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两记者眼中的两会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9日03:07 重庆晨报

  采访者:编辑李顺军采访对象:重庆晨报记者屈弓杨光毅采访时间:3月27日采访地点:大世界酒店商务茶楼新闻背景:3月5日~3月14日,3月3日~3月12日,全国人大会议、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两位记者飞赴北京采访。他们和4000多位代表委员一起,见证了我国宪法最重要的一次修改,向重庆读者传达了两会的重要信息和代表委员的声音。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共发回60000多字的稿件。在印象里,代表委员们应该只是聚精会神坐在北京会场里参政议政,而不是会里会外四处奔忙;他们似乎也应该不像与会采访的记者那样———
紫光扫描仪服务创新高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金手指颁奖大典紧急招 古天乐新片征召女主角
为了寻找新闻而充满压力,但两位记者的说法否定了这个想当然的想象:代表委员们同样在会里会外四处奔忙,代表委员们同样面临压力,至于原因,只有一个,想方设法宣传重庆,为她寻找更多发展的机遇。

  我们的主题是重庆

  李顺军(以下简称李):代表委员进京参加两会,对读者来说除了感觉神圣庄严外,还有好奇———代表委员每天具体安排是怎样的?

  屈弓(以下简称屈):代表们一般早晨很早就起来,吃完早饭后利用开会前的一些时间抓紧整理议案。上午参加人大会议,晚上,继续在房间里准备第二天小组讨论和联组讨论的发言。

  杨光毅(以下简称杨):政协委员更明显的一点是,很多委员往往在晚上找不到他们。他们出去活动了———为引进人才或者推销重庆。3月9日晚上9点,我给韦云隆委员住的房间打电话联系采访,没人,10点打,还是没人,11点,仍然没人。我就给他打手机,他在电话里兴奋地说:“正在跟一个美国回来的博士喝茶呢,打算把他挖到重庆来”。

  李:代表委员们要参加会议,要整理议案提案,还要应对众多带着各自不同问题来采访的记者,他们如何解决时间上的冲突?

  屈:人大代表韩德云就说“记者的压力,就是代表的压力”。对记者来说中午采访很重要。我记得一天中午,中外媒体至少二三十人堵住黄奇帆常务副市长采访,他说了3个小时。有一个细节:他接受一位中央媒体的记者采访时,对方手机不停地响但却一直不接,对方最终是在手机铃声中完成采访的。对于一个直辖市的常务副市长来说,如此耐心,也是在为宣传重庆尽自己的义务。

  杨:全国政协委员尹明善平均每天要接受5次采访。一次中午12点10几分,记者们在饭堂里把他给围住。他说“1点钟还有个重要的会参加,只能给大家10分钟,因为我不能不接受你们的采访。”委员也好,代表也好,都把宣传重庆看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会上谈协议会后就签约

  李:代表委员在会外的忙碌,有没有给你们印象深的一些事?

  杨:委员们可以说随时随地大鸣大放宣传重庆:来这里投资有哪些优势,政策上有哪些优惠。

  屈:在会内达成协议,在会外就立刻举行签约仪式。那天民建牵头,在会上达成四个直辖市对口支援重庆黔江的协议。下午4点,人大小组会结束后,由重庆市人大常委副主任程贻举主持,在会场对面的中央电视台资料中心会议厅举行签约仪式,还邀请全国媒体开了新闻记者招待会。

  杨:政协这边是当天会议议程结束后的晚上8点,重庆政协委员牵头,邀请全国各地政协委员和大企业家们,举行“把万州作为中国光彩事业投资重点”宣传会,向大家推出重庆,推出万州,邀请他们到万州投资。

  屈:可以说,代表委员们到北京开两会,不仅仅是带着议案提案去,大家还利用机会办一些关系到重庆发展的具体事情,并且达到了目的。从宏观到微观都关注。经历两会是幸运报道两会,了解中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所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都在一年一度的人代会上作出决定。每一个人大代表的身后,是50多万的公民。在他们代表人民行使当家权力的时候,你才知道中国是一个多么大的家庭,有多少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务事,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智慧去料理。

  今年有一篇报道说:两会是国民教育的好机会。我想,这话是说给我们这些做记者的人听的。十多亿中国人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群体,这个巨大群体的民意怎么表达,他们怎么来监督自己选出的政府,并促使这个政府按照他们的意愿料理家务,所有这些,都要有一个畅通的渠道来传达给全体公民。让每一个公民了解“两会”,就是让每一个公民了解中国;其结果,就是“公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记者的笔,此时真是一字千钧。文/屈弓沉重的希望这是一次充满希望的采访。

  同样,在这希望的背后,还有着让人无法忘却的沉重。

  修宪、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人说,从中看到的是民主的进程、对人权的尊重。还有,对广大弱势群体的关注。

  但在希望的背后,我们背着无法回避的沉重,穿梭在全国两会的各个场合。农民。这是两会期间被高频率使用的词汇。我们感受到这个话题的无比沉重。我们听到这样一种沉重的呼吁:给农民工一个领工资的待遇。我们在北京的工地采访重庆农民工,他们希冀的眼神背后,写满沉重。

  我们随之沉重不已。目光穿过沉重,我们看到希望款款行来———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沉重,但看到希望总是让人激动不已。

  所以,我们穿梭在各种沉重的话题间;最后,我们带着希望与北京告别,与两会告别。文/杨光毅作为全程采访两会的重庆记者,杨光毅对两会的感触更多是以对重庆的影响为着眼点。杨光毅总结两会给他的感觉是:“每开一次,重庆就多一次机会”。

  比如有了机会把重庆的呼吁传达给全国———通过代表委员,通过媒体。比如重庆的委员们在会外活动,最多的话就是:“欢迎来重庆发展”。比如重庆媒体和全国其他媒体间交流时,也在推销重庆。重庆的声音,就这样在两会上通过各种渠道在向全国散播。

  采访两会,让屈弓感觉到:两会是中国民主法制进程的一个缩影,每开一次两会,对于民主法制的思路就会更清晰,关于民主法制的氛围就会更浓一些。

  很多过去视为敏感禁区的话题,在这次两会上都可以放开讨论———“私有财产保护”“人权”等等。而且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都难得的一致。通过这一进程,党和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纽带越拉越紧。

  屈弓还想起一个细节:在人大代表讨论农民问题的一次小组讨论会上,说到农民的艰辛,代表们流下了泪水,“而且不只一个人”。文/李顺军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