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制造”时代,我们如何有所作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7日08:27 扬子晚报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加入WTO后,“中国制造”已越来越成为当代国际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在6日举行的江苏国际制造业论坛上,“中国制造”同样成为一个关注度极高的话题。如何抓住当前机遇,做大做优我们的制造业?对此,本报记者有幸采访到出席论坛的著名产业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研究员,聆听了他的一番见解。

金犊奖玩创意最正点 春季房展惊喜无限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古天乐新片征召女主角

  供给世界的不仅是“制造中心”,而且也是“需求中心”

  国外一些人看到“中国制造”的工业品遍布世界,担心中国工业的发展会对其他国家的产业产生很大冲击,甚至认为中国廉价劳动力会导致其他国家劳动者的失业。对此,金碚明确表示,“这样的看法有失偏颇”。他说,中国工业增长和出口扩大的基本经济学原因是国际比较优势的体现;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中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不必然会“掠夺”其他国家发挥比较优势的机会。特别应该看到,中国众多的人口固然能够生产大量的产品,但中国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过程和国土整治的巨大工作量,更是一个庞大的投资市场。中国工业的增长不仅创造供给,同时也创造需求。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仅是“制造中心”,而且是一个巨大的“需求中心”。中国不仅从供给方推进世界经济发展,也从需求方拉动世界经济发展。更值得重视的是,当今的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并行。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也参与广泛的国际合作。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可以促进各伙伴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积极利好的事实。

  防止价格战,企业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金碚告诉记者,高就业人口条件下的高积累型增长方式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他指出,这在经济关系上表现为:投资推动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只要没有技术“瓶颈”,制造业的增长张力极为强劲。也正因为同样的原因,以高就业人口为条件的增长虽然使经济总规模快速扩张,但人均收入的增长却相对缓慢。面对着低人均收入和较低消费率,由投资和无限劳动供应推动的强劲增长的中国制造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然出现一些“中国特色”的表现。一方面,中国越来越多的居民在消费品的种类上已经同发达国家没有很大差别,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产品已经进入“大众消费”领域;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又非常低,但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却又非常巨大。那么,企业生产怎样的产品才最能符合中国的市场需求呢?很显然,价格越低越好。所以,在市场竞争中,低价格产品不断驱逐高价格产品。而低价格要求低成本,所以,制造业的市场竞争突出地表现为成本-价格战,这必然导致企业的低利润。长期的低利润对企业的发展是严重的障碍,而要突破这一障碍,企业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问题是,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阶段,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深刻的意义上说,这就是要求从传统工业化转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因此,他建言,江苏及长三角地区现在要实现向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加工制造业主要是成本竞争、规模竞争,而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主要是差异化竞争,要质量好,安全性能、服务水平高。

  “走出去”的最大障碍到底在哪

  金碚说,在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最常提到的一个词是“走出去”。但有关调查材料显示,一些对外投资项目的“不成功”,不仅是由于我们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较弱,更重要的是,由于产权制度和企业体制的缺陷,对外投资往往成为资金外逃、化公为私的渠道和手段。反过来,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现象,加之中国目前还没有实行资本项目的人民币自由兑换,国家不得不实行严格的对外投资审批制度,而这又会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不利的影响,使企业“走出去”的道路不好走。于是,希望尽快“走出去”的企业抱怨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国家则处于两难境地:愿望放手,但怕流失。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障碍,不是竞争实力太小而是权益风险太大。没有一个明智的投资者愿意把自己的钱投到没有资产安全的地方,只有花别人钱的代理人才会编造动听的“故事”来演出热闹的“投资”戏剧:所谓“一举收购某某海外公司”、“投资多少亿建立海外生产基地”……而大多数只能以“交学费”释言。总之,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中国企业同外国企业在国际投资方面处于不对等竞争的状态:外国企业进入中国比较容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十分困难。这是中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个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报记者 李扬右图: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江苏国际制造业论坛”昨日在宁举行,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各国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本报记者 于先云 摄(新华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