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民工子女借读费:“借读费”缘何难说再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5日09:23 燕赵都市报 | |||||||||
编者按:就像冰山的消融一样,青岛、陕西、沈阳等地已经次第和“借读费”说拜拜了,到这些城市务工的农民,他们的子女入学免交借读费,在教育方面获得“市民待遇”,和城市里的孩子享有平等的权利。取消“借读费”,同样也是我省进城务工人员渴盼已久的事情。本报今起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农民工子女“借读费”现象,希望借此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普遍关注。
3月21日,星期天。这天下午,石家庄市西里菜市场一摊位前,一对小兄弟正在帮父母卖菜,哥哥熟练地招呼客人、称菜,弟弟认真地翻找着零钱。就像所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样,兄弟俩的户口还在遥远的河南农村老家,目前都在石市上学。哥哥上初中,弟弟上小学五年级,哥哥的借读费是每学期300元,弟弟是200元。他们刚转到市里的新学校时还分别交了2000元的入学费。 孩子的母亲说,每年除去摊位费、房租、水电和其他各项支出,剩不了几个钱,家里省吃俭用,供着两个孩子上学。两个孩子都不敢带同学到家里玩,怕人笑话。一次,有同学来家里玩时说:“你家的客厅、卧室、厨房怎么都在一起呀!”自那以后,他们就不往家里带同学了。 “孩子在城市上学门槛高、负担大”,令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头疼不已。来自定州的王先生,在石家庄市做小百货生意10多年了,他的两个孩子都在市里上学。他说,大孩子上初中,每年借读费1800元,这还是上最普通的学校,要是上稍好一点的,少则2000,多则四五千,压力很大。 学校对此也有一肚子苦水:我们是按规定收费的,没有借读费,学校就没法正常运转。即使可以收取借读费,很多学校也不愿接收这些“流动儿童”,因为“不好管理、连续性差”。而这些因素往往制约着教学质量。 那么,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城市上学,到底该交多少借读费呢? 石家庄市教育局普教处周克林处长介绍说,借读费的收取标准都是由省物价局统一规定的。国办学校每学期小学生200元、初中生300元、高中生500元;国办私助学校每生每学年2800元;私立学校的标准由物价部门审查,依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 据介绍,学校收取的借读费主要用来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因为教师编制、教育经费都是由当地财政部门根据学生数量划拨给学校的,借读生的流入会增加学校经费,所以学校向他们收取相应的借读费。收取的借读费上缴政府财政后,再由财政把相应的教育经费拨到学校。 省会某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学校收取借读费实属无奈之举。据该校会计提供,政府财政拨给学校的教育经费按人头计算,每人每月拨款1元。该校长说,估计一个四五百人的学校每月仅水电费就高达三四千元,再加上学校的其他各项支出,如果不收借读费,学校可能就无法运营下去。 省人大代表、石家庄花园小学教师朱惠茹算了这样一笔账:2003年预计我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900亿元以上,当年的教育支出是118.2亿元,教育支出约占GDP的1.71%。据了解,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3.41%,而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目标是,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由此可见,我省教育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远远低于全国水平。 按照这样的说法,各学校收取借读费的背后,其实隐含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现实问题。 (机动热线与您同在:0311-8631262) 本报记者:刘丽普 李会嫔实习生:王丽林 丽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