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向“大烟囱经济”挥手告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31日07:25 新华网 | |||||||||
作者:赵鹏 最近,沈阳市三根有着“68岁高龄”的百米老烟囱在爆破中轰然倒地。此前,沈阳市已拆除了2000多根大大小小的烟囱。作为老工业基地象征的三根老烟囱寿终正寝,标志着沈阳高污染、高耗能的老工业时代结束。
沈阳的这一举措,是整个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大变化的一个缩影。数十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一路走到今天,面临着一个必须作出的重大抉择:向“大烟囱经济”挥手告别。 曾几何时,烟囱高耸是经济繁荣和工业发达的象征。不可否认,过去数十年以大烟囱为标志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我们今天经济实力的基础。时移事易,“大烟囱经济”渐渐老去,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那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主导下的中国经济列车,高速运行中隐含着减速、停滞甚至倾覆的巨大风险。据统计,我国2003年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的4%。我国主要产品单位产量的能耗、水耗和资源消耗等,均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 这种拼资源的粗增长是我们的家底所支撑不起的。“除煤之外,我国主要的矿产资源都已告急。”今日重温2002年《矿产资源与中国经济发展》报告第一执笔人王安建博士的这句话,觉得分外沉重。这一报告显示,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在铁、铜、铝等重要矿产的储量上,无论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中国已无大国地位。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能源产品,对进口的依存度更是越来越大。2003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已超过1亿吨。到2020年,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将达到70%和50%。 越收越紧的需求“瓶颈”,越来越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大烟囱经济”的高排放、高污染,又使我们的许多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增长”。我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严重。环保总局3月25日公布的全国环境质量状况表明,2003年全国酸雨污染呈加重之势,未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下降,酸雨频率超过40%的城市比例上升了72个百分点。种种情况说明,不计代价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无论从近期看,还是从长远看;无论从国内资源看,还是从地球资源看;无论从当代人的发展看,还是从后代人的发展看,都是难以为继、不可持续的。 但是,从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来看,沈阳市那种现实中的大烟囱好拆,许多投资者心中对“大烟囱经济”的浓厚情结却是挥之不去,“发烧”的投资仍继续向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今年一至二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78%,第二产业中的钢铁工业投资增长172%,建材行业增长137%。而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的比例,却呈现下降之势。这种投资导向透出令人不安的经济信号,充分说明了旧有经济运行模式惯性之顽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之艰巨。究其深层原因,是旧有投资体制余威尤在,政府对经济干预仍多。今年前两个月,中央项目投资仅增长12.1%,而地方项目投资增长却高达64.9%,增幅同比提高24.7%。这种畸轻畸重的投资膨胀,加大了当前经济运行风险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国家过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处理得好,可能会出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处理不好,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调控经济的关键,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痛下决心对粗放增长的“大烟囱经济”说“不”。坚决走一条科技含量高、高效益、低消耗、可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能够迎来我国新的黄金发展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