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从公款追“星”到公款追“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30日07:06 北京青年报 | |||||||||
作者:未卜 央视焦点访谈与央视论坛两个栏目近日都就公款追星作了揭露,指出,随着春天到来,一些地方开始举办诸如桃花节、风筝节、茶叶节等各种活动,并邀请一些著名演艺明星参加,同时为他们支付一定的出场表演费用。本来各地有针对性的举办一些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活动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地方却出现了“政府搭台、明星唱戏、领导追星、百姓
其实,公款追星不仅“政府搭台、明星唱戏、领导追星、百姓买单”,它还养肥了群星,滋生了腐败,败坏了社会风气,在一片欢天喜地、大场面、大手笔、热烈气氛中,在一片歌舞升平、你吹我捧的鼎沸人气中,政府形象丧失贻尽。 据新华社的报道,广西某县举办了第二届“桃花节”,并花费数十万元请来几位影视明星献演助兴。江西某市为庆祝“*都千年华诞”,举办了国际时装模特大赛和大型晚会。活动组委会主任在接受当地报纸采访时说,这次比赛需要花较多的资金,初步匡算要500多万元。广西某县举办柿子节,从北京邀请了许多知名演员,举办大型综艺演出,花了上百万元。业内人士透露,去年内地一线当红歌星参加商业演出的价码是每场20万元至30万元,港台一线歌星则高达80万元至120万元。去年夏天,一位香港女影星到东部某市出席一个剪彩仪式,仅露了20分钟的脸便拿走上百万元。 然而,事实上,目下,公款不仅追星,更普遍的是追捧专家现象,我简称之为“追砖”,不是对“专家”不尊,实在是,写起来这“砖”比“专”要帖服一些,而且,前者为名词,更时下,也普遍有把那些所谓“专家”称之为“砖家”,简为“砖”。但,下文中,还是用“专家”叙述。 这专家有文化学人,有艺界学者,但最多、最时髦的,是经济、法律名人。不要说那随处随时可见的规格不一、分门别类的大小论坛,就是那些个政府追星之舞台,有几个忘记诚邀专家捧场,而政府各地、各级、各部门举办的的大大小小讲座,更是多如牛毛。这些个专家的到场,一样是要海吃,一样地要海玩,一样地要与其正常收入相比惊人的出场费。 我的一个在某市经贸部门负责招商引资的同学跟我说,他就曾经组织邀请过一知名经济学者给他们市经贸部门人员讲座,两个小时,总计花在该学者头上费用高达30多万。 我认为,除了公款追星的危害一样存在,公款追砖,不仅更为普遍,而且危害也更大。 这第一点,就是,政府官员可以通过专家贴金,甚至由于专家们的帮衬,一些浪费资源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项目、政策等等,可以顺利出台。由于一些专家的鼓噪,使一些本来清醒的官员头脑发热,而原本头脑发热的,开始膨胀。我相信,安徽腐败省长王怀忠的形象工程阜阳机场,一定有专家的帮衬;而辽宁高院那个荒唐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更是国内10多位最知名法律专家的意见。 其二就是制造虚假外衣。时下时髦的“经营城市”、“经营政府”之类,不都是在由专家们运作、帮衬吗?那动则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支出,不是百姓买单,谁来买单。与此同时,大把的钞票,落进专家智囊的口袋,甚至是外国所谓知名咨询机构的口袋。不信你留意一下新闻,这“经营城市”,是不是非常流行。而既然能“经营城市”,那市长不一样可以“经营”么?问题是,这经营与包装由什么区别,而一旦是被包装起来的城市或者政府或者市长,还有几许真实?而且,那包装只是在国人面前卖弄卖弄罢了,你还真得以为哪些个给你包装得洋人不知道你有几虎,经他们一策划包装就真得可以雄纠纠迈上“国际化大都市”舞台?痴人说梦。而问题是,我们为何要不惜血本地去追求“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真实是为百姓作想吗,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距离是近了,还是更远? 第三,这可能导致并做大一些利益集团,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称兄道弟,彼此不分,完全融合为一体。或者即便不形成利益集团,也可以相互利用,我给你捧场,你给我实惠。权力与知识的完美结合,无论是服务社会,或者给社会带来伤害,力量都是巨大的。网上甚传一些经济学家的暴富,与此不无关系。当然,这是指部分腐败官员以及极个别专家。 第四,渲染专家崇拜。有人说,这世上本没有专家,迷信的人多了,也就有了“专家”。我虽然不太赞同这一观点,但它道出某一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比如,我们地新闻报道,就存在一些不良习气,动辄专家何云何云,这一方面是记者自己不思考,另一方面就是专家崇拜。我们的一些地方官员唯专家是首,无疑在渲染这一氛围。实际上,一些专家,往往出的是歪点子,一些专家的观点,认真思考起来甚至贻笑大方。比如,什么“股市的推倒重来”,什么“交通拥挤突显经济发展”,什么“对腐败分子宽于追究”,什么“对民营企业赦免原罪”,以及“小康标准就是每户有二套住房”,等等,这些观点或药方,都一度有不小市场。 第五,毒化学术气氛。一些个专家热衷“走穴”,早已把学术研究忘地干干净净,遍游全国,鼓噪地还是那一点点东西,但比起埋头作研究的,不仅赚的盆满钵满,而且名望也如日中天。一些个专家热衷吹捧,经常给一些地方或地方官员带上各式帽子,地方政府自然乐此不疲,于是,你吹我捧之间,大家一片喜气洋洋,专家身价也日渐高涨。如此,专心作研究的少了,潜心搞学术的没了,浮躁之风盛行了。前段时间,我陪一朋友拜会来访的他大学时的一个颇为尊敬的老师,老师引以为傲的,就是现在是省政协委员了,令我那朋友惊诧不已,因为,那个老师一直都是作“学问”的。 需要指出的是,本贴并不反对政府向专家学习,接受专家咨询,比如,中央领导集体请专家讲课,就十分值得倡导、称赞,我也相信,中央领导不会与这些专家们陪吃海玩,更不可能向这些专家支付超水平费用,但是,我前面所说的那些,则完全不同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