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注佛山食品安全——谁为百姓的明天“买单”?(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4日11:40 金羊网-新快报
  佛山全年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1700多宗,涉及金额2000多万

  新快报记者 柯亚南

  核心提示:曾几何时,“民以食为天”作为千百年来的一条亘古不变的训律被国人牢记心中。然而,随着工业化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工业化大生产及流水线式作业在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时,也为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机会。

  不少不法分子利欲熏心,在金钱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运用各种“见不得光”的手段疯狂造假、售假现象层出不穷。从基本的“五类”生活资料如:毒米、毒面、毒油、毒酱油到毒醋,以及含瘦肉精的黑猪肉、黑狗肉;从农药严重超标的普通的瓜果蔬菜和各种经“整过容”的豆制品、禽蛋类,到伪劣的假烟、假酒;从开心果、瓜子再到添加各种色素和防腐剂的牛奶饮料……凡此种种,违法乱纪分子如追腥逐臭的苍蝇,无一不用其极,致使各类造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面对各类触目惊心,影响人们生命和生活安全的恶劣行径,前不久河南省人大代表赵启三发出惊惧的声音并正告说,“食品恐怖主义”正在威胁着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对此,更有有识之士发出呼声并质疑,我们明天的生命安全谁来保障?谁来为我们明天的食品与安全“买单”?

  从“民以食为天”演变为“民以食为险”,这不仅仅是令人咋舌的现象,更是让人无法容忍的事实和愤怒!

  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家加大了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整治力度:强制实行QS认证制度、保健品退出“药”字市场,药健字批号的保健品将停止销售……这些都让我们感到庆幸。但那些不法商贩们制假、造假的用心良苦让我们都不禁为他们的“智慧”感到惊叹!食品安全还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令人触目惊心

  用病死变质禽畜加工卤腊熟食、腌腊制品,使用农药浸泡、硫磺和工业增白剂熏制面食,用非食用色素配制蛋糕、果冻、粉条,就连外观洁白光滑的开心果和味道香美的鱼翅也是用工业双氧水漂白的……面对真假难以分辨的食品卫生安全环境,“士可忍,孰不可忍?”谁还能举箸自如,保持镇定?

  据前不久来自中消协的消息称,目前食品制假不断翻新,已经令人防不胜防。据介绍,当前食品消费市场中有些制假者把豆腐丝经牛油浸泡后当成牛肉丝卖;有些人在葡萄酒中加入糖、色素、香精、橡木素等添加物,有些人在鱼、肉、禽注水灌沙后再出售。此外,部分商场、超市、自由市场随意“修改”食品标签,改动生产日期、保质期的现象也较为突出。去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一项抽查结果显示,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蜜饯和腐竹有近一半不合格,质量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不合格的蜜饯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加入大量的糖精,抽检产品中最高糖精含量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的55倍;有的厂家过量使用一种防腐保鲜的添加剂苯甲酸,含量最高的超过国家标准规定限量的6倍。另外,色素使用量和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也使各类食品变得不那么“纯洁”。

  事实上,许多经过“美容”的问题食品早已在人们浑然不觉中走上我们的餐桌:从两年前的冠生园陈馅月饼,到年前的金华敌敌畏火腿;再从太仓黑心肉松,到含瘦肉精的猪肉。一波波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不绝于耳。大米是用矿物油抛光的,面粉是添加剂增白的,水果是使用催熟剂膨大的,而蔬菜则是农药超标的……有关资料显示,每年我国消费者因食物残留农药和化学添加剂中毒的人数超过10万人,这些还只是显性的中毒者,如果包括潜在的没有即时发作的中毒者,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以广东为例,去年全年收到有关食品类申诉案件达2208件。占各类申诉案件总量的11.71%。有关部门在对372种日常生活食品的抽查中,只有211种食品合格,合格率仅为56.7%。

  国家质检总局对米、面、油、酱油、醋“五类食品”进行的专项抽查和调查结果显示,五类食品的全国平均合格率只有59%。其中,生产企业绝大多数规模小,基本属于家庭作坊式的小厂,根本不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工艺设备等基本生产条件。肉制品、奶、茶、饮料、调味品等食品的质量状况也不容乐观,全国2.06万多家生产企业中,有45%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60%的企业产品不检验,10%的企业无证照。佛山市质监局有关专家介绍,全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案例约为2万-4万人,但这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10。同时,近几年来,毒米、毒面、毒油几乎年年凸现。同时,中国农产品、食品的出口也因卫生问题而出现了一些被出口国退货的现象。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一项亟待拿出对策的问题。

  佛山“五类”食品市场整顿初战告捷

  记者于日前分别采访了佛山市工商、质检和卫生监督部门,据调查统计的结果显示,仅去年一年全市共发生各类食品制、售假违法案件达1700多宗,涉案金额达2000多万元。各类食物中毒案件在全省处于中低水平,但是食品的安全卫生状况仍然威胁着市民的身心健康。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目前佛山全市大约有35.3%的居民对市场上现有的食品卫生安全状况表示隐忧;有14.3%的居民对医药和医疗器械的安全状况不满意,另有13.6%的居民对其它商品不满意。

  据了解,在2003年,佛山质检部门在对市场中的“五类食品”(小麦、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和食醋)的抽检调查中,全市54家食品生产企业中仅有69个产品顺利通过了现场审查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共计占本市调查企业总数337家的16%。但是在今年年初开始,市质检部门在对禅城区辖区范围内的45家食品生产企业的调查过程中依然发现了部分无证照企业在生产上述五类产品,质检部门给予了严厉的打击。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规定,至2004年1月1日起,凡未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将不得从事五类食品的生产加工。这是自2002年7月,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即QS)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后,佛山质检部门在对佛山50多家食品生产企业中首次对上述45家五类食品生产企业展开调查时发现上述问题的并予以警告的。

  据市工商局的一位负责人透露,去年以来,在佛山市区内接到各类有关肉类投诉案件的大约有几十件,主要反映在各大综合菜市场。不少消费者投诉怀疑个别商贩存在出售注水猪肉和瘦肉精猪肉的现状。工商部门人士根据举报对存在以上行为的个别商贩给予了处罚。目前来看,市内各蔬菜综合市场在此方面的情况的到了极大改观。现在有类似的情形流向了边远的区域。如:高明、三水等地。但是打击制、售假行为工商、质检、卫生监督一天也没停过。

  市质检局的副局长、稽查大队大队长何振宇表示,今年质检部门将一如既往地为市民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努力。因为今年消费年的主题是“诚信与维权”佛山市上半年的工作重点将放在食品卫生安全上。

  专家观点:处罚过轻导致管理难度增大

  在不少地方,使用工业染色剂、化工原料加工的食品仍旧充斥城乡市场。在日前的采访中,有关专家向记者指出,消费者食用过用福尔马林炮制的水产品后,轻则出现消化不良、反胃、呕吐等反应,重者诱发肝炎、肾炎和酸中毒;用非食用色素制成的蛋糕、粉条、饮料、果冻,被人体摄入后会导致中毒和引起多种疾病。由食品引发的问题,一次又一次牵动世人的神经。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整容”食品越来越多究竟为何?不少市民对此提出质疑。

  那么,为何在执法部门查处力度不断加大,质量监督抽查不断增多的时候,不安全食品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据佛山市质监局有关专家介绍,导致食品不安全的因素虽然很多,但食品领域的过度追求利润及对食品安全监管不力是两大主要原因。

  尤其是近几年,在我国食品领域在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中片面追求利润、忽视安全的倾向十分突出。就生产环节而言,农药、兽药、化肥、激素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加上农业及农村环境污染加剧,使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附着、沉淀于农产品中,造成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另外,在加工储运过程中,由于大量防腐剂、保鲜剂、添加剂等药物的不当使用,加剧了产品的有毒有害性。特别是在流通销售环节中,不法企业和商贩在产品上再做手脚,肆无忌惮地推销有毒有害及过期变质食品。

  有关专家认为,有毒食品之所以能够横行无忌气焰日盛,除了地方保护、制售者的无良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和制假贩假的处罚机制有着很大关系,特别是和对制假贩、假者处罚较轻分不开。据了解,目前执行的是罚款模式,一般是罚款、没收等,但过后的监管则处于一种松软状态,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整容”食品泛滥。事实上,我国在食品立法上还比较落后,标准体系也不尽完善。虽然《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在食品的若干生产、销售环节作了规定,但不少标准制约性已经不强,已不能适应当前食品市场治理整顿的需要。因此,有关人士认为,对食品市场治理整顿应痛下决心,从源头抓起,更要防患于未然,不能以罚代管。

  佛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稽查大队大队长何振宇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总体情况来说,去年佛山市的食品卫生安全环境还算不错,尽管全市的质检工作开展顺利并取得了系列成绩,但是食品卫生环境安全依然存在隐忧。不少不法分子和不良个体商家在巨大利益诱惑下依然铤而走险,玩“走钢丝游戏”制假、售假的问题依然严重。今后将进一步加大打击各种制假售假的违法犯罪行为。
图:豆制品的消费是每个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钟永辉/摄
  图:如何选购放心食品,这已成为市民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钟永辉/摄

  (夏天/编制)
古天乐新片征召女主角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