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注民主管理系列谈②:企业民主管理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8日08:4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一

  企业民主管理是相对于企业专业管理而言的,主要是指员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民主管理最初是资本主义企业中发生的。企业民主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形式和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企业民主管理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金犊奖玩创意最正点 春季房展惊喜无限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古天乐新片征召女主角

  一是在对抗中产生的阶段。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标志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和劳动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既对立又统一。占有资本的资本家处于管理者的地位,拥有劳动的劳动者处于被管理的地位。但是,一是由于劳动者是自由的,虽然劳动者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但劳动者有选择在哪个企业劳动的权利;二是社会化大生产给劳动者联合在一起创造了条件,使他们能以组织的方式而不是以个体的方式来对抗资本;三是资本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管理只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管理权与所有权没有必然联系。这也是后来所有权能够与经营权分离的根本原因。当劳动者以工会组织的方式,要求在增加工资,减少劳动时间,加强劳动保护等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等方面的决策听取工人的意见时,资本家为了不影响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采取了让渡部分管理权限的方式来结束对抗。这样,实际就产生了劳动参与企业管理。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参与权是以对抗的方式获得的,资本家让渡企业管理权是被迫的,参与企业决策在内容上仅限于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这一阶段大体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二是制度化发展阶段。上个世纪30年代,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和资本的对抗达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引发了一些经济学家的思考,出现行为管理学派,强调在管理上必须调动人的积极性。西方国家也看到,资本和劳动的对抗,不仅给企业造成了损失,也给国家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有了飞跃发展,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生产和管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智力和智能的因素,在生产和管理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更加需要重视和发挥劳动者的内在主动性,历史地为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创造了条件。

  在上述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民主管理进入了制度化发展时期。上世纪30年代,美国颁布了《全国劳动关系法》,明确集体谈判受到法律保护,使得企业民主管理得到了国家法律的认可。原联邦德国1951年通过了在煤炭和钢铁业实行“共决”的立法,其它西欧和北欧国家大约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的制度。企业民主管理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得到了国家法律的认可。从此,企业民主管理得到了长足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这一时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的形式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通过员工代表参加企业的董事会或监事会等决策机构,参与企业的高层次管理活动;二是通过各派工会提名选出的员工代表组成工厂委员会或企业委员会,参与企业管理;三是通过企业雇员大会选出工人理事会,并由工人理事会选出执行理事会参与企业管理;四是由企业管理者与工会的双方负责人建立劳资协议机构,定期就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沟通情况,进行谈判;五是通过“质量管理小组”、“小组自主管理”等形式,参加企业最基层的一些管理活动。

  三是自觉深化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化、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潮流。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资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关键,质量管理被提到空前重要的高度。围绕质量管理的理论学说不断产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克劳士比提出的“零缺陷”管理思想。“零缺陷”管理强调改变劳动者的心智,注重内因改善,把质量化为员工的自觉意识,并提出一套公式,即员工满意达到3%,顾客满意就达到了5%,企业利润就能增长100%。按照这一理论,员工参与管理已经成为资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关键性因素。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把资本分为两部分,即常规的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人力资本特别是产生人力资本的教育,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这即著名的“人本”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资本家投入的是货币资本,员工投入的是人力资本。既然资本家投入货币资本可以参与企业管理,员工投入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也是资本,是资本的不同存在方式,理所当然地应该参与企业管理。

  正是上述现实的需要和理论研究的发现,使员工参与企业管理进入了自觉深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成为一种趋势,企业都以不同的方式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参与领域主要是围绕能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效益方面开展;员工的自主性更强;企业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员工参与管理。

  二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民主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所有制无关,与所有权无关。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清除了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民主管理的思想障碍。传统理论认为,企业民主管理,只能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物。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企业所有制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企业开展民主管理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要不要搞民主管理,就成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其实,既然企业民主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与所有制无关,特别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工人投入企业的人力是资本的一种存在方式,那么,不论在什么所有制的企业,员工参与管理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是使在公有制企业开展民主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变量,而不是简单的外部规定,是企业求生存得发展的必然要求。按传统理论,企业民主管理是从工人是企业主人,因此要参与企业管理这一推论中得出来的结论,而不是从对企业运行、发展的理论分析过程中得出的结论。问题就出在这里。首先,既然管理权是由所有者的地位决定的,必然产生谁真正掌握了所有权,谁就真正掌握了管理权的结果。在现行体制中,工人只是国有企业产权的理论上的所有者,并没有实际上的制度保障,真正的所有权(包括财产的处理权、收益的分配权等)实际上为企业的负责人所获得。既然管理权是由所有者地位决定的,那么,谁实际上掌握了所有权,就必然要行使管理权。工人没有真正掌握所有权,参加管理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成为可有可无的了,民主管理流于形式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其次,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不断分离的过程。目前,发达国家大企业两权分离过程已经完成。因此,仅凭工人是国有企业主人,就断言工人必须参与企业管理,从理论看也不十分充分。其三,传统理论没有强调企业民主管理的内在合理性和必然性,企业民主管理是一种外在的制度规定,是领导者的倡导,而不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企业民主管理不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即使建立了一套制度,其生命力也不会长久。因为它缺乏内在动力的推动,其运转只是靠外在力量的拨动。因此,在实践中推行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和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反之,如果认定管理权与所有权没有必然联系,企业民主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变量,是规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民主管理就有了比较充分的理论依据。尤其国有企业,工人是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所有者,在企业民主管理中范围应更宽泛一些,内容应更丰富,起点应该更高。但是,由于我国相当部分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市场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贫乏,工人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主要是靠制度获得的,而自我意识不强,民主管理发展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参与意识不断发展,参与的组织程度不断提高,组织内部的制度规范不断完善。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推行民主管理的当务之急是打破传统理论的束缚,进行科学的理论教育,让管理者和员工充分认识推行民主管理的历史必然性;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市场经济管理理论的普及教育,增强其运用市场经济管理理论的自觉性;提高工人民主管理的意识。要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民主管理逐步组织化、有序化和理性化。通过不断的制度化和内化,使企业民主管理日益规范和稳定,成为能够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更新创新的全新管理体制。

  三是在民营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中,推进民主管理工作的重点要放在组织建设上。最初的企业民主管理是在有组织的劳动与资本的对抗中产生的,有组织的劳动是产生和发展企业民主管理的基础。我国目前的现状是,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工会组织的只占企业总数的20%左右。在这些企业中员工的基本权利都很难得到保障,简单的劳动合同制都难以推行,何谈民主管理。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工会组织,奠定企业民主管理的基础。已经建立工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企业民主管理的内容要以工资、工作时间、养老保险等这类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为主。鉴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民主管理已十分普及,所以在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中,可以推进较高层次的民主管理。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要大力宣传企业民主管理的必然性,破除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同时要教育企业所有者认清形势和历史趋势,不要重复西方国家企业民主管理在对抗中产生的老路,增强运用民主管理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