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城市与乡村共繁荣 东营演绎“双赢”景象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5日08:07 大众网

  东营让人一眼难忘。

  3月下旬,记者第一次踏上这块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首先感受到的便是这里强烈的进取氛围。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发展与环境,一连串的“双赢”景象铺展在8053平方公里土地上,演绎出让人难忘的东营之“赢”。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春季房展惊喜无限
金手指颁奖大典紧急招 古天乐新片征召女主角

  经济与社会同进步——

  “创新板块”的竞争力

  驻足黄河入海口,目睹“长河落日圆”之壮美,让人不禁怦然心动。著名的黄河与同样著名的渤海,在这里融为一体。 其实,在这里水乳交融的不仅是自然景观。

  在不大的东营市,境内并存着油、地、军、校四方。这四个利益主体在这里和衷共济,赢得了“海阔天空”的佳话。油地关系的热点是油区治安,但东营作为重点油区,却没有涉油重大案件,没有非法“三小一点”,没有私拉乱接油田水电气的现象。由此,东营成为全国企地共建安全文明油区的一面旗帜。

  当人们用统筹的眼光审视东营“板块”时,发现和谐不仅体现在四方共振上,更体现在东营市自身发展的全面追求上。在许多地方苦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时,东营却因为“健全的肢体”而受益。在东营,市委书记石军的一句名言广为人知:“用老板的钱干发展的大事,用财政的钱办百姓的难事。”

  近年来,东营市的经济增长始终是一支惹人注目的“绩优股”。去年GDP增长21·6%,增幅居全省各地市首位,人均GDP、财政收入、储蓄存款等诸多指标均居全省前列。4年来,东营市引进外来投资项目1·3万多个,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30亿元。日本三洋、广东俊富、横店草业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先后进入。融资16·7亿元,建成山东第一条“股份高速”,用BOT方式融资2·8亿元,建成了利津黄河公路大桥……4年中,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的60%来自外资。

  财政的钱腾出来,倾力社会进步,为百姓增加福祉。建社区、保就业、兴教育、办医疗、增绿地……在东营,教师是热门职业,教室是城乡最好的房子,100个高中生有83个能跨入大学校门,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1·55个百分点;这里下岗失业率全省最低,低保居民全部应保尽保,城市化水平达54%,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休闲公园一应俱全。

  有些事看似“闲笔”,而且一时很难在直接的经济数字上表露出来,但这些“闲笔”,却积蓄出一个“创新板块”,会爆发出强大的竞争力。有心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近年来,东营的创新举措多达七项:率先倡导“开放、改革、管理”新理念,率先提出大招商,率先启动“信用建设”,率先实践城乡统筹,率先规划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率先营造“百姓平安工程”,率先形成落实省委提出的“建设三大体系、创造干事创业环境”的工作机制。

  “如果说一项创新可能出于偶然,如此多的创新则只能来源于科学的实践,是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结果。”北京一位追踪研究东营的学者这样评价。

  城市与乡村共繁荣——

  农民享受“市民待遇”

  东营区龙居镇小麻湾村村民李东亮这几天心里特别舒坦,靠种桑喂蚕、养鸡种棉攒下了钱,他正张罗着要盖新房:“5间大北屋需要6万元,原来要攒半辈子,现在来钱的路子多,几年就挣够了。”

  小麻湾村过去是东营有名的穷村,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921元,去年底达到了3600元。村里人养蚕、种西瓜、办股份奶牛场,收入噌噌往上窜。这阵子,村里好几户人家都忙着备料盖新房。

  村党支部副书记、57岁的李宗江自豪地说:“现在俺东营农民有福了,走的是柏油路,坐的是公交车,看的是有线电视,喝的是自来水,享受的是跟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东营农民的好日子,源于市里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

  市长刘国信每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的10件实事,有一半以上是为农民办的。4年来,东营采取多种形式筹资50·7亿元支持“三农”,其中市、县区财政资金达23·8亿元。去年,仅市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资金就达3·8亿元,占市级财政支出的28·4%。

  大把票子投入难见回报的农村,“舞台效果”远不如搞几个体面的政绩工程风光热闹。几年前就开始这样做,而且投入如此大,需要胆识和魄力。有人曾探询此举的动因,东营市的领导回答:“我们这样做,是还账于农村,还情于农民。”

  东营是典型的石油资源城市,过去这里生态脆弱、生产落后、生活困难,被称为“山东的北大荒”。近年来,市里统盘规划建设,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统引资金投向,建立了倾斜“三农”的新型投入机制;统展增收渠道,建立了农民多元化增收机制;统调社会力量,建立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人力支持机制;统筑社会保障,建立了农民安居乐业的保障机制。“五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使东营走上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路子。去年,东营农民人均纯收入3510元,增长10·8%,增幅居全省第一,是建市以来增收最多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到2·9:1,低于全国3·12:1的比例。

  著名经济学家卢良恕院士在东营调研后说:“东营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

  发展与环保齐步走——

  绿色生金

  广饶县大王镇云集了数家大企业,但这里却绿色满眼。

  镇党委书记李培义视树如命,他有句话:“考察一个地方,不用看别的,先看树种得咋样。”去年,全镇工业利税9·5亿元,镇区俨然一座大花园。镇上有家华泰造纸集团,先后投入5亿元上了治污设备,每年还要支出7000多万元运行费,但总裁李建华觉得这笔钱花得值:“挣钱再多,把生态破坏了,也是罪人。”如今,当华泰每年上缴5亿元利税时,脚下却依然是碧水,头顶还是蓝天。

  有两件事,东营人津津乐道。一件是2001年4月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一件是同年4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经过严格审查,确认东营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

  象征着生态和绿色的这“两块牌子”,树起了东营招商的“高门槛”。在东营市外来投资项目审批大厅里,环保是第一道关卡,再大的项目过不了这一关,免谈。东营市环保局局长刘云华告诉记者,有位客商准备投资1亿多元与东营电厂合作建设30万吨钢厂项目,废水废气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因为厂址选在城市的上风头,最后还是忍痛割爱。仅去年,因为环保不过关被拒批的项目就有50多个,10多亿元的投资因此被拒之于东营城外。

  曾有人担心,环保要求过于苛刻,会吓退投资者。但在东营经济开发区,环境污染、精神污染和低档次、重复建设的项目被拒绝后,科技含量高、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的高效农业、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却慕名而来。“走了小的,来了大的;走了差的,来了好的。像科英电子等项目,就是冲着我们的新鲜空气来的。”开发区副主任温晓杰告诉记者。

  生活在东营是惬意的。傍晚清晨,周末假日,许多市民聚集在清风湖畔,欣赏美景,健身娱乐。而走出城市,驱车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远观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广袤湿地,大天鹅、黑嘴鸥等115种鸟类在此聚居嬉戏,柽柳等120多种草木本植物在此悠然生息。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古老的黄河与青春的城市组合,现代的繁华与原始的幽静组合,传统的石油工业与新兴的生态经济组合……诸多本来反差强烈的元素,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组合得如此和谐。

  东营之“赢”,其实赢在和谐。

  本报记者 魏 东 崔永刚 贾瑞君 本报通讯员 隋 强编辑:余梁(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