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四兄妹个个有绝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1日09:56 江南都市报 | |||||||||
峡江县王氏兄妹身残志坚 建工厂开商店高唱“致富曲” 依山傍水的峡江县金江乡庙下村,全村70多户人家都姓王。今年已81岁高龄的村民王清怀的6个子女有4个是盲人,他们各有各的绝活,能种地,能削篾,能检修农机……日前,
6兄妹4人失明 老二王冬根告诉记者,他家有兄妹6人,除兄长王长根和小弟王泉根是正常人外,他们三兄弟和妹妹王芳梅一出生就失明。 早年,一位落户在他们村里的上海知青曾经带王冬根到上海找医生治疗眼睛。当时听医生说,他们的眼睛是视网膜色缩变形,神经萎缩,很难治好。奇怪的是,他们的爷爷、父亲、兄长、弟弟和他们的子女都视力正常,唯独他们中间兄妹4人不幸。老三王铁根的儿子去年还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王泉根的儿子2002年考取了南昌大学,兄弟俩成了村里的骄傲。 王家兄妹4人虽然都是盲人,兄弟几个娶的老婆不是哑巴就是驼背,但他们都和村民们一样自食其力,靠自己双手致富,家家住砖房,户户吃穿不愁,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他们有什么秘诀呢?邻里乡亲们都说,靠的是他们的聪慧、顽强和勤劳。 老二王冬根:率先开起“村超市” 老二王冬根今年50岁。虽然眼盲,可王冬根年轻时却和明眼人一样,经常跟着村里人东奔西跑,利用山区丰富的竹木资源,做竹木生意。 庙下村离乡政府所在地有五六公里,乡亲们为买一包盐、一块肥皂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要走几公里。1986年,头脑灵活的王冬根在自己刚建的新房门口开了全村第一家小商店,并在村里率先装了电话,既方便了乡亲邻里又为自己带来了财源,被村民们誉为“庙下村的百货超市”。 如今,年纪大了的王冬根平常除帮妻子打理“超市”外,还下地种些果菜,为家里增加一点收入。去年,他又在自留山上增种了200多株蜜橘。王冬根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精耕细作的自留地出产不比别人差,锄草从不伤菜苗。能干会算的王冬根把家里操持得非常殷实,现代农村三大件(彩电、冰箱、摩托)样样齐全。 老三王铁根:因地制宜办竹器厂 王冬根向记者介绍,生有两男一女的老三王铁根是他们兄弟中最有胆识的。庙下村竹木资源丰富,小时候,王铁根就喜欢在村旁的树林里玩耍,特别钟爱竹林,常常自己动手削篾编织一些竹筐等用具。久而久之,无师自通的王铁根削篾如同削面,削的篾细如丝、均匀光滑,编织的竹篮、箩筐等竹制品精美耐用,连正常人也自愧弗如。 几年前,王铁根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木资源,在办好相关手续后,与人合伙在村里办了一家生产竹筒席、麻将席的竹器厂。王铁根回忆当时办厂的情景时说:“我在做竹木生意时,把原材料卖给别人,价格低,又浪费山里的资源。我当时心想,何不自己也办个厂,将竹木资源加工成成品,拿到市场上去还能卖个好价钱。”说干就干,厂子办起来,生意还挺红火,王铁根的腰包也鼓起来了。但合伙的生意长不了,才办3年的厂子就散伙了。不甘寂寞的王铁根,去年筹资6万多元,与人合股买山林,发展绿色银行。 与竹木结下不解之缘,靠竹木致富的王铁根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待条件成熟,他一定要重办一个竹器厂,而且要把竹器厂办大。 老四王芳梅:给全家人织毛衣 妹妹王芳梅嫁到几十里外的峡江县戈坪乡小坑村庄头岭村小组,和耳朵失聪的丈夫相亲相爱,抚养一儿一女。 王芳梅夫妻俩一个在家操持家务,一个耕田种地,过着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去年还建了一栋三室一厅的两层小楼房。王芳梅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家务活干得好,家里的事务全靠她操持。她还会编织毛衣,一卷卷毛线经她的手一编一织就成了一件件漂亮的毛衣。一家人穿的毛衣都是王芳梅亲手编织的。 老五王佰根:精于电器最先用手机 1960年出生的老五王佰根是兄弟姐妹中最矮小的一个。村里人称他是“个子矮,一肚乖”。在农村电网改造之前,全村的电由他统管,在他管电的10年间,村里没有出现一起供电引起的事故,自己也没有被电烧伤过。 在兄妹四个中,就王佰根懂得盲文。王佰根从小有事无事就喜欢拨弄收音机等电器,年轻时还学过电工。他在家门口开了一个碎糠的小厂,帮助村民粉碎米糠做饲料。王佰根不仅可以娴熟地开碎糠机,还能自己修理农机。村民们要修理农机时,都愿找王佰根帮忙,而他总是每叫必到,热心助人。为了方便联系业务,王佰根于2002年买了一部手机,成了村里最早用手机的人。 王佰根在同记者交谈时说:“假如眼睛看得见,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开车。”文/图叶兴桂记者罗宁毅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