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着眼点错位导致的企业家“权力空虚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9日09:34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据3月23日、24日《海峡都市报》和《东南快报》报道,主题为“维权、自律、创新、创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的2004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近日在福州举行。活动的首要内容是探讨企业家的“权力”问题,即如何能给企业继续“松绑”,以及如何切实维护企业家权力。据悉,企业家普遍认为自己权力不够,维权途径也不畅。 企业家强烈“要权”、“维权”的现象耐人寻味。应该说,社会上有些职业分外风
做一个企业家很冤枉吗?当然不是。可以说,企业家这个职业,给予人的无论是精神上的成就感,还是具体的实惠,大概都是这个社会中的“顶级待遇”了。做一个企业家没有决策权、话语权吗?当然也不是。绝大多数企业家不仅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拥有绝对的权威,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也有相当的影响力,甚至不乏有些企业家能影响到当地的政府决策。极致者,有人的权力大过了当地政府官员、甚至大过了法———比如于志安、褚时健、李经纬等一个个曾炙手可热的名字。原长江动力集团老总于志安在菲律宾建成一座电厂并且都发电了,本企业及当地都还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是何等无上的“权力”。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家还要为权力的事“叫屈”呢?笔者认为,这其中有个关键词:着眼点。在看待企业家的权力和利益上,企业家自身和社会其它各界的着眼点有所错位。 在权力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过多,造成企业家在改善自身经营环境时,往往是求之政府,求之人治,而不是求之法律和制度。而一些政府部门也认为,你原本就是国有企业,就归我管,我不放心你,管你严一些有好处。长此以往,企业往往失去了独立的品格和力量,为政府所左右,同时,也试着去“左右”政府。这是外人感觉企业家权力过大,手伸得过长,企业家自身却感觉权力过小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利益方面,企业家往往认为是自己推动了经济发展,带动了社会进步,应该有相当的回报。但其他人认为,你利用的是国有或集体的人力物力资源,只不过岗位不同罢了,实质上也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怎么能回报过高?于是,在企业家的个人回报问题上,双方都觉得不尽合理。所以,往往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企业家做起某个品牌之后,想的不是如何将这个品牌保住,做长久,而是如何在下台之前,将这个品牌变现,为自己的后半生谋点利益。比如笔者知道一个酒厂就是这样,在这种酒的品牌做起来之后,这位厂长不是想着如何保住这个品牌,而是将这个牌子分割后卖了出去,结果不到5年时间,这个牌子便颓然倒地,一蹶不振了。这种情况,在中小企业里面屡见不鲜。对大企业来说,某些人变现的形式之一是上市———通过改制并购等一系列的手段,将股份纳入私囊。 不难看出,之所以出现着眼点的错位,关键还在于制度的不完善。不完善的制度,使企业家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其他人对企业家这个群体也产生各种误解。所以,我们必须要从更深层次加快企业改革。只有当制度完善后,关系理顺后,才可能正本清源,消除某些误解。 郭之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