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少年杀手都是畸形教育造成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2日07:15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刘克军 据4月7日《北京晚报》报道,16岁的北京中学生小军(化名)因憎恨母亲的严格管教,残忍地将生母杀害。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小军14年有期徒刑。分析小军杀人的原因,这篇报道援引某专家的话,认定是“生命教育缺失的恶果”,是“畸形教育的产物”。
笔者不否认少年杀手的形成与生命教育的缺失有关,但不赞同媒体拿个案全盘否定当前教育模式的做法。毕竟,教育过程的完成需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教育方,一个是受教育方。少年杀手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不能一味地拿教育方问责。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现在的媒体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只要出现少年杀手,就一致把责任归结为教育不力。殊不知,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在教育者实施教育行为时,受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认真接受并实施,否则,仅凭教育者的单方面努力,显然无法达到好效果。将一切责任都推给教育者,是一种误导,同时也使受教育者逃避了责任。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只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课余时间的生活还要由学生自己说了算。在相同的教育模式下,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善待自己,而惟独小军沉迷网吧,杀死生母?显然,内因是决定因素。试问,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任的人,还能指望他对别人、对社会负责任吗? 我们也不能以偏盖全,因出现一两个少年杀手就把现代教育全盘否定。俗话说,存在即合理。虽然一些教育模式已经不太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但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改革过程,而不能一棒子打死。再说,受教育方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教育不可能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在短期内全都统一达到某种程度。即便是主张因材施教的大教育家孔子,一生中弟子3000,集大成者也才只有72位。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人成才,而这个“尽可能”永远都无法达到100%。所以,偶尔出现一两个少年杀手,也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我们没有必要过于大惊小怪,更不应该将板子都打到教育者身上。 面对少年杀手,媒体最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直面现实,从自身找原因,多一些自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