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程学院2000万元引进院士教授起震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2日13:0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浙江工程学院花巨资引进两位院士教授,试图以此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 3月28日,浙江工程学院校长赵匀将两枚校徽分别佩戴在中科院院士许根俊、刘新垣的胸前,同时,两位院士也郑重地从赵校长手中接过学院工作证。从这一刻起,两位院士正式成为浙江工程学院的在编教授,成为该院刚刚组建的新学科———浙江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核心”。
据介绍,为了请到两位院士,浙江工程学院开出了不小的“价单”:为每人提供实验室建设经费1000万元,每年给予科研经费100万元,10年不变。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学界泰斗 据了解,浙江工程学院引进的两位院士都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许根俊,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家。1957年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该所研究员。 刘新垣,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生物学家。1952年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1983~1984年在美国罗氏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工作过1年半。2000年以后工作于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已培养硕、博士生近50名,现拥有三个院士头衔。 两位院士曾经同时获得200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是我国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重量级人物。 生物技术主要研究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等理论及其在工、医、农、环保等领域的开发和应用,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三大现代科技之一。浙工院生命科学院建设目标锁定为国内一流。生命科学院有这样两位学术界的重量级人物的加盟,对于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巨资引进 2000万元引进两位院士,会不会太多?有这个必要吗?面对人们的质疑,校长赵匀说,花巨资引进院士,是为了学校高水平、可持续发展,这样做是值得的。他说:“从浙江经济发展考虑,成立生命科学学院,既是适应浙江省及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学校原有蚕丝学、应用化学等特色优势学科的延伸和拓展。学科发展的关键在人才,有了人才,学科才能可持续发展。” “从另一方面来说,浙江工程学院的这一举措,还将会起到连锁效果。”一位局外人士这样说。 据了解,刘新垣院士现正为他的研究所聘请西班牙肝病与基因治疗中心的两位博士做助手,据称,这个中心是欧洲基因治疗的七个中心之一;同时,刘院士还将聘请哈佛大学等名校的多名教授作为兼职教授。通过引进院士,一批国内外优秀人才将加盟浙江工程学院。 谋求双赢 中科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是这次“院士流动”的输出方,记者采访了该所副所长房永生。他说,这次浙江工程学院引进的两位中科院院士属“院士全流动”:人事关系转入浙江工程学院,在浙江工程学院工作和拿年薪,成为浙江工程学院的“独享院士”。但根据双方协议,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将作为技术后盾,与浙江工程学院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支持其生命科学的研究。这是一种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式,更是一个双赢。 其实,对两位院士来说,此次流动,则是延伸了他们的科研生命周期。 据了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院士到了65岁,就不能申请科研经费。而这两位院士都已经超过65周岁。 刘新垣院士告诉记者说:“我想多做些事情。我每年发表论文20多篇,至今已有300多篇论文,获奖30多项。我的癌症基因病毒治疗方法已在动物模型上获得成功,要进入中试,放大生产,如成功将会造福人类。到这里是个机会,一是离上海近,二是条件优惠。学校给的科研经费可自主支配,自由度很大。” 许根俊院士说:“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有一点精神才可能做好一件事。这种精神,就是献身、求实。” 本报记者李刚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