办?”“我家水蜜桃前两天补种了,怎么淋水?”……从村头走到村尾,很多村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看着村民们急切的表情,同行的扶贫干部心中暗暗高兴。

  村老支书钟永林悄悄把记者拉到一旁:“记者同志,这个扶贫队不一样。他们扶贫,不是简单地给,也不是帮村民肩挑人扛。他们扶贫,像给乡亲们换了一次脑筋!”

  “铁三角”扶贫来了

  扶贫攻坚,攻坚扶贫,可见扶贫之难。而“扶”可恒村的“贫”,则是难上加难——可恒村恶劣的环境让人望而生畏,可恒人顽固守旧、安于现状的精神面貌,更让人摇头。

  2003年2月11日,区农业厅扶贫工作队开进了田东县思林镇可恒村。他们是:区农业厅经济作物处副处长黄刚、自治区土肥站肥料检测中心副主任邓秀汕、自治区水果总站生产技术科科长梁侠。这三人分别是粮食、果蔬、土肥方面的专家,同事们戏称是“扶贫铁三角”。

  “早做好了思想准备,但初到可恒村,还是吓人一跳。”说起头一次进村的情景,农民儿子、自称什么苦都能吃的黄刚仍摇头。而眼前的可恒村最缺的是水,最多的是石头。走进小村,可以看见村头三三两两的人堆,在一起闲聊。

  有人说,可恒村村头常聚有三拨人,一拨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一拨是中年妇女,还有一拨是老年人,三拨人各占据村头一隅,终日打牌聊天——天天有玉米糊吃,忙什么?扶贫,其实内涵是很丰富的。给村民拿几扎面条、割几斤猪肉、送几件衣物,是“给予式扶贫”;帮老百姓寻找贫困症结、指明致富道路,是“生产式扶贫”。前者简单、见效快,很多老百姓也欢迎;后者以科学为依据,强调群众参与,是“智力扶贫”。早在工作队出发前,农业厅的领导就反复叮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业厅人才密集,要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为可恒村村民找出一条适合的致富道路。

  当天晚上,几杯“土茅台”碰在一起了,“铁三角”扶贫队员的想法不约而同:这次进村扶贫,不搞花架子,不搞“政绩扶贫”,而是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出一点事情来。

  次日,三名队员一头扎进可恒村。他们走村串户,通过各种先进的手段,力求全面准确地掌握可恒村的资源状况、种植结构、农民收入渠道、开发意向等情况。几天后他们把村里的情况摸个八九不离十:可恒村987人,只有水田60亩,旱地885亩,2002年人均纯收入760元,经济结构单一,品种落后;更重要的是,村民有世代沿袭下来的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思想,致富思路不开阔,村委缺乏活力,缺乏致富领头人。

  “铁三角”又花了半个月时间,分别就各自专业作出科学地测算,汇总写成一个《可恒村5年扶贫工作方案》。经过农业厅有关专家审定,认为工作队的工作方案切合可恒村实际。

  村民来开会补贴5元

  “可恒人的‘顽固’,让人始料未及!”时隔一年,走在鹧鸪坳上,邓秀汕还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尽管找到了贫困的症结,开出了致富的“方子”,但要让老百姓去接受,还真不容易。

  经过分析,搞经济作物出身的黄刚认为,可恒村地处南百公路咽喉地段,交通比较方便,有一片50亩丢荒的土地适合种植蔬菜,如果在种子、技术、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这50亩旱地可以生出“金子”来。

  然而,当工作队向村民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很多村民把头摇得像“拨浪鼓”,风凉话也一阵阵吹来:“可恒人祖祖辈辈吃玉米,不是活得好好的?”、“种菜卖菜,那是小贩干的,我们还是觉得吃玉米粥香!”、“以后菜太多了,卖到哪里?可恒村的猪,不用吃那么‘高级’的菜吧!”……工作队没有气馁。搞连片蔬菜种植,是专家“会诊”的结果,不会错。为了让群众接受这新生事物,三名队员先到村干家动员,再一户一户到村民家中去做工作。

  2003年3月2日,工作队和镇政府第一次在村小学召开群众大会,动员大家种无公害蔬菜,向群众许诺免费提供种子、技术,保证回收蔬菜。

  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工作队从晚上8时等到10时,大会才来10个人,而且全部是村干部!以后的几次开会,村民依然稀稀拉拉。他们宁可聚在村头闲聊,也不愿来开会。工作队和镇干部决定,花钱“买”村民来开会!哪个村民晚上来开会,补贴误工费5元。

  真有这样的好事?这下,一些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村民钟永足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当初不相信可恒村能种菜,但人家在城里当那么大的官,懂的事理多,说的不会错吧!”为了打响第一炮,种好这50亩无公害蔬菜,工作队在农业厅申请到5万元资金,并和村干亲自动手,建造蔬菜专用地头储水柜,总长500多米的水渠将几十个水柜连起来,从山上将山泉水引到地头。

  但一些村民还不相信。有一位村民坚决不同意水渠从他的地头通过,借口水渠占了他家的地,工作队白天把水渠挖好,他晚上偷偷去把水渠给填了。工作队员和镇干部没有发火,专门跑到他家找他喝酒,耐心做工作,还动手把水渠重新清理好。

  两个月后,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渠终于延伸到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一些村民开始由观望变为跃跃欲试,一些原来要给钱才来开会的村民,也主动来修渠引水了。

  看见村民的思想松动了,队长黄刚喜在心头。

  “可恒菜”打入大超市

  5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成败,关系到能否树起可恒人的信心。

  “可恒菜”到底是什么样的菜?队员决心通过这50亩菜地,打出优质“可恒菜”的名声。从蔬菜的种下到施肥、再到采摘,全部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要求操作。从3月中旬开始,一批批菜心、毛节瓜、春菜、萝卜等应时蔬菜苗种下去了,昔日的荒地变成了希望的田野。

  为了让村民认识到可恒人能够种出“可恒菜”,三位工作队员分别动用自己的关系,联系到农业厅的经作处、植保、土肥等部门的专家,专程到可恒村指导。广西现代农业展示中心为这5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提供种子、肥料、技术指导、销售等全程服务,专门派出几名技术员长住可恒村,解决蔬菜种植中出现的问题。
  可恒人种出来无公害新品种萝卜,味道清甜。图为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前左一),向扶贫队员黄刚(前右二)了解情况。

  在农技人员的带领下,50亩蔬菜长势很好,很多村民的态度完全改变了:“这些城里人真能干,把青菜调得那么水灵!”2003年4月底的一天黄昏,在村民期待、猜疑的目光中,几辆汽车开进了可恒村。这是村民们接到的第一张订单,广西丰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专用运菜车来到可恒村收购蔬菜,连夜送到200公里外的南宁的大超市。那天,是可恒村值得纪念的日子,从来没有想到种菜卖钱的可恒人,第一次用蔬菜换回了一笔钱!

  村民们乐了!这片地往日丢荒或种玉米,收入少得可怜。如今平均每亩生产蔬菜900公斤,每公斤卖6角,一年可以种七八造应时蔬菜,除掉成本,每亩地能“生”出3000元钞票!“可恒菜”进了城里的超市,轰动了整个思林镇,也使他们对扶贫队员刮目相看。“可恒菜”从此名声大震,一些大户把自己的优质蔬菜拿到镇上,拿到平果铝,没想到因为味道清甜大受欢迎,价格比其他地方蔬菜贵50%还供不应求。

  村民钟朝升,因为老婆病了,家里一下陷入困境。开始做地头水柜路过他的地头时,他还极力反对,看见大家种菜卖钱了,他也动心了,去年设法租人家的几块地来种,成为村里的种菜大户。他高兴地对记者说:“你在超市买菜吧?说不定吃过我种的菜,甜不甜?”短短几个月,“可恒菜”就名声大噪。记者一年之后来到可恒村,听到不少有关“可恒菜”的趣事。有两位上海客商路过村旁的鸽子山庄,一连炒了5碟不同的“可恒菜”,赞不绝口;田东县很多领导下乡,都慕名来吃“可恒菜”;今年春节前,农业厅厅长张明沛到田东检查工作,自己摘菜做午饭,在场的各部门领导开心吃了一餐“蔬菜宴”,临走时,大家买了一大堆回南宁“送礼”,要让大家看看,扶贫“扶”起来的“可恒菜”到底甜不甜!

  可恒要交“桃花运”

  2月20日,记者登上鹧鸪坳,环视1000多亩的荒山,在公路两旁的土坡上,新种下的桃花开始吐蕊,坳底的木棉渐渐返青。

  村支书钟永林和记者开起玩笑:“可恒要交‘桃花运’了!这‘桃花运’也是工作队牵线的。”接着他向记者描述3年后的蓝图:去年种500亩桃花,今明两年再种1000亩,过几年,可恒村要成为果菜飘香、满眼桃花的世外桃源。

  当初工作队动员村民种植桃花,也是一波三折。

  沿着南百公路爬上鹧鸪坳往下看,可恒村很美。但可恒村最缺水,年均水分蒸发量超出降雨量800多毫米,周边有数千亩坡地以前都是丢荒。工作队进村后,便开始打起来这片荒山的“主意”。为了避免盲目扶贫,大家还是要科学论证,走“智力扶贫”之路。

  三名队员分别从各自的专业入手,对这片荒坡进行仔细的考察,结果发现,这片荒坡贫瘠、肥力差,而且水分蒸发快,容易干旱,发展耐旱抗贫瘠的水果才是可行之路。

  种什么果好呢?黄刚带着两名队员花了几天,在可恒村的沟沟壑壑里转了几天,发现一些土桃长得不错。于是他们将当地的土壤样品和气候资料带回南宁测算,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后,决定种植台湾早熟水蜜桃。水蜜桃的特点是早熟上市早,果汁好加工,桃花观赏性强,目前收购价格可达3元/公斤。

  开始动员村民种植桃花时,可恒人守旧的毛病又来了,很多村民不信这片丢荒了千百年的荒地,能弄出什么东西来。为了让给群众树立信心,工作队带领群众专门到恭城县大岭村、浦北县福多堂村参观他们的成功经验。

  村委主任许保力直言,那次参观“像洗过一遍脑”,很多村民说,人家能种出生态村来,可恒人为什么不能?回来后,村民们掀起了种植桃花的热潮。农业厅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了3万株水蜜桃苗木,200株特种观赏木棉;农技专家亲临小村指导种植,所有方法全部严格按照科学方法去执行。

  2003年6月,首批2万株桃花种下了。

  如今,可恒村的桃花虽然还没有结果,但“桃花运”已经开始见效:原来小村鸽子山庄的木楼群迟迟引不来经营者,随着扶贫工作队实施了可恒村观光农业规划后,一些投资商看中了可恒村的前景,南宁一家公司投入20万元,建了一个饭店,并有意兴建旅游配套设施;南华糖业集团决定把生活区建在可恒村,并于今年内动工;可恒村第一座大型加油站也将于近期破土;有几位老板捷足先登,在村旁开了几个洗车场、修车店。

  田头“鸡毛信”与村头“消息树”

  记者走进可恒村时,听到一个“田头鸡毛信”的故事。

  2月20日,记者随工作队员来到可恒时,不时有村民过来询问一些农技难题。村支书钟永林动情地告诉记者,5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500亩桃花项目实施后,工作队员和驻地的农技人员工作量骤然增加,队员进村,常常被村民“包围”。于是工作队想出了一个办法:为每户村民设立档案,通过田头“鸡毛信”和村头“消息树”,来指导村民生产。

  5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桃花林涉及到上百户村民,种植的蔬菜、果树品种多样,淋水、施肥时间不同,采摘时间差一天,品质和价格也不同,如果每户都要直接解答,两位驻地的农技人员连轴转也忙不过来。

  于是,他们发明了被群众戏称为田头“鸡毛信”的地头信箱:每天,由农技人员将每个需要淋水、施肥、喷药、采摘的时间预告,写在一个卡片上,内容为“您的萝卜已经进入最佳采摘期,请×日晚上采摘等候”;“您的菜心×日起开始淋水,每天×次,希望知照”等等。农民白天去做其他事,晚上到地头取“信”,就知道自己第二天该干什么。

  20日下午,村民潘居民指着自己绿油油的长叶春菜,对记者说:“吃‘米’的和吃‘谷’的到底不同,这些‘公家人’什么时候喷药、什么时候下肥、什么时候采摘,全懂!我们一看卡片,然后按卡片去做就行了。”记者在还在可恒村村头见到这样的告示:各补种桃果农户,下周一果苗拉来,请各户做好挖坑准备。这个告示写在黑板上,被称为村头“消息树”。

  村民告诉记者,“消息树”其实是工作队设立的三块黑板,平时有什么需要告知大多数村民的消息,工作队就通过黑板报通知村民,使大家生产没有了以前的盲目。

  可恒人的脑子洗了一遍

  走进充满希望的可恒村,记者最想寻找的答案是:这次工作队扶贫,“扶”起了可恒人、田东人的什么?田东县思林镇党委书记韦鹰说起三名扶贫队员,赞不绝口:农业厅扶贫队员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科学扶贫、智力扶贫,他们“扶”起的是可恒人的自信,改变的是可恒人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扶贫队员对扶贫有自己的看法:扶贫,为什么要固守送米送肉、为村民肩挑人扛的扶贫方式?新时期的扶贫应该与时俱进,扶贫也要讲究科学。思路是从生产抓起,做法是生态扶贫,这样才是真扶贫,扶真贫。

  邓秀汕告诉记者,如果您现在到可恒村,表面上看,可恒村还没有根本的变化,据测算,去年可恒村人均增收仅150元,还是贫困的小村。

  但扶贫工作队不会拘泥于一时的得失,不会搞“政绩扶贫”,而是搞一个长远的扶贫规划,以科学的态度去扶贫。相信5年以后,可恒村将会成为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富庶新壮族新村。

  无公害蔬菜、千亩桃林、沼液养鱼、生态除虫、电脑施肥……从农业专家带来的一个个新奇的名词中,可恒人原来固守千百年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化了,正如一位村民说的:“扶贫队进村一年,可恒人的脑子像洗过了一遍!”

  作者:赵永胜

  (来源:新桂网-南国早报)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