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播撒科技火种的青海少数民族科普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9日13:08 新华网

  走进青海省少数民族科普队所在的大院,我们认识了一些平凡的人,也认识了执着、坚韧、淡泊、奉献对于科学这个 神圣事业来说,绝对必需的一些品格。

  握着殷才让的手,像是握着粗糙的树杈。望着他非洲人一样黝黑的脸,我们一时很难把他跟“科协干部”这个概念联 系起来。岂止是他,还有满小军、杨喜春,无数个烈日曝晒和风雨扑打的日子,早已改变了他们的容颜。18年时间不算短暂 ,而占据了他们记忆空间
紫光扫描仪服务创新高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金手指颁奖大典紧急招 古天乐新片征召女主角
的大多内容就是:下乡、下乡、下乡......这些队员们每年下乡都在200天以上。

  殷才让是他们当中下乡时间最多的一位。去年除夕,他从乡下回到家中时,城市里已经响起零星的爆竹声。他一身疲 乏,但却平静。因为这样的日子对他和其他人来说很正常。

  在青海科技馆这个大院的白领阶层中,科普队是典型的“下里巴人”。有好几次,值班的门卫把灰头土脸、行囊破旧 的队员拦在门口盘问再三,成为大院里的趣闻。

  白发染鬓的杨喜春是科普队的元老。他说,连徐队(长)都天天下乡,作为队员,谁还好意思呆在家里呢?

  对此,队长徐东向感慨地说:“望着队员们一个个过早苍老的脸,其实最内疚的还是我。说实在的,他们跟着我确实 吃了不少苦头。但有什么办法?这是我们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工作性质”四个字,是四个结实的链环,把队员们的心牢牢地联在一起。老队员们都清楚地记得18年前科普队诞 生时,省科协党组赋予他们的职责:“你们的任务,就是把科学技术传送到一般人难以涉足的最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去。你们 要设法消灭科技盲区!”

  科普队也忠实地践行了他们的诺言!

  火种:点燃起穷山村的希望

  科普队成立次年,队长何玉成和已经退休的科协秘书长张启信,把几名队员送到湟中县维新藏族乡。

  队员们走进村民马扎西那一处破败的院子。几个捉襟见肘的孩子一见陌生人,便一阵风似地躲进了草垛。拍一拍这家 人的面柜,回音空洞如鼓,不用看就知道里面没有面粉。炕上没有一条毡。揭开锅盖,不见油星,只有锈迹,显然已经数日未 炊了。队员们惊讶地问:“他们不吃饭怎么过日子呀?”村长指着悬挂在墙上的一件长袍和一把剑说:“马扎西是个跳神的‘ 法拉’,靠为人‘驱鬼治病’换几个馒头养家糊口。自土地承包以来,他从未给国家交过一粒粮食。”

  走出马扎西的家门时,队员们个个心情沉重。这些曾长期呆在机关里的人,初次认识到“贫困”不是一个平淡的词汇 ,而是触目惊心的生存状态。

  队员们在乡农技推广站放下铺盖后自己打火做饭。当晚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队长何玉成,这个一向说话和颜悦色的 人变得脸色凝重、话语铿锵:“像马扎西这样的特贫户在维新乡就有11家,他们在过去三年的帮扶中仍没有脱贫。现在省科 协党组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科普队。我们的任务,就是住在村里,用两年时间,让这些人彻底告别贫困。”

  一连几个晚上,驻扎在维新乡的工作队员们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两年脱贫,能有什么高招呢?终于有一天,张启信 、彭启瑞、杨喜春、殷才让和满小军几经讨论拿出了扶贫方案:一是通过科学种田让贫困户增产保粮;二是通过科学养猪让农 民们增收。

  时值炎夏7月,队员们分赴各家做动员,但事情并不那么简单。60多岁的罗家阿奶,儿子病故、儿媳改嫁,她和三 个未成年的孙子相依为命。听殷才让说要养猪脱贫,老人除了苦笑,再不言语。殷才让锲而不舍,几次登门掏心掏肺地劝说。 终有一天,老人哽咽着说出了心里话:“好我的同志哩,你的好心我知道,可我不能养猪啊!我已经是黄土埋过半身的人了, 再拉下一屁股债,哪天我眼睛一闭,你教我的三个没依没靠的孙子到我坟上,是哭还是骂呀!”一番话说得殷才让一阵心酸。 他恳切地说:“阿奶,你就把我当成你的亲孙子吧。要是因为养猪拉下债务,我就用我的工资为你还账!”

  张启信走进贫困户段发财家。看着圈里一头体型瘦小、委琐不堪的成年猪,问他,这样的猪能宰多少斤?段发财说, 年前杀的那一头“僵猪”,喂了两年,才宰了60斤。张启信闻言大笑:“你这也叫养猪?哄自己哩。我教给你养猪的方法, 四个月以后保证宰100斤。”这回轮到段发财笑了:“你哄谁哩?四个月宰100来斤的猪!你哄谁哩?”张启信正色告诉 他:“不是开玩笑。科普队给你提供仔猪和复合饲料,你按我们的方法盖暖棚猪圈,按我教的办法喂料、驱虫,保证4个月宰 100斤。”看着对方半信半疑的样子,张启信又说:“如果达不到100斤,差多少,我给你补多少,如果达到了,你得把 猪头和下水留给我!”为了彻底打消贫困户们的顾虑,科普队和每户人家签订合同,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养猪带来的一切风 险均由科普队承担。

  科普队顶着骄阳挥汗如雨地从西宁地区拉来了砖、水泥和塑料薄膜,又汗流浃背地当起泥瓦工。仅用了一个星期,就 在维新乡盖起了11座暖棚猪圈。随后,把一头头品种优良的仔猪、母猪、架子猪,放进了贫困户的圈里。罗家阿奶家中没有 劳力,送来的饲料还得靠工作队员殷才让一麻袋一麻袋地往家扛。维新乡的农民摇头叹服:“没见过。真没见过这样的工作队 !”

  队员们深知,治穷还得治懒。每天早晨6点钟,“懒汉”马扎西总会被强烈的打门声惊醒。科普队的人天天如此,他 们一再叮咛农户:“科学就是科学。必须在规定时间里给猪喂食饮水。”有的农户看着小猪长得欢,喂得更勤,结果小猪拉稀 不吃食了。那段时间忙坏了殷才让,他背着医疗卫生包,东家进,西家出,给猪驱虫、洗胃、健胃、去势,常常在猪圈里折腾 ,弄得浑身猪屎。

  四个月后,这批猪该出栏了。张启信从西宁来到维新乡,迈进段发财的院子。一进门,看到墙上赫然挂着一只肥硕的 猪头。段发财笑吟吟地迎上来:“我服了,张同志。宰了110斤。你看,猪头我给你留着哩!”张启信说:“跟你开玩笑哩 ,你要好好养猪脱贫,谁还要你的猪头!”

  快速养猪法在维新乡试验成功,使11家贫困户拿到了久违了多少年的百元钞票。贫困户肖进元两年时间靠养猪还清 了拖欠10年的6000元债务,还盖了两间房,日子有了起色。为了稳定科普成果,科普队给维新乡的贫困户们,建立起了 仔猪供应、母猪配种、饲料配方、生猪销售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网络。经媒体报道,科普队快速养猪法引起了周边地区农牧 民的广泛兴趣。这年,科普队还跟青海人民广播电台藏语部合作,开通了《空中科普队》节目,专门向农牧民介绍科普实用技 术知识。这个节目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

  科学养猪的成功,使贫困户们看到了科技带来的希望。农户们也由此深信科学种田必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好处。就在 科普队进驻维新乡的第二个年,11家特困户串换良种、药剂拌种、锄草、浇水,完全按照科学方法种植生产,结果当年粮食 大获丰收。

  粮满仓、猪满圈。维新乡11户特困户终于甩掉了那顶长年压在他们头上喘不过气、抬不起头的贫困帽子。是年,省 扶贫办在维新乡召开了全省扶贫工作现场会。

  就在科普队就要离开维新乡的时候,当年那个靠装神弄鬼混日子的马扎西气喘吁吁地赶来,当众烧毁了他的行头和道 具。他含泪告诉何队长:“我求神拜佛多少年,总也摘不掉穷帽子,是共产党派来的科普队帮我科学养猪、科学种田,才使我 摆脱了贫困。你们科普队才是真正的济世活佛!”

  火种:不该有你遗忘的角落

  科普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二传手。不管走到哪里,始终把“传播文明、播撒科技火种、扶贫济困造福群众” 的科普理念带到那里。

  “花儿”会,赛马会,还有物资交流会,只要有集会的地方,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不管是隐蔽的山庄,还是遥远的 村落,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有他们辛勤的足迹。他们是一支长期活跃在青藏高原的“乌兰牧骑式”科普宣传队,是一支敢打 硬仗的科技轻骑兵。

  那是1990年玉树赛马会上,队长何玉成和玉树州称多县下赛巴寺院的活佛仁青才仁不期而遇。活佛友好地把科普 队的同志们请到了他的帐房里。端上酥油奶茶后问道:“科普队是干什么的?”何玉成只当是一句礼貌性的询问,便向活佛简 要作了介绍。不想活佛听后大喜:“看来咱们有善缘哩。”他告诉何队长,下赛巴寺院附近地区的群众正有一个难题:洋芋越 种越小,青稞越打越少。这几年,他一直为此事犯愁哩。队长何玉成眼睛一亮,抓着活佛的手说:“这正是我们科普队要干的 事啊!”于是,一项带有传奇色彩的科技合作协议,就这样在玉树草原的一顶帐篷里一拍即合地达成了。

  下赛巴村坐落在通天河畔的一条大山沟里,属半农半牧地区,海拔3600米。这年秋天,下赛巴寺活佛仁青才仁邀 请科普队员来到下赛巴村后,农业工程师彭启瑞吃惊地发现:这里的青稞亩产只有190斤,洋芋亩产只有3架子车!他进而 了解到,青稞和洋芋自打在这里生根后人老几辈子就没有更换过种子。岂有不退化之理。更何况土壤严重缺磷,看来这是一块 被科技遗忘的角落。

  科普队的实地调查报告,使本来就心焦的仁青才仁活佛再也坐不住了。第二天,他召集下赛巴寺院附近上千名信教群 众,召开了一个特殊的会议,主题是动员群众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活佛给村民们说:“喇嘛念佛经是为了祈求你们风调雨顺 ,平安吉祥;而科普队给你们念科技经是为了你们粮食增产,牛肥马壮。”活佛还指着身边的工程师彭启瑞等人说,他们是我 的老师,以后如何种田、如何养牛养羊,就得听他们的。从今天起,他们讲课我当翻译。

  第二年开春,应仁青才仁活佛的邀请,科普队再次来到下赛巴寺院。活佛请科普队把寺院种植的100亩地作为科技 示范田来种植。仁青才仁活佛带领僧众亲临田间地头,跟随科技人员学习科学种田的技术,努力熟悉生产的每个环节。两个月 后,这片地里长势喜人的庄稼开始吸引不少农牧民来观看。

  又到金秋。赛巴寺百亩农田喜获丰收的消息传遍了通天河两岸。村民们纷纷来到赛巴寺,以自己的眼睛来验证科技的 威力。

  科普队的工作亮点因此而形成。在以后的5年当中,赛巴寺在科普队的协助下,在群众中举办了良种引进、药剂拌种 、作物栽培、田间管理、良种选留、洋芋体膜覆盖和家畜寄生虫病、传染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热心的 仁青才仁活佛组织寺僧走向田野指导村民科学种田,发展生产。

  活佛三请科普队,使下赛巴村的科技示范田由原来的380亩,扩大到后来的2400亩。洋芋产量翻了一番多,粮 食亩产由原来98公斤提高到后来的350公斤,最高达450公斤。这在高海拔的江源地区,差不多称得上奇迹了。

  1995年春节,活佛仁青才仁个人拿出一万元现金,并组织了下赛巴村文艺演出队,专程到科协为科普队庆功致谢 。活佛的这一举动,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科普队和赛巴寺的科技协作,并没有由此告一段落。科普队走到哪里,总是把情意留在那里。他们得知牧民榨一次油 要跑到40公里外的玉树县时,为下赛巴村的村民们捐赠了一台榨油机。后来还争取加拿大20万元的外援项目,解决了那里 群众的农田灌溉问题。1999年,下赛巴村遭受特大雹灾,颗粒无收。科普队再度为那里的群众调运了一万斤青稞良种、并 解决了部分化肥和农药,帮助群众开展了生产自救。仁青才仁活佛称赞他们是“永远不走的科普队”!

  科普队从此声名远播。国务院授予他们“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还先后两次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 先进集体”。

  火种:任重而道远

  2003年,科普队走进千里青藏线,实施由中国科协资助的“西部科普工程”——青藏铁路高原病、地方病防治科 普宣传活动。格尔木、五道梁、风火山,飘动科普队的旗帜。而防“非典”的宣传活动几乎覆盖了全省少数民族地区。为此, 中宣部、文明办、科技部等14部委,授予他们“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的称号。

  风雨18年,科普队的足迹踏遍了青海山山水水。多少次在五道梁、巴颜喀拉山、野牛沟、花石峡等气候恶劣的地方 ,留下了他们饥寒交迫、被风雪围困的故事。在外人听来,足资感佩,而在他们眼里,却是平平常常一段歌,不足称道。

  在民族地区搞科普工作确实艰难,光是语言的沟通也成了个问题。有一次,在野牛沟搞科普宣传的几个女队员,因为 饥饿难忍,到一个帐房讨要点吃的。可是,无论怎样比划,主人就是不懂。有位女队员忽然灵机一动,打着手势说:“我的, 米西米西!”这位牧民居然立刻明白,大笑着端来了吃的。

  现在,如果我们堆砌科普展板、科普资料、举办讲座的数字,来表述科普队的成绩,那确实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因 为科普队的工作不是市场行为,而且一开始就在面向未来。

  一个只有11人的科普队,一年的经费还不足10万元。但科普队始终不甘寂寞,他们经常是先出成果,再报项目申 请资金。1998年到2000年里,科普队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乡,实施了“科技明白人”等15个科普示范项目,其 结果令人振奋:“线椒疫病防治和丰产栽培”,为循化辣椒的再生和后来大面积种植丰产奠定了基础。获得明显经济效益的乡 民们此后看到这些穿着和形貌颇像农民的人时,目光里便有了敬佩和亲切。

  科普队的生活里,并不完全是辛劳后的欣慰。在人口素质整体上还较低下的大环境里,他们有时也会被冷漠所击伤。

  2002年,科普队决定在乐都县引胜乡王家庄村建立一个无公害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他们选择了10户人家,搞连 片大棚。队员们亲自搬砖头、抬水泥,忙得满头大汗,而大棚的主人们却在袖手旁观,似乎这是科普队份内的事。其中一户人 家就因为建棚时少了一截角铁,宁肯放弃建棚,也不愿花20元钱把这小小的缺漏补上。在温棚安装滴灌时,队长马恒杰、副 队长徐东向、队员殷才让跪在已施肥的地面上,膝盖上是一层粪土一层水泥,弄得浑身又臭又脏。仍然没有哪家温棚的主人过 来搭一把手。温棚建成后,科普队请来了专家专门给农户讲授防病治病方法,同时又给各家各户分发了科普资料。但农民还是 听不进去,结果种出来的优质辣椒毁于虫害。科普队离村时,队员们满腹委屈,徐东向副队长却说:“没什么。科普在一定意 义上就是和愚昧的较量,哪有一马平川的路!”

  科普队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没有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那么,科普推广的路子仍很遥远。科普队也在反省:做几块 展板、发一点资料,东奔西波、千里迢迢赶几场庙会,到底对推动青海科技进步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

  科普队的汗不能白流,科普队的工作不能蜻蜓点水。科普队要讲实效。科普队也要捍卫他们的荣誉和自尊!

  于是,科普队工作的重点,又从面上转移到点上。项目建设和基地建设,再次成为他们的中心工作!

  科普队通过自己的渠道争取到了爱德基金会的“重返校园”项目,泽库、同仁、循化三县的31个乡镇177所中小 学的3000多名辍学儿童,又背起书包重新走进了他们向往的知识的田野。

  科普队还清醒地认识到:退牧还草,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舍饲畜牧业的推广将是方向。于是,科普队在贵德县租赁 了100亩土地,目前正在全力以赴建设种草养畜基地。

  在我们结束这次采访时,甘肃省科普队前来向他们取经……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