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长三角专刊专题 > 正文

萧山排名台商投资环境第一 取代昆山成另一苏南?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31日19:14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长三角》专刊

  《长三角》专刊记者高渊

  ·一次突然降临的投资环境排名意外之喜,让萧山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成为台商眼中“新苏南”的代表,成为推动其民营经济“二次创业”的最佳契机。

  ·但萧山要冒的风险是,它可能会因此而不由自主地走上一条相当陌生的路。虽然
这条路的远方同样无比灿烂,可很多旁观者所担心的是:这条路是否真正适合萧山?

  “一个真正的大项目要过来了!”

  “你知道吗?一个大项目就要投到萧山了,意向书已经签了,将近10亿美元的投资啊”

  雨后的萧山,空气里有一股潮潮的青草味,深深吸上一口,内心似乎会产生某种躁动。不过,2004年的这个初春,让众多萧山人感到兴奋与不安的,并不只是季节的转换。

  这几天,在政府部门的办公室,在表面平静的开发区,甚至在酒肆茶楼,都会有人低声传递一个信息:“你知道吗?一个大项目就要投到萧山了,意向书已经签了,将近10亿美元的投资啊。”言语间,脸上隐约带着潮红。

  尽管当地人说话声音不算响,但已足够传到遥远的异国他乡。最近这段时间,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门槛,几乎被闻讯而来的海外中小企业踏破。一位工作人员说:“听说那个大项目要来落户,他们都非常踊跃地要跟过来配套,真不知道他们的消息是从哪里来的。”

  这样的局面显然是萧山所期盼的。不过,当地政府官员们对那个大项目,都不愿作进一步的细谈。用他们的话来说:“现在不能多讲,在对方的钱还没有打到账上来之前,什么变数都有可能发生,长三角招商引资的竞争实在太激烈了。”于是,在面对大项目诱惑的兴奋,与可能在最后一刻发生变化的不安中,萧山人心情复杂地在这个气候多变的季节里等待。

  变化似乎发生在顷刻间,以前只埋头关注身边民营经济发展的萧山人,都开始对招商引资充满了兴趣与期待。

  或许,这是出于新鲜感。这个经济实力居浙江各县市区之首的地方,以前从未引进过投资一亿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

  或许,这是出于紧迫感。不少当地人说,萧山招商引资方面的“短腿现象”,已直接影响到它的发展后劲。

  又或许,这是出于某种无奈。面对不远处苏南各地到处开花的外资企业和直线上升的财政收入,原是“民企天堂”的萧山不得不仓促调头,去紧追另一条跑道上已遥遥领先的对手。

  很多重大变化发生时,常会以一些显眼或不显眼的事件为标志。面对正在焦虑中等待大项目的萧山,似乎给人提供了作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这一事件及其引发的效应,对杭州市萧山区来说,乃至对整个浙江而言,会不会是一次发展方向与模式重大转折的前奏?

  台商发现另一个“苏南”:萧山的惊喜与尴尬

  在台湾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投资环境排名中,杭州萧山取代了江苏昆山,名列第一位。但令人尴尬的是,虽然去年萧山合同外资额同比上升89%,但其招商引资在全省县市区的排名不升反降,从以前的名列前茅,落到了现在的中上水平

  张振添的会客室很大。面对面坐着,要提高嗓门对方才能听清。而最近,他却常要叫人往里搬椅子。

  几天前,记者刚与他聊了十来分钟,会客室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这些人都是台湾来的,到这里找张总,是想当面了解萧山的投资环境。”张的办公室主任略带歉意地说,并暗示今天的采访只能到这里了。

  从去年9月以来,张的工作便经常被这些同乡的不断来访而打断。尽管从台湾过来不过两年多,但在众多准备跟进的台商眼中,这位台资的杭州乐荣电线电器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还是投资萧山的先行者。更何况,去年张在接受一家台湾媒体访问时,很高调地把萧山的投资环境称赞了一番。

  也许,张振添会对去年9月有很深的印象,因为自那以后,他每天要在会客室里呆很长时间。而对于他现在所身处的这座城市来说,去年9月就似乎更是一次重要变化的开端。从那一刻起,向来比较低调的萧山便生活在聚光灯下了。

  打开这盏灯的,是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在去年9月他们发布的《2003年中国大陆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地区排名中,杭州萧山取代了江苏昆山,从上年的投资环境第七位一跃成为第一位。

  “独占鳌头”的滋味,萧山不是没有尝过。长期以来,位于钱塘江南岸的萧山,一直是浙江省多种所有制经济最具实力的一个县(后来是“市”,现在是“区”)。即使你不太了解萧山,但对于像万向集团、传化集团、航民集团、恒逸集团等一批在这块土地上崛起的大型民企集团,应该都不会陌生。前年,萧山财政收入达33.2亿元,在浙江所有县市区中第一个冲破30亿元大关。去年,其财政收入再增长31.6%,达到43.68亿元,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

  但这一回,这个第一显然与以往有太多的不同。许多萧山人都有个感觉,搞了这么多年民营经济,其带来的轰动效应,似乎加起来还及不上这次台湾电电公会的投资排名。

  如今,距离那张榜单出炉已时隔半年。萧山的反应与感受,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而这个突如其来的排名,当地与外界的种种反应,无疑已经和正在影响这座城市的命运。

  直到现在,说起这个事先谁都不知道的排名,上至萧山的政府官员,下至普通百姓,当初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两个字:意外。

  但一阵惊喜之后,有关部门也立即启动了一系列趁热打铁的工作。比如,召开萧山台商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座谈会,举办“百名台商看萧山”活动等。同时,萧山区政府还动用了台湾的萧山台北同乡会的力量,请500多名会员实地宣传家乡萧山,并准备让有关部门走出萧山,去加强与各地台资企业协会的联系。

  第二阶段的反应还是两个字:反思。

  萧山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周茂昌表示,这看似突然的“第一”,并非如旁观者眼中那么匪夷所思。事实上,萧山在台商中一直有着“四无”的口碑:台商对政府服务无一例投诉;自身管理无一事故;无一家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在萧山投资的100多家台企无一亏损,家家盈利可观。

  不过,近来萧山的感受又有新变化。

  在度过了前一段的意外之喜与认识自我之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却锁起了双眉。他们所担心的是,去年拿第一,今年不知道能不能保住。毕竟萧山和苏南县市在吸引台资的经验和手段上存在很大的距离。同时,更觉有些尴尬的是,虽然去年萧山实现合同外资3.66亿美元,同比上升89%。但其招商引资在全省县市区的排名不升反降,从以前的名列前茅,落到了现在的中上水平。换言之,浙江其他县市的引资增速比萧山更快。

  电电公会排名升上去,招商引资排名却跌下来,这似乎是个奇怪的现象。也许,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台商发现的“新苏南”,并非只是一个萧山,而是把萧山视为长三角南翼区域的一个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萧山政府的“开明”,是台商看中萧山的最主要原因。当地不仅经常听取台商对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而对所提出问题的解决,效率快得也总让台商们津津乐道。有人说,昆山的投资环境是被台商“逼”出来的,而萧山的效率则是被当地民营企业“逼”出来的。但这并非萧山独有的优势,它身旁诸如余姚、慈溪等城市,同样具有类似的特点。

  与此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眼下萧山排名升降的尴尬,也反映出招商引资正在成为浙江一个全局性的战略。前些年,当苏南一些招商引资的先行城市,以每亩地三五万元转让时,浙江的大多数城市还坚守12万元左右的价格。而现在,让台商和所有投资者兴奋的是,只要是好项目,土地价格已不再是问题。

  当苏南因大批外资项目聚居,而导致成本攀升和政府服务趋向规范化、模式化后,很多投资者把眼光投向了具有同等区位、效率优势,外企又相对不那么密集的浙江。对投资者而言,此举似乎意味着发现了“新苏南”,拓宽了他们的投资思路和视野。不过,对被捧上天的萧山来说,则未必完全是件好事。因为他们发现,不管他们愿意与否,他们的固有发展轨迹很可能将因此而发生变化。

  接上一条“短腿”:萧山想要什么?

  萧山终于全面启动招商引资战略。一个长期默默为土生土长民营经济服务,习惯于“无为而治”的政府,已经决心亮出他们的手段,在招商引资这个激烈竞争的漩涡中心全力打拚。但也有人说,如果萧山早10年像现在这样全力抓招商引资,还会不会有现在的徐冠巨、邱建林等一批知名民营企业家出现呢?

  时针指向中午12点,余琴带着客人走进食堂,第一句话是:“肉饼子炖蛋还有吗?”

  显然,在这位干练而不乏优雅的女士眼中,这是他们的“招牌菜”。原因有点特别,“我们徐总的母亲直到现在还自己养猪,每天基本上都要杀一头猪,只供应自己集团的下属企业食堂。”

  等每人都下了筷之后,余琴又问:“是不是觉得特别香?”

  作为传化集团的公共关系总监,余琴似乎巧妙地把吃饭也当作了公关的延续。她口中的徐总,自然是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这位万贯家财的民企老板的母亲,却依然过着接近普通农民的生活,把养猪看作人生的乐趣与需求,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但一盘再平常不过的肉饼子炖蛋,则成为这家在萧山土生土长的民企,其大家庭般生活方式的最好写照。

  有意思的是,前不久徐冠巨对萧山乃至浙江的民营企业作了一番深刻解剖,提出了自己的忧虑:“不少民营企业仍然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企业认识到已经走上了一条发展的不归路,不发展就要被淘汰,所以希望企业有大发展;另一方面又不愿突破原有模式,在产权关系和决策控制上患得患失,只看到了权力的改变,而没有看到这种改变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这说明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

  而徐冠巨提出的对策很明确:“民营企业家都能够有更加开放的意识,依靠我们自身已经储备的强大实力和在本土化经营管理上的机制优势,实现同国际大公司的强强联合,浙江民营企业必将迎来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个出生于草根,并且至今仍保留着“草根经济”某些特色的民企,提出要走与国际大企业合作之路,以此突破发展瓶颈,这样的反思无疑令人敬佩。因此,徐冠巨此言一出,立即引来众多赞同附和之声。这或许是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浙江民企已经或即将普遍遭遇新一轮发展的关键瓶颈。

  最近,在萧山举行的一次民营企业高层论坛上,与会者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竟是:全区99%以上企业均为民企的萧山,今后会不会盛极而衰?处于高位运行平台上的萧山民营经济,今后应如何发展?

  显然,当民营经济的成本优势日渐远去的时候,他们自身长期“重机制,轻管理”的做法,可能会严重束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浙江民企再腾飞普遍遇到的障碍。而如不求“突变”,民营经济三五年内并不会明显衰落,但长期颓势将难以避免。这对于萧山乃至浙江,可能是最根本的忧患。

  面对这一问题,萧山的对策很鲜明:把民企“二次创业”和实现招商引资突破,提到最关键的地位上来。在杭州市委副书记、萧山区委书记王建满看来,现在的萧山手中至少握着3张牌:台湾电电公会推荐大陆投资城市中萧山列第一、全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萧山列第七和萧山融入杭州大都市。

  在引进外资提升实力的同时,以外资推动民企“二次创业”,应当是眼下萧山所打的算盘。如果说,民企的“一次创业”以生产经营规模扩张、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特征的话,那么“二次创业”就是以制度和技术创新为主线,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内源式向开放型发展的转变,由此形成规模优势,构建核心能力。而依靠民企自身变化,显然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放手发展民企20多年后,萧山终于全面启动招商引资战略。一个长期默默为土生土长民营经济服务,习惯于“无为而治”的政府,已经决心亮出他们的手段,在招商引资这个激烈竞争的漩涡中心全力打拚。

  有人说,萧山的“觉醒”太晚了。在这个方面,决策部门在意识上的滞后,使起跑时间比江苏的不少县市慢了好几年。更有人说,在吸引外资的问题上,这里沉睡了整整10年。

  不可否认的是,过去面对招商引资的压力,由于民营经济和市场导向的习惯性做法,萧山当地不少官员对于招商引资的狂潮颇有不满和不适。但也有人说,如果萧山早10年像现在这样全力抓招商引资,还会不会有现在的徐冠巨、邱建林等一批知名民营企业家出现呢?也许,更大的可能是,他们成了在外企打工的高级白领。换言之,外资的滞后进入,可能为当地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而现在,很多外资到萧山投资时,心中最大的疙瘩除了投资成本外,可能是如何与这里的民企相处。因为在他们眼中,在萧山,民营企业才是主人。他们认为,这些与自己既竞争又合作的对手有“船小好掉头”的机制优势,有浙江商人与生俱来的精明,当他们在萧山这块民资的风水宝地上壮大以后,在投资决策方面又有着超人的胆气。因此最关键的是,要尽可能让当地民企成为自己的伙伴。

  现在,几乎没有人怀疑萧山民企实现“二次创业”的迫切性,以及大力招商引资所可能带来的种种好处。因为一直以来,利用外资就是浙江的一条“短腿”。现在,当地政府正在做的就是接上这条腿,使经济发展跑得更快更稳。但眼下的问题是:这条腿能不能顺利地接上?会不会因此而削弱那条原本强壮的腿?

  当草根遇到台资:萧山的路在何方?

  当地人的普遍看法是,萧山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萧山经济就是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的优势保持和发挥好,是关系萧山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

  在华越家具工业公司的台湾老板眼中,赵建杨是个老实而又不乏经营头脑的人,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合作者。

  其实,赵只不过是个供货商,华越家具对他原本不必如此恭维。

  在台资的华越家具公司一长串配套供货商名单中,赵的和合控股集团还算是比较大的一家。不过,当5年前双方开始合作时,和合控股还是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小企业。当时,在偏僻的萧山党山镇世安桥村,赵建杨带着几个人,刚刚决心转行生产镜子。设备进来了,人员培训了,但订单在哪里呢?

  赵找到在市区设厂的华越家具,几番面谈后,对方试验性地给了他一个小订单。但就是这个只有一个规格品种的订单,让他几乎一夜没合眼,因为这远远超过了他当时的生产能力。第二天,赵建杨再次找上门去,这次是主动要求减少任务。让华越的老板感到惊讶的是,这是他遇到的第一个主动要求大幅减少订单的供货商,而双方的信任也由此确立。

  前几天,赵建杨新建的一个工厂已经结构封顶,去年,他的和合控股完成产值2.17亿元,利税超过2200万元。而回顾这些年的发展,赵把与华越的合作,看作一个最关键的转折点。在他的眼中,这样的合作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更稳健安全;二是有压力,逼迫自己尽快提高技术和产品档次。

  这样的合作,在萧山还有很多。所不同的,可能只是有些当地民企与外企的合作,没有他们这么亲密无间。不过,眼下赵建杨已不满足于只做配套。他在继续与华越家具的愉快合作的同时,开始把自己更多的产品直接销往海外市场。

  不可否认的是,类似紧密的合作,对当地一大批民营企业成长初期的发展,无疑提供了极好的帮助。但也有人提出,当民营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时,那些自身原本也未必很强大的外资企业,是否会束缚它们的发展。而另外一些足够强大的一流外企,则可能完全自起炉灶,形成一个体内循环,发挥不了多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每次触及这个问题时,苏南似乎总会成为例子。

  这是因为,当年苏南希望通过引进外资改造本地企业的初衷并没有完全实现。很多人都还记得,苏南自己传统工业也曾辉煌过,以长城电扇、孔雀电视等为代表的家电业,以虎丘牌相机等为代表的精密制造业,以丝绸织造为代表的纺织业,都在上世纪90年代无奈地花落去。

  当年,苏南试图通过引进外资,嫁接其先进管理水平、先进技术提高这些传统工业的竞争力。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外资进入后几乎全是另起炉灶,可利用当地企业的东西只有熟练的劳动力。苏南外资企业的兴旺,某种程度上掩盖了本地国企衰落的事实,掩盖了本地企业改革的问题。

  不仅如此,现在进入苏南的外资项目以二产为主,二产中又是以加工工业为主,且加工的是整机上的零配件,加工方式多是劳动密集型的简单操作,其研发基地、中间体及市场销路仍然由外资掌握。所以,外资为主的园区经济,在帮助苏南实现了经济飞跃的同时,也给当地留下了一定的风险。

  一些人还注意到,最近两年台资流向有一个令人玩味的现象。一批珠三角的中小台资企业将资金撤到长三角苏州一带。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有些企业因为原来投资的“两免三减半”到期了,而换一个地方再租厂房,便可继续得到优惠政策。试想,三五年后,苏南现在的台资企业会不会再次“孔雀”别地飞?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民企与外企携手共进,显然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在现阶段,招商引资所带来的直接好处,依然还只停留在税收与就业上。在民企发展可能出现困难时,也许需要更广阔的思路。

  在这方面,萧山似乎已经注意到了。王建满表示,萧山要充分利用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有利时机,鼓励企业实施跨区域的购并、重组和联合,引导企业“强强联合”、“民院牵手”、“民外合璧”,增加竞争实力,提升发展水平。同时,加快企业进入国际产业链的步伐,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资源市场、金融市场增强发展后劲。更重要的是,多渠道培育上市公司,并力争有企业在海外上市。

  当地人的普遍看法是,萧山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萧山经济就是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的优势保持和发挥好,是关系萧山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也许说到底,自认为脾气性格更像近邻绍兴的萧山人,在其内心深处,依然会把自己视为“草根经济”的代言人。

  一次突然降临的投资排名意外之喜,让萧山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成为台商眼中“新苏南”的代表,成为推动其民营经济“二次创业”的最佳契机。但萧山要冒的风险是,它可能会因此而不由自主地走上一条相当陌生的路。虽然这条路的远方同样无比灿烂,但很多旁观者所担心的是:这条路是否真正适合萧山?

  在经济的进程中,由两句话值得记取:一是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二是不要拒绝可能改变命运的变化。面对众多选择以及外界的疑虑,萧山今后的路无疑将十分引人注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了浙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推进的趋向。

  相关专题:长三角专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