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对台湾问题的影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2日09:45 观察与思考 | |||||||||
张昆生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中华民族近代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新中国诞生之初即被迫投入一场大规模的 现代局部战争,与世界头号强国较量,维护了国家安全,声张了国际道义和正义原则,提高了国际地位。
但这一切是巨大的民族牺牲换来的。以伤亡和花费为例,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志愿军名义先后入 朝279万,民工入朝支前60万。志愿军伤亡52万(伤38万,亡14.8万)。中国花了战争费用62亿人民币,欠了 苏联30亿人民币,还推迟了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朝鲜战争使中美完全走向对抗,对我解 决台湾问题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全球冷战加剧 朝鲜战争本来是一场内战。它转变为国际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结果。而朝鲜战争反过来又在 世界范围内、尤其在东亚地区加剧了冷战。 1948年柏林危机的爆发,1949年苏联原子弹的试验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震动了华盛顿。作为"反措施", 美国拼凑了北大西洋条约组织,通过了促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加紧扩军备战的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在朝鲜战争爆发前 ,北大西洋公约只是一种传统的军事联盟,就是约定盟国之一受到进攻时,进行集体自卫,没有形成一个军事实体,在美国官 方文件中不称"北约组织"(NATO),而称"北约国家"(NATOCOUNTRIES)。一直到1950年5月,各 签字国才同意成立一个永久性的执行委员会来制定发展军事力量的计划。当时还没有人提出美国应派遣作战部队为欧洲防务作 出贡献以及北约应任命最高军事指挥官。只是在朝鲜战争过程中及其之后,北约才真正成为一个军事组织。 但68号文件的实施,受到了"军费难以增加"的限制,美国自己就不能不起带头作用。1949年秋,当国家安全 委员会主张增拨军费20亿美元时,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却表示反对,认为由此而造成的财政赤字将对国内经济运行产生严重 的负面影响,从而威胁到国家的安全,最终得不偿失。当时要求删减财政开支的压力是如此之大,以致国会1950年6月讨 论的1951年财年预草中,政府要求的开支比之上一财年实际的开支减少15%左右。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权派认为这标志着共产主义扩张进入了新阶段。1950年7月,国会同意增拨军费40亿 美元,并迅速扩大美国部队。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现役军人超过1200万人,以后大量复员,到朝鲜战争爆发时只剩下14 6万人。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部队人数急剧增加,到朝鲜停战时已超过350万人。以后虽然有所减少,但到1960年7 月1日仍达到250万人左右。至于防务开支,1945财年(1944年7月1日至一1945年6月30日)高达950 亿美元,占预算总支出的82.7%,二战后逐年下降,1950财年还不到400亿美元,占预算总支出的32.9%。可 是1953财年,即朝鲜战争的最后一年,已增加到740亿美元,又占预算总支出的68.1%。朝鲜停战后虽然有所下降 ,但幅度不大,一直到五十年代,每年防务开支均在400亿美元以上,占预算总支出的60%左右。 冷战不但在欧洲大西洋地区加剧了,而且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全面展开了。冷战并不是如某些西方学者所说,开始于欧 洲和中东,然后溢出到亚洲,而是在欧、亚两洲同时开始,因为美国的遏制政策是全球性的,也把亚洲包括在内,它帮助蒋介 石集团在中国打内战即其一例。当然,冷战的重点在欧洲。但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进一步 干涉印度支那,接着又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订《美澳新条约》,公然违背了艾奇逊曾宣布的美国除北约组织外不准备参加新 的地区性安排的保证。而尤为重要的是,朝鲜战争使日本成为一个重要后勤供给基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同时美国又同 日本签订了把中、苏排除在外的对日和约和美日安全条约,并着手重新武装日本。 朝鲜停战后,艾森豪威尔政府又同南朝鲜、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并拼凑东南亚条约组织。结果,美国很快在全球 建立了军事同盟网和军事基地网。曾在美国外交界享有盛名的波伦(CHARLESBOHLEN)在他的回忆录《历史的见 证》中着重强调:在朝鲜战争前,美国在国外承担的军事义务还是有限的,但是到1955年,美国在36个国家有450个 军事基地,同拉美以外的大约20个国家结盟。他认为,"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朝鲜战争,使美国成为世界军事、政治 大国。" 中美关系更加恶化 在亚太地区,中美关系是一个日益重要的因素。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经过那场战争,新生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真正在国际舞台上站住了脚,成为美国不能不慎重对待的一个国家。在朝鲜战争后的历次台湾海峡危机中和长期 的印度支那战争过程中,美国都曾考虑过对中国大陆采取军事行动,甚至使用核武器,但慑于朝鲜战争的教训,它始终不敢真 正动手。可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加强冷战的一个重要目标,中美 关系先是严重恶化,继而长期僵持,前后达二十年左右。台湾问题则至今尚未解决。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特别是发动第二次战役后,美国对中美关系三大问题(承认、联合国代表权和台湾)的态 度进一步趋硬。在1950年12月上旬的杜鲁门--艾德礼会谈中,美英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艾德礼大力主张让新中国 参加联合国,并且表示英国不同意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做法,指出它违反开罗宣言。艾奇逊的基调却是"不能给予侵略者以任 何补偿","不能为争取军事停火而付出政治代价",既反对中国进入联合国,也决不把台湾交还给中国。杜鲁门说中国进联 合国的问题在美国是一个"政治炸药包",如果现在让中国进入联合国,他的政府在国内会遇到很大麻烦。他希望艾德礼理解 美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要考虑到美国国内的政治情况。 1951年1月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发动了第三次战役并攻下汉城,英联邦国家由加拿大外长皮 尔逊出面在联合国提出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五原则",其中第五条规定:在朝鲜停火后,由中、苏、美、英四国开会讨论 远东各项问题,包括台湾的未来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当此议案在一月中旬的联合国大会付诸表决时,美国投了赞成票。 但正如艾奇逊所说,他当时处于十分为难的境地,如投票赞成,则可能失去南朝鲜人的支持,并引起国会和国内新闻界的愤怒 ,倘若表示反对,又可能失去联合国中多数国家的支持。但他估计到中国将会拒绝这"五原则",乃建议杜鲁门同意美国投赞 成票。可见美国当时的表态只是一种斗争策略,并不表明它愿意通过四大国会议来公平合理地解决中美关系中的那些重要问题 。但当时如中国接受"五原则",美国要继续把中国排除在联合国以外,不让中国解放台湾,将会更加困难。 1951年2月1日,美国促使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污蔑中国为侵略者的议案,这就意味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美国不会 承认新中国,联合国也难以多数通过恢复中国的席位。美国所谓将尊重联合国多数国家对中国代表权的决定更成为一句空话。 美国阻挠台湾解放 1951年2至3月间,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处境有所改善,感到更没有必要为了稳住自己在朝鲜的阵脚而向中国作出 让步,并在进一步阻挠中国解放台湾方面做得更加露骨了。1951年3月它向台湾派出一千人的军事顾问团,然后根据该团 的建议,对台湾提供大规模的军事援助,第一批为3亿美元。5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48/5号文件,对杜鲁 门政府的东亚政策作了一些重要的调整。本来艾奇逊在1950年1月12日声明中把美国在西太子洋的防御带划为日本-琉 球群岛-菲律宾,如今48/5号文件却把台湾同这个防卫圈密切挂钩,说台湾如落入中共手中,将危及日本-琉球群岛-菲 律宾这条线的防务。 1950年3月底,艾奇逊还把台湾视为美国背上的包袱,如今48/5号文件却说台湾的人力和资源对自由世界来 说是一项"潜在的资产",由此杜鲁门政府得出结论:美国必须长期用军事手段"保住台湾"。结果,尽管杜鲁门在1950 年8月31日还宣布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将从台湾海峡撤出第七舰队,但48/5文件却决定"只要有助于美国的安全,第七 舰队巡逻台湾海峡的任务将继续执行下去。"美国用武力阻挠中国解放台湾的做法长期化了。就在通过48/5文件的第二天 ,腊斯克公开把中国诬蔑为"斯拉夫满州国"。 1951年9月初,在杜勒斯导演下签订了把北京政府和台北当局都排除在外的"对日和约"。照理该和约应该根据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把台湾归还给中国,但事实上却只提日本放弃台湾和澎湖,而不宣布这些岛屿是中国的领土。后来蒋介 石集团同日本签订的"双边和约"也由于美国的操纵而未提及台湾的归属问题。这表明杜鲁门政府在加紧制造"台湾地位未定 论"。 1953年初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后,在2月2日向国会提出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中就宣布撤消台湾"中立化", 放蒋出笼。尽管杜勒斯私下里要蒋介石保证在对大陆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前须先征得美国的同意,但美国公开表示台湾可以打 大陆,而大陆不得打台湾,就完全否定了杜鲁门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时所谓"防止战争在远东地区扩大"的说法,更加暴 露了它只是要用武力来阻挠中国解放台湾。 1953年3月,艾森豪威尔政府又改变了杜鲁门政府在1951年8月作出的"不同台湾建立过于密切的军事关系 ","不在台湾驻扎美国军事力量","不向台湾保证一旦遭到大陆进攻时,美国将进驻战斗机"的决定。华盛顿指示美国驻 大平洋部队总司令雷德福(ARTHURRADFORD)可以在台湾驻扎巡逻机和侦察机,并作好在必要时进驻战斗机的准 备,甚至可以同蒋介石集团协调防守台、澎的计划,双方军队共同进行作战演习,并商定遇到紧急情况时由美国统一指挥。艾 森豪威尔政府还热衷于增强台湾本身的军事力量,不但用以"保卫"台湾,而且使大陆感到威胁,以此作为推行杜勒斯所制定 的"对中国施加压力、向中苏关系打进楔子"(WEDGETHROUGHPR-ESSURE)的政策。 在关于不承认新中国及不让其取得联合国席位的问题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比前届政府走得更远。它不但继续承认"中 华民国政府",并把驻台使馆从代办级提升到大使级,而且认为台湾当局是全中国的政府,是中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 的唯一代表。对此,连国防部长威尔逊都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建议美国别指望"蒋介石统治全中国"。副国务卿史密斯也承认 威尔逊的意见比较现实。但艾森豪威尔却说美国只能这样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终于进入了联合国,中美两国也建立了正常邦交。但台湾至今仍未回到祖国怀抱。如果没有 朝鲜战争。存在着杜鲁门政府在任内顶住各种压力、基本上保持其1950年1月所制定的从台脱身政策的可能性,从而也就 存在昔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五十年代初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美国学者瞿维斯(ROBERTJERVIS)在《朝鲜战争对冷 战的影响》一书中说,如果没有朝鲜战争,杜鲁门政府会让台湾"陷落"。新中国通过朝鲜战争,显示了保卫本国安全和亚洲 和平的决心和力量,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威信。但是,新中国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包括失去了早日解放台湾的一次机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