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陈阿公”走了 三亚吉林同悲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2日13:30 新华网

  “陈老师走了,他是我们一生学习的榜样。”在吉林人怀着无限敬仰之情缅怀优秀科技工作者陈学求的一次大会上, 吉林农大的学子如是说。陈学求平凡而又传奇的经历和事迹让倾听者一次次地流下眼泪……

  “陈阿公”去世三亚悲伤

金犊奖玩创意最正点 春季房展惊喜无限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2004年2月3日,在吉林农大南繁基地(位于海南三亚地区崖城镇),“陈阿公去世了……”消息一传开,当地 的老人和妇女哭声一片。他们为失去一位农田“老把式”、老朋友、老知己而痛心不已……

  30多年前“北种南育”到海南

  30多年前,崖城人迎来了一位戴着眼镜、热情爽快的“东北人”陈学求,他既不是来做零工,也不是来做生意的, 他是来育种的,并很快和当地农民“打成一片”。

  陈学求之所以来到崖城,还得从1970年说起。当时,陈学求被派到吉林农大农场负责农业技术工作,在生产中他 发现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玉米品种存在“多、乱、杂”的问题,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农民为了得到良种,赶着马车到处求购。 陈学求看到这一切,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他在农场创建了试验田,进行良种繁育。但当时对种源需求量很大,种子因隔离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实现大面积育种困 难很大,于是他想北方天冷的时候,南方还可以育种。很快,他将“北种南育”的报告交到了农大,获批准后,他就前往海南 三亚开始了南繁基地的建设。从此,崖城多了一位对农业见多识广的“老把式”,而在吉林农大家属区,人们总是看到陈学求 的妻子自己领着三个孩子。

  他的名字在当地无人不知

  到海南不久,陈学求就学会了海南话。他性格豪爽,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和农民一起吃住,一起下地种田,当地人 把他当成了亲人。看到当地农民因为不懂技术、生产方式落后而导致生活贫困时,他非常着急,便一方面指导他们学习先进的 农业技术,一方面引导他们进行规模化生产。

  他与当地农民几十年真诚地相处,并帮助他们逐渐脱贫致富。1994年,他拿出一个月工资资助当地农民尹学伍做 白内障手术。崖城镇导一村村民江有才家境贫寒,陈学求便把他的两个儿子带到育种基地,让他们学习种田技术,仅两年时间 ,江有才就脱了贫,家庭人均收入近三万元。

  崖城镇附近方圆百里没有一个乡镇不知道他的名字。在陈学求遗体火化的前一天,按照当地习俗,崖城镇起晨村家家 户户都点起了蜡烛,很多人彻夜不眠为他祈祷祝福。遗体火化当天,人们从几十里以外的山寨赶来,争着为他抬棺,并为他铺 彩纸以示隆重悼念。一位老阿婆特地带着一群儿孙给“陈阿公”送行。根据陈学求生前的愿望,他的骨灰一半撒在了大海里, 另一半埋在能望到他工作近半生的育种基地的山坡上。

  “搞科研不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

  “搞科研要走自己的路,不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这是陈学求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1971年,他提出创造中国 高粱胞质雄性不育系,1980年又提出创制高粱核质杂种和核质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他主持了“高粱核质杂种优势研究” 和“中国类型高粱核质雄性不育系的研究”两项吉林省科委课题。

  他的科研成果填补国际空白

  经过艰苦的工作,陈学求带领学生创制成功了中国高粱胞质雄性不育系“吉农101”和“吉农105”,其中“吉 农101”获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986年8月,在沈阳召开的国际高粱学术会议上,陈学求宣读了《高粱核质互作研 究》的论文,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1993年,由北京农业大学、中国遗传所、沈阳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 所和高校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陈学求领导的课题组提出“高粱核质杂种优势研究”课题成果进行评审鉴定验收,结果是“‘吉 农105’胞质雄性不育系是中国高粱胞质雄性不育系,填补了世界高粱胞质雄性不育源中国高粱的空白,研究手段达到了国 际水平。”

  “抗旱玉米”遍种吉林大地

  1996年,针对吉林省西部连年干旱、玉米产量低、全球逐年干旱的实际情况,他带领学生转向旱玉米育种研究, 亲自选育、引入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2000余份,经过多年研究,培育出24个抗旱能力强的玉米自交系,交选育出玉米自 交系“窄叶M-14”在吉林省推广。经他研究的高粱恢复系“吉农202”间接用于国内外、省内外其它育种单位的高粱杂 交育种工作,先后育成的NC1、NC2等32个高粱核质杂种种质源并送国家长期种质资源库保存。

  女儿13岁才和他过上一个团圆年

  陈学求对工作认真执着,常常是几年回不了一次家。在小女儿陈新出生时,他没有陪在妻子身边。

  春节是他工作的黄金时间

  女儿渐渐懂事了,看到别人家的小孩经常有爸爸陪着玩,她总是问妈妈:“爸爸到哪儿去了,他怎么还不回来?”每 当这时,陈学求的妻子赖韵莲总是告诉女儿企盼春节早日到来,一家人好团聚。但每到春节的时候,正是农大南繁育种基地受 粉的季节,陈学求为使种子达到最优良,总是不肯离开。

  他的小女儿陈新直到13岁才和父亲过上一个春节,在陈新童年的记忆里,父亲对她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客人,每次父 亲回来都把家当成了旅店,早晨一起来不是去学校就是到农安、白城、乾安等地搞研究,从没陪她去过公园。

  生命最后一刻想的全是工作

  记者电话连线身在海南的赖韵莲,她说,以前她对陈学求有过不理解,因为他只顾工作不顾家。但近些年来,尤其是 她到海南陪伴陈学求的七年里,她看到当地的农民那么爱戴陈学求,他研究的科技项目给当地人带来了那么大的益处,她逐渐 地理解了丈夫。她说,陈学求爱国,更爱他们这个家。1982年,与陈学求离别30余年的老母亲回到祖国看望他们一家时 ,想让陈学求到国外继承财产,但陈学求没有那样做。他说:“国外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家。”在几十年的工作中,陈学求还 放弃过数次去国外定居的机会。

  赖韵莲说,陈学求爱她,爱他们的每一个子女,但他从来不溺爱,不给他们提供任何便利的条件。他总是教育子女要 自立自强,做事要认真求实、勤奋刻苦。他自己这一生也是这样做的,他常常在大棚内高温作业,而且一工作就是几个小时, 出来的时候常常虚脱。

  2003年10月,陈学求出现了肝腹水的症状,但他没有听家人的劝阻仍去了南繁育种基地。今年2月2日下午, 陈学求突然发病,入院抢救前,他还说:“我还有很多资料没整理完,过两天我还要到乐东县黄流镇走走,给我们的年轻人介 绍几位著名的育种专家。”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心里想的都是别人和工作,可惟独没有他自己。(记者程凌哲杨冰)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