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龙卷风”依偎在成都(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31日05:48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成都近两年最精彩的一次有关城市文化的观点交锋以犀利著称的龙应台被成都市民的情感与智慧折服在一个“虚拟政坛”上,成都市民大展参政议政才华

  昨日下午,绵绵春雨让武侯祠变得湿润而清新,1800年前,诸葛亮在这里问政勤政;1800年以后的今天,湖南卫视在结义楼前搭起了对话台,上书“问城记春行成都”,左悬“世说花重锦官城”,右挂“新语东方伊甸园”,独立知识分子、著名作家龙应台与成都市副市长孙平,本土建筑设计师

  刘家锟、曾写过成都的作家易中天,几十个成都市民在此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发自肺腑的话语碰撞。

  一向以犀利、理性著称的龙应台在此之前已经走马拆迁改建中的宽窄巷子、大慈寺、黄龙古镇,并和这些地方的拆迁户有很多交流,这场对话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没人能够预测,也无人能够驾驭。

  第一幕:交锋发难:龙应台“炮轰”成都

  龙应台的开场白火药味十足。当问及成都给她的印象时她毫不隐晦地说:“说老实话,我很失望,也很感伤。我没想到,满是《花间集》和唐诗宋词中的古典成都,看起来却像个新兴城市,虽然交通比北京好,服务、人口的密度、人的生活都好,但跟所有中产阶级城市一样,给人不知道在何处的感觉,千城一面。这么厚的文化,这么多层文化历史的累积,但视觉上看不到了。可惜的是,拆了的就不能回来了。遗憾是大家的。”

  雅辩:建筑师巧解“盲点”

  著名建筑设计师刘家锟,跟其他从事视觉美术的艺术家一样,平日很难听到长篇大论,今天首先对龙应台的观点发难:“你所经过的大片地区,都是新成都,而你想寻找的点,是历史的遗存,占很少部分。其实,有些历史遗存如旅游的摆设、居家的盆景,对人起麻痹作用。走出这个点,成都还在不在?它真能成为成都精神的酒曲子么?”他认为,“拆”不是问题,明末已经拆完了,日本的神庙每20年就拆一次,但只要精神在就不成问题。“我们不能保留一个美学假象,让市民们住在很差的地方。”

  圆场:李伯清俗说家乡

  李伯清在光头上摸了一把发言了:“我在成都生活了50多年,实在坐不住了。龙女士一个举动我很触动,我看到她‘刨’了一下孙市长,说:‘孙市长让我说真话,我就真说。’我和她处境不一样,没文化,但和她的姿势是一样的,我要摸着胸口说话。一句话,衣食足才礼仪兴。我到现在才有闲心看苗圃。10年前,大家看到外国人到自贡去看恐龙,说:‘李哥,你也去看一下噻!’我说:‘老子就像恐龙,还看它?!’”引得哄堂大笑。此后他转入正题:“老建筑嘛,能保则保,像以前的《清明上河图》,真迹我们就都买不起。修是要修,但是,修慢点儿!孙市长规划时多照顾保留点老成都的生活习惯,与其多修锦城艺术宫,还不如在社区搭个棚棚,说个散打,群众也可以享受点笑声。”一席散打,说得孙市长和龙应台连连点头。

  第二幕:转折感动:成都市民改变龙应台

  孙平副市长是工科和经济学博士,“我对成都非常有感情,在旧城墙上放风筝长大的。葛市长当代市长的第一天就找我谈旧城保护。”他坦承出发点就是为了百姓。比如府南河整治,对一些艺术家来说,老河很有味道,但为了改变当地居民阴暗、潮湿、狭小的居住条件,该工程最终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对古城的保护比较容易,但传统风貌风味怎么保留则还要探索。他向文化人发出邀请,在老区住上一两个月,感受一下住在那里的人的感受,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政府会非常感谢。

  龙应台很感动:“市长能坐到这里和大家一起谈城市规划和老城保护,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姿态。”经过市民的几席对谈,龙应台由衷地认为成都人文核心的东西还在,她的“失望”只是眼前看到的剥落的一面。她承认:“成都市井文化很深厚,人伦关系没有被异化,雅文化如诗词、手工艺、创作等都随处可见。最宝贵的市民文化、人文文化,那个核心的价值不要失去。”她最感动的是,这里特别像老年人的天堂。他们坐在胡同的街上,大树底下打麻将,说明他们有朋友,有自己的情感生活,24小时里,16个小时在马路上跟人和谐消磨时光,不必忍受西方老人的孤独。

  令龙应台特别吃惊的是:成都每个市民,一张口,居然前300年,后300年,水准之高,出人意料。而对成都一致的发自肺腑的热爱和欣赏,引人侧目。

  第三幕:追问

  天人合一:田间妇女语惊四座

  一个胖胖的农妇抢过话筒语出惊人:“都江堰第一个灌的就是我家的地。我对历史很有感情。它自然给了我们环境,有成都风貌才能觉得自己是成都人。对发展和历史文化之间的矛盾,我认为是否能结合,新修房子就是要有成都的特色,适合市民的生活要求,文化交流,像芙蓉古城,小吃、茶铺等和川西民居结合,让人心灵真正能够释放?”

  功能困境:建筑专家慧眼独具

  刘家锟认为房屋的雷同并不是问题,因为纬度相同的房子都差不多,古建筑也是千篇一律的。“长安街上的房子够五花八门,都在比高,比靓,反而视觉疲劳,也不亲切,因为不是为人考虑。现在道路交通都是为车辆设计的,为快速到达而穿越古老的城区,当然会破坏社区。老人行走不便、记忆的根没了。简单的功能划分区,被真实复杂的生活打乱;而以收入来分类的对外封闭的楼盘,就像城市的补丁,成为沟通的绝缘体,不管你保留多少老房子,都没用,像平安大道,太像布景,不能提供真实生活。”他说,人民南路的房子是最好的,道路也是最好的,但很多商家却做不下去,玉林路是上世纪80年代最不好看的房子,因其道路像毛细血管,便成为成都最热闹最时尚的街。

  强化个性:博士市长纵论竞争

  孙平说,我们也想避免千城一面,但想在短期内满足众多人的居住需要确实很困难,城市有趋同的过程,正如集约化工业生产;但随着楼盘市场的竞争,那些没有个性的建筑必定丧失竞争力,这个问题也适合一座城市,他相信这将逐渐被人淡化。

  他非常赞同龙应台所说的,维护古老建筑,并为之大量投入,绝对有很大的回馈。他还说他曾考察过雅安以上的南丝绸之路,它也在保护和开发之列,并邀请龙应台有时间去看一看。

  城市名片:“龙卷风”看好诗花牌

  对成都提出将“休闲”作为城市名片,在场市民和艺术家均表赞同:“不把效益作为诉求,其实是很聪明的经济策略。”

  龙应台还附议,在成都的城市营销中,可以这样写成都:“诗社最多、读书会最多、桃花最多、桃花树下的麻将最多。这一定非常吸引外人。”用最土的东西,最现代手段地操作出去,而决不抽掉内涵,别像香港商人的假品位,“最好的还是跟小巷里的人讲四川话,坐在榕树下,让一套日久年深的竹桌椅作伴,喝出盖碗茶不一样的感动。”

  这一回,“龙卷风”刮来了掌声。

  记者何炜

  小资料

  龙应台,祖籍湖南,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其《野火集》多次再版,被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6年旅居瑞士,专心育儿,并在海德堡大学任教。1996年以后不断在欧洲报刊发表作品,向欧洲呈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在欧洲、大陆、中国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是一个罕见的档案。现定居德国法兰克福,其杂文以澎湃的激情、咄咄逼人的道德勇气,表现出不寻常的智慧。

  
紫光扫描仪服务创新高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金手指颁奖大典紧急招 古天乐新片征召女主角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