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杰当选2004气象先生 记者与其对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31日00:30 新京报 | |||||||||
2004气象先生宋英杰: 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祝贺你当选年度气象先生,但以前好像并没有专门针对气象节目主持人的评选吧? 宋英杰(以下简称宋):这是第一次公开对外公众评选,2000年和2002年搞了两次内
记:天气预报是受众关注度非常高的一个节目,评选一共收到了40万张选票,意义应该非同寻常,你觉得在本次评选中最主要的收获在哪里? 宋:我们第一次知道了观众是怎么看待我们的,他们在投票的同时还附带了很多意见。 记:比较集中在哪些方面? 宋:有观众认为,我做节目时站的位置挡住了两个自治区,问能不能躲开点?(笑)还有观众问天气预报的时间能否长点?服装是不是可以更俏皮一些?基本都是合理化建议,平常是不太能听得到的,可以说这次评选给了我们集中审视自己的机会。 记:你知道受众对你的评价吗? 宋:呵呵,常听说有观众认为,“宋英杰的节目做得很差,最腻味他在节目开始时对天气形势絮絮叨叨地做概括做点评;但也有观众说,“宋英杰的讲解会让我们一下子就把天气的脉络梳理得很清楚。”我个人希望从一种逻辑性很强的角度去看天气,同时又能把冷冰冰的天气预报变得温暖起来。 气象节目主持人 并非央视员工 最早四点钟就要起来,最晚的要坚守到晚上九点。而且好多人还不仅仅是主持一个天气预报节目 记:听说你们在中央电视台主持节目,但实际上并不是中央电视台的员工? 宋:呵呵。实际上我们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确切地说是中国气象局的华风集团,这是专门制作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一个集团。 记:天气预报节目是否不允许媒体独立制作? 宋:中国的气象法有规定,气象节目一定要由气象部门来制作发布,所以才有现在这样的一个构架,我们集团共有15个气象节目的主持人。 记:15个人如何分工呢? 宋:我们一共要制作三十几个天气预报节目,需要出现在十个电视频道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比较受关注的中央一套晚上七点半的天气预报节目一般是我、杨丹、赵红艳和裴新华几个人来主持,我们几个是最早从事这个职业的。 记:这样看来,负荷还是满大的。 宋:是啊,最早四点钟就要起来,最晚的要坚守到晚上九点。而且好多人还不仅仅是主持一个天气预报节目,比如杨丹还要主持央视二套第一时间的天气预报节目,我还要主持四套对国际播出的天气预报节目。 天气预报 应延长一分钟 很多重要的信息我们都想告诉大家,但是说不完,一张嘴就像机关枪一样。如果能增加一分钟,我们就可以更从容一些,信息丰富一些,服务更周到一些 记:刚刚结束的“两会”上,40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天气预报延长一分钟。从你个人来讲,希望时间延长吗? 宋:我在很多场合已经表达N次了,如果你所传递的信息没有让老百姓看得清听得懂记得住用得着,你的这种传播就是无效的。为什么我们说话那么快呢?因为我们需要说的太多了,很多重要的信息我们都想告诉大家,但是说不完,一张嘴就像机关枪一样。如果能增加一分钟,我们就可以更从容一些,信息丰富一些,服务更周到一些。 记:你觉得多长时间比较合适? 宋:也不能太长,一个人想了解特定气象信息的时间一定是有一个上限的,再增加一分钟恰好比较适当。 记:问题是你刚才也说了,每一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即使可以播5分钟,肯定还会有人觉得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宋:当然,更好的是这个信息就是专门为你服务的,就说十秒钟,而这十秒钟就恰好是你想要的。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把信息做到本地化。你在海淀,你从各种渠道所获得的信息都是围绕着海淀的。天气预报和重要新闻是恰恰相反的,你很关心布什最近在干什么,但是你肯定不会关心布什身边的天气,你关心的天气是自己身边的。 天气预报节目 正在探索“突破” 有时很多灾害性预报叠加在一起,互不关联,如果是一个生活气息很浓的节目,都应该把这些话题梳理好,衔接得非常顺畅 记:现已成型的天气预报节目,有没有让你还觉得不够满意之处?你对节目的追求方向还有哪些具体的内容? 宋:有很多,比如画面色彩是不是可以更和谐一些;信息传播方式上是不是可以更贴近大家的生活需求和欣赏习惯;在编排信息方面是不是可以更加突出新闻性,能否深入浅出,洋溢着一种生活气息。 记:你觉得该如何平衡“天气预报”的专业性和通俗性? 宋:我觉得专业性是由通俗性表现出来的。一场沙尘暴来了,它对哪些地方会造成影响?它的来源是什么?影响了多少平方公里多少人?多少耕地多少森林? 我们也在做一些突破,为社会减灾服务,但有时很多灾害性预报叠加在一起,互不关联。地质灾害预报,森林草原火险预报,台风警报,专项沙尘暴,大风降温,高温,干燥等等,可能都是不同的话题。如果是一个生活气息很浓的节目,都应该把这些话题梳理好,衔接得非常顺畅,但是现在在这方面还需要继续探索。 记:国外同类节目是一种什么形态? 宋:国外有些小频道的节目什么样子都有:主持人打着一把伞就上来了:哎,今天的雨可真大呀!这样来引出话题,然后拿着一支冰激凌,一边在地图上指位置,一边往嘴里吃;还有的是两个人侃天气,互相打打闹闹,互相揭短;还有的用脚踩着一个国家的地图说:这下雨了,那里起风了;更有的主持人一边打着哈欠一边说:今天的天气可真枯燥……但这些东西我们是不可能生吞活剥的。 记:大的电视台更偏重于严谨? 宋:我们在15年前就开始和国外的同行有密切的交流,并且每年参加节目的评比和主持人聚会,差不多有天气预报节目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做的节目我们都会去看,越是大台,越是百年老店,节目就越做的严肃。 记:国外有专门的气象频道吗? 宋:像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有专门的气象频道,24小时进行滚动的气象更新,一些大频道比如BBC、CNN,他们的节目很多时候都比我们还要严肃,追求的是信任,这很重要。他们在讲解天气当中,对内在原理的诠释会更多。 “天气预报” 背后的“真功夫” 我常常说,我们的任何一句话,虽然不是呈堂证供,但是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记:严谨才会有信任,你们实际上都在追求节目的权威性。 宋:对。你所发布的东西,可能不是完全准确的,但我们一直追求尽可能准确。这个信息一定是合法(国家气象法)的,是及时的,但是毕竟有科学的局限,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不能和明天的天气完全一模一样。 记:你觉得“天气预报”如何才能博得观众信任? 宋:大家的信任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种习惯,一种日积月累的信任,让人感觉“它比较严谨,它不乱说瞎话”。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在表达天气的时候,要下真功夫。 记:能否打个比方? 宋:比如,2002年元旦,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晴天,多少年来这是第一次出现大范围晴天,元旦这天真叫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我就想问,多少年了没有出现?好,我们去查,查了几个小时,“十年”,几个小时换来了两个字。 再比如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民谚是有天气周期在里面的。正月十五的时候,我就想知道,这句民谚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得到多大的最直接最准确的验证? 我们找历史天气图,北方一个地区一个地区进行对比,一般都要查到几十个城市,结果是,这句民谚的准确率不到15%,不具有有普遍的适用价值。几个人查了半天,最后落实到节目中只有一句话:“大家都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我们仔细看了一下,今年正月十五有很多地方在下雪,去年八月十五却是大片的晴天,看来这句话啊,不是每次都应验。” 我常常说,我们的任何一句话,虽然不是呈堂证供,但是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披气象外衣” 实为卖弄风情 我很讨厌那些披着气象外衣而卖弄别样风情的节目。不希望气象节目做得花里胡哨稀奇古怪 记:力求处处严谨? 宋:这些只是很小的例子。很多这样的节目没有介入到气象信息的本质当中去,因为大家关注天气,所以有些媒体就拿天气预报去说事儿,拿天气预报去娱乐。 记:这样就是在误导观众? 宋:对。现在就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像有一些节目,名称都带着气象,但主要的内容又不是气象,用杨丹的话说叫“披着气象外衣的节目”。让你感觉这和气象有关系,并且以自己的感觉随意解读天气预报,对公众就会产生误导。 记:看来不是所有气象类节目你都喜欢,呵呵。 宋:当然。我很讨厌那些披着气象外衣而卖弄别样风情的节目。不希望气象节目做得花里胡哨稀奇古怪。 记:目前包括电视、报纸、网站在内,越来越多的传媒都比较看重气象内容。广州的《南方都市报》在国内首家推出每天专门的气象版,其后很多报纸纷纷效仿,你怎么看待这样一种趋势? 宋:首先要确定你的信息来源是气象台,你的信息品质没有问题了。其次,从基本的气象信息中应当延伸出来一些生活服务,比如说穿衣指数、晨练指数、紫外线的强度、空气质量等等,这是从基本的气象层面延伸出来的针对性的服务,这是合理的。 基本层面的气象信息只能代表一个纯数据,比如说北京15到28度,雨过天晴后和风雨欲来时的15到28度能一样吗?有风的和没有风的15到28度能一样吗?干的和湿的15到28度呢?给人的身体感觉都是不一样的。从这些基本层面延伸出来,给你提供一些更有指导性的点评和提示,更有针对性的生活服务,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天气预报也是 高级智力游戏 天气预报在人类所做的对未来的预测中还是最准确的,毕竟它短期预报定性的准确率能够达到70%多 记:关于天气预报,大家谈论得最多的可能就是预报不准了,你怎么看? 宋:天气预报有局限,一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美国有家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播出区,挂着一个横幅:我们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80%。但不管怎么说,天气预报在人类所做的对未来的预测中还是最准确的,毕竟它短期预报定性的准确率能够达到70%多。天气预报也是人类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人们养成了一种憧憬未来的习惯。 记:很大程度上,这也是科学本身的局限所造成的。 宋:有一部分是现有的理论还不能完全诠释天气;还有一部分是观测手段还不足以描述所有的天气,比如我们有2600个气象台站监测天气,全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在两个监测台站之间可能有几百公里很短暂范围又很小的局部天气被遗漏了,这叫大网捞小鱼,没捞上来,而恰恰某一条小鱼伤害了你的感情。 还有就是以不同的眼光去看天气,他觉得这种天气很好而你觉得不好;另外站的角度不同,认识也是有差异的,比如预报今天北京下雨,房山下得挺大的,恰好通州没下,你站在通州,就说天气预报不准了。 记:呵呵,就像大锅饭很难兼顾每个人的舌头。 宋:我们现在是写意画画得很好,但是注重局部的工笔画还是有缺陷。 记:每天的4分钟,你代表着全国的气象工作人员,某种意义上,他们更加关注着你。 宋: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天气图的曲线我觉得不好看,我就画了一条非常平滑的曲线,“唰”就过来了,很舒服。我的老师说,这个不好看的曲线可能是在这个地区工作的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观测来的数据,你这样平滑掉了,你对得起那些人吗?从那个时候我意识到,难看是难看,但它是真实的,是严谨的,应珍惜那些幕后英雄的劳动。 2、人物简介 宋英杰,1965年出生,气象专业高级工程师。1988年毕业于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专业,之后到中央气象台做天气预报员,1993年3月1日,宋英杰成为中国第一位天气预报电视主持人。本报记者薛珺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