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物馆内幕调查:一个“基建馆长”的落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8日13:21 南方周末 | |||||||||
烂尾的博物馆新楼、失窃的文物、混乱的管理,都是这位前任馆长留下的“遗产”。而他自己则面临着十年的牢狱生活。 □本报驻京记者 吴晨光 □翟克伦 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号称馆藏10多万件珍宝的“丝路文物圣殿”会变成今天这
乌鲁木齐市西北路132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下文简称新疆博物馆)院内,荒草映衬着一栋烂尾楼的凄凉。“这就是博物馆的新馆,”守门人说,“但它已停建快两年了。” 后院约600平米的临时展馆里,部分文物仍在面对参观者。但这里灯光昏暗,游人零落,几名工作人员在聊着家常。 只有在博物馆的文字介绍中,可以看出当年的景象:这里曾拥有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新疆历史陈列”——以天山南北发现的珍贵文物为基础,描述了这片土地自原始社会到“辛亥革命”爆发的概貌;2000平方米的“民族民俗展览”,演绎了维、蒙、回、满等12个民族的生活和精神文化;300平方米的“古尸展览”和600平方米的“壁画艺术展览”,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组合。 博物馆标牌的上方,贴着出版于2004年3月18日的《检察日报》。它记录了博物馆原馆长杜根成的落马。烂尾的博物馆新楼、失窃的文物、混乱的管理,都是这位前任馆长留下的“遗产”。而他自己则面临着十年的牢狱生活。杜在任职期间的作为,也成为新疆文物界关注的焦点。 三年:惊天窃案连发两次 震惊中外的文物盗窃案发生在2002年9月30日。 “上午10时30分左右,当我赶到现场时,四米长的梯子仍然竖在窗前。”一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窗子上的铁条折断了,盗贼从那里进入展馆。” 出土于楼兰古城和尼雅遗址的6件珍宝——包括白玉斧、青玉斧、系红绢带龙纹铜镜、铜镜袋等——从展柜中消失。“其中的五件是国家一级文物,”有权威考古学家痛心地说,“两件玉斧的发现,说明在世界考古学界闻名的楼兰7000年前就有了人类的痕迹;从尼雅出土的三件国宝,是东汉王朝对当地实施‘安辑’(即安抚——编者注)政策的体现。” 据警方后来在现场勘查表明,这次案件的盗贼人数多,作案时间长——也就是说,是一次“从容”的盗窃案。“博物馆对于文物防盗意识的淡薄,是失窃的主要原因。”该馆公安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这里的窗户上铁条只有食指粗细,各种现代化防盗设备长期闲置。如果馆里的红外线及微波防盗系统发挥作用,能在人进入馆内后立即报警。” 知情者称:在案发之前,博物馆如同“自由市场”,商贩们可以在任何时间随意进入。失窃时博物馆的两名值班者,均是从馆外聘用的退休职工,他们既不配警棍,也没有强光电筒。 “就在文物界为此事震惊和惋惜时,我遇到了来京开会的杜根成。”一位供职于某报的资深记者说,“我惊叹于他对此事的轻描淡写:‘哪个博物馆不丢几件东西?’” 一位著名考古工作者坦率地指出:即使是普通文物工作人员,也应该知道这些国宝的重要性。而身为博物馆馆长的杜根成,竟然以如此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它们,显然欠缺专业素养。 此案至今未破。 而在此前的2000年春,新疆博物馆的一起重大文物骗盗案,已在杜的任期中出现。 经案发地库尔勒警方查明:文物贩子阿里木·买买提等人,在骗取了新疆博物馆考古部原副主任黄小江的信任后,多次将新疆洛甫山普拉和且末扎滚鲁克出土的22件珍贵毛织文物骗出。阿里木又以40万元的价格,将文物分数次倒卖给文物犯罪团伙。 案发后,虽经公安机关竭力追讨,至今仍有9件一级文物和1件二级文物流失境外。 2001年6月,黄小江因渎职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博物馆的主管部门——自治区文化厅则对博物馆负责人作出了如下评判:“作为文物管理单位,博物馆领导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切实加大管理的力度,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事实证明,这些告诫博物馆并未落实。 受损文物一烧了之? 正当文物界对新疆博物馆的管理众说纷纭时,一封投诉信寄至自治区文化厅。信中称:馆长杜根成曾于1997年、1998年两次组织职工销毁民俗文物100余件。 “1997年12月,当博物馆保管部的职工在整理文物时,发现了约80件鄂温克、哈萨克、蒙古、锡伯等民族民俗文物,由于空气潮湿而霉变、虫蛀。”投诉者之一王宏(应本人要求,化名)说,“博物馆领导在得知此事后,为了掩盖管理的失职,于1997年年底组织保管部、陈列部的职工将其秘密销毁。” 另据举报材料称:1998年5月,当保管部职工再次发现20多件同类文物发生霉变、虫蛀现象时,杜根成让他们将其拿到正在兴建的技术楼下掩埋。 “我浇上汽油,亲手点燃了这些文物时,心中充满了犯罪感。”一位曾参与烧毁过程的人员说,“这批文物整整烧了三天,被焚化后的灰烬,在博物馆的角落里存留了很长时间。在那些残留物上,还偶尔可以看到当年文物入库时的原始编号。” 举报人透露,被毁的文物中,有王公贵族穿戴的金线绣男式袷袢、银扣饰男式长袍、金线绣女式连衣裙等珍品。其中的一部分还有着极其珍贵的历史意义——是清朝为平定准口葛尔叛乱、抗击沙俄和阿古柏侵略时,锡伯族人民赴疆参战的重要凭证。 “上世纪80年代,我们走遍了新疆喀什、和田、伊犁,包括东北,才将这些文物征集来,”一位文物工作者说,“千辛万苦竟然换来了这样的结果。” 是展品,还是文物? 本报记者赴疆调查此事时,博物馆一些职工提供了一份专家的书面证明。其中包括新疆文物局原局长岳峰教授、新疆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穆舜英教授、新疆博物馆专家田琳教授、克尤木教授等8人。这些权威人士的证明称:凡是进入博物馆库房、并有原始编号的,都是国家文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没有处理权,否则视为违法。 依据《文物法》及《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博物馆应尽以下责任:运用传统保护方法和现代技术,防止自然因素(温度、湿度、虫害)等对藏品的损害;调拨、交换出馆的藏品,必须办理注销手续;藏品总数及增减数字,每年年终应上报省一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已经进馆的文物、标本中,经鉴定确实无保存价值的,应由本单位的学术委员会或社会上的有关专家进行审核后造具清单,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妥善处理。 2001年10月,在接到情况反映后,新疆自治区文化厅也组织了9名专家对被焚物品进行了鉴定。其中8人认为:这些东西只能列入一般展品的范畴。“被销毁的物品是可以再生产的,不属于文物。”接受本报采访时,曾参与鉴定的新疆考古所首任所长王炳华教授说。 两次鉴定因何大相径庭?本报在调查中发现,这两批专家获悉的鉴定名单并不相同。穆舜英等人看到的是一张《赠送阿尔泰文管所民俗文物目录清单》,上面标有文物的序号、原始编号、名称及数量,并加盖了博物馆的公章;王炳华看到的是《1997年因虫蛀、残缺被处理的民俗展品目录》。 “杜根成在销毁了这些文物后,为逃避责任,最先造出《赠送阿尔泰文管所民俗文物目录清单》,借口这些文物送给了地方文管所。他还在单据下方‘经办人’中,列进了九位职工的名字。”而其中三名“经办人”向本报证实,“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此事。为应付上级检查,他又造出了第二份表格。” 阿尔泰文管所原负责人王林山说,杜根成确实打过电话给他,说想让他们接收一批“民俗展品”。但因了解到展品已遭到虫蛀,他回绝了杜的要求。对于“展品”的数量和种类,王称因为是在电话中进行的沟通,所以并不清楚。 将两张清单比较后可以发现,上面所列物品的数量和名称有着很大差距。如果当年烧毁的确实是“民俗展品”,那么赠送阿尔泰后被退回的“文物”下落如何呢? 记者走访了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道尔基。那张《赠送阿尔泰文管所民俗文物目录清单》的抬头及经办人名单,是他的笔体。但他拒绝谈及细节,“上级有纪律,此事一律不得接受记者采访。”现任博物馆有关责任人,也称“文化厅已有结论,不便多说”。 最终,这批被焚烧的物品被文化厅定性为“辅助展品”,数量为19件。但文化厅认为,博物馆在处理过程中确实存在问题——首先没有保留资料图片;二是销毁时没有记录在案;另外,销毁时没有向主管部门请示。 “落马”基建 在提供给文化厅的举报信上,投诉人还罗列了杜根成的如下问题: 1996年,将博物馆展厅出租进行电脑展销及家具展销,并在广场中进行汽车展销,“家具展馆”的牌子掩盖了博物馆的标牌; 由于博物馆对工作人员缺乏管理,2000年,导致国家一级文物彩绘陶舍利罐被摔坏; 2001年,在陈列展中,又有三件珍贵文物被摔坏,其中包括吐鲁番交河古城出土的金器。 2000年1月,《都市消费晨报》以《蒙尘博物馆该向何方》为题,率先披露了参观者对该馆脏乱差状况的不满。此后,《新疆法制报》、《新疆都市报》、《中国文物报》、中国《新闻周刊》等传媒,对博物馆的问题均有报道。2002年8月,自治区党报——《新疆日报》援引美国纽约市自然历史博物馆旅游部部长的说法,“新疆博物馆拥有世界级珍宝,是吸引国外客人的亮点。但展品落满灰尘,又没有详细的英文说明,让人很难了解其历史价值。” 另有知情者称:1998年4月,自治区主管文教的一位副主席来馆视察时曾批评道,“这两三年以来,你们馆没有开办一个展览,也没有作好自身的宣传工作,这和博物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阵地的身份很不相称。” “杜根成的相当精力,都放在了盖房子上。”该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说,“从1995年任馆长起,他进行了十多个基建项目,包括博物馆新馆、住宅楼及铺设路面等。人们给他起了这样的外号——基建馆长。” 关于博物馆新馆的建设,馆内部分人员与杜根成有着严重分歧。据该馆一名资深美工称:博物馆旧馆始建于1953年,建成于1958年,其建筑风格及内部装饰在中亚地区有着很大影响,被列为乌鲁木齐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而且,旧馆曾经历1964年的6.6级地震完好无损。 杜根成则认为:由于文物增多而博物馆年久失修,建新馆迫在眉睫。2000年8月的某天,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已矗立了近50年的旧馆化为一片瓦砾。 杜的最终落马也是因为基建。2003年6月27日,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检察院以涉嫌受贿犯罪对杜根成立案侦查。据检察机关调查证实,杜根成在基建工程和安装中央空调、监控设备过程中,收受贿赂20.8万元。今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判处其10年有期徒刑。 目前,罪犯被关押于自治区公安厅看守所。本报记者通过管教人员联系了杜根成,但他以“心理压力太大”为由拒绝采访。 由于数千万元资金没有到位,博物馆新馆也于2002年冬停工。4月5日,记者来到这座烂尾楼前,听到了一名游客的叹息:“真是件尴尬的事情。”而据自治区文物局的一名官员称,新馆何时建成尚在规划中。 文保现状应引起重视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疆官员认为,杜根成现象的背景,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工作令人担忧的现状。 权威资料表明:作为中国八大文物重点省区之一,新疆已经查明的文物景点4000多处,隐藏在大漠深处待人探询的古迹更是难以估量。另外,由于新疆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壁画、题刻、麻毛织品及古尸能够得以完好保存。一个世纪以来,在这里相继发现的楼兰古城遗址、尼雅遗址、小河墓地等,曾几度震惊世界。 “新疆的文物在考古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穆舜英说,“这里是中西文明的交汇点,自古以来又是汉、藏、维、蒙等多民族的聚居地。” 自治区博物馆文物专家冯斐教授从政治的角度,阐述了新疆文物的重要性。“这里出土的很多东西——诸如汉代的司禾府印、胡王锦等,证明了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他说,“在今天某些人叫嚣分裂的时候,这些文物就是我们的有力证据。” 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及其自然环境,给新疆的文物保护带来了很大困难。另外,由于这里经济相对落后,人员经费短缺严重。文物局官员说,目前全疆的文物界从业者不足1000人,每年自治区的拨款只有230万元人民币。 “这也反映了有关部门对文物保护的不够重视。”一位专家说,“我们真的那么缺钱吗?相比之下,连全国文物经费投入较少的贵州省,也能保证每年360万元的经费。” 据统计,2002年发生的博物馆被盗案件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55%。在自治区博物馆被盗前不久,新疆伊犁博物馆也发生了看守人员被杀、文物被盗的特大案件。 有关专家认为,一些地方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远不及对经济发展的重视。“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要投入大量经费,但更需要懂业务、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穆舜英说,“否则,你调拨的钱仍会被用在基建上面。” 30年前,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专职文物干部,朱凤瀚不需要向任何人请示,就可以“独立自主”地完成文物征集、登记保管、建室展览等关键工作。而现在,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朱凤瀚教授的“职权”似乎小多了。[全文] 沙区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成建新对记者回忆说,在最初的对话中,杜根成的口气很大。他咬住两点不放:其一,自治区博物馆馆长是“县处级”干部;其二,他为博物馆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反问他:你说自己对单位有贡献,那么文物被盗、藏品被烧是不是事实?连普通人都懂得文物保护的常识,你的工作怎么这样不负责任?”成建新说,“他听了之后,立即沉默。”[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