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超的境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3日05:35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本报记者 宋学春 李丽辉 3月的青岛,尽管还有点春寒料峭,但和煦的阳光,金色的海滩,银色的浪花和动人的海鸥声,让人心旷神怡,激情奔放。在这个春天里,更让人激情难抑的,是已经走入青岛千家万户的许振超的先进事迹。连日来,记者奔走在青岛的大街小巷和机关、企业,采访熟悉许振超和听过他事迹的青岛市民,感受许振超家乡人眼中的许振超。
老师、同学: “他是个忠厚老实、埋头学习的好孩子。” “许振超,不简单!”说起许振超,67岁的邢秀芬老师很是自豪。尽管时隔30多年,尽管她教过的学生数不清,但作为许振超的班主任,许振超还是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她和老伴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听到、读到许振超的事迹时,她一眼就认出来了:“他是我的学生。” 邢秀芬老师回忆说,许振超是个忠厚老实、埋头学习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与同学团结得好,与老师教学配合得好。遗憾的是“文革”把他给耽误了,没有上大学。邢老师说:“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能用心干、在意干,就会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这就了不起。” 青岛市科协主席、党组书记杨柏林是许振超中学时的班长。杨柏林说,在班上许振超就有股钻研精神,学习上很灵活,不完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连与同学们一起劳动,他也爱动脑筋,不死干。铺教室地砖是每学期开学要做的第一件事,许振超不光抢着干,还铺得好。杨柏林深有感触地说:“许振超能在16000多人的青岛港中脱颖而出,有其必然性。不是说上不了大学就没有出路,只要认真钻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照样能成才。” 同事、工友: “许队铁面无私,又有情有义。” 赵显新是许振超开桥吊带的“大徒弟”,跟许振超一起干活有20年了。在40米空中的桥吊操作室里,赵显新做起了示范:“你们看,车一动,风一吹,几根钢丝绳牵引的吊具就晃悠。要做到吊时一钩准,放时悄无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赵显新说,许队纠正违章操作不留情面,2个多月光起落钩环节违章就处理了11名司机,其中包括两名值班队长。 王军曾在许振超手下当过副队长,和许队是一对很好的搭档。后来,王军调到流机队管理拖车运行。一次装卸作业时,王军队里的一辆拖车不小心与一台桥吊发生了小碰撞,按照规定,这属于事故必须上报。王军看到拖车和吊具都没碰坏,以为凭与许队的交情,两个队私下说说算了,没有必要把这件事捅到公司。没想到许振超却很较真儿:“安全的事一点都不能马虎,必须严格按公司规定找出责任人,查明事故原因。”结果,这件事上报了公司,王军的流机队受了批评和处罚。王军说,在工作上许队有股倔劲,从不肯“通融”。 工友管洪大说,许队管得严,但不是六亲不认的人,他心里装着职工。许队制作了两张卡片,一张是给桥吊司机的“安全卡”,上面写着“禁止疲劳驾驶;登高作业必须系牢安全带,安全帽要生根”等10条安全作业注意事项;另一张是给职工家属的“爱心卡”,上面印着一行醒目的大字:“有事找振超”,下面是许队的联系电话。 桥吊队女大学生张英明述说了她难忘的一件事:去年大年初二,天空中飘起了雪花,高速公路都封了。许队开着自己的那辆二手车,跑了7个小时赶到德州,到张英明家走访。看到连中午饭都没来得及吃的许振超,张英明的父母十分感动,他们嘱咐张英明:“孩子,一定要在队上好好干,别辜负了队长的一片心啊。”张英明说,这个春节,许队跑了大半个山东,行程1000多公里,把队里7名大学生在农村的家全走访了一遍。 妻子、女儿: “他太忙顾不上家,但他很爱这个家。” 在许振超宽敞、温馨的家里,记者见到了许振超的妻子和女儿。 提起老许,妻子许金文露出了幸福的微笑:“老许平时顾不上家,但他很爱这个家。”许金文说,老许是家里的长子,他孝敬父母、关心弟妹。前些年,单位给许振超分了一套两居室住房,老许就把父母接到了这套新房里,自己带着老婆孩子住到只有13平方米的旧屋里,一住就是好多年。老许很有大哥的样子,隔上十天半月,就要让她把弟弟、妹妹们叫到家里来聚一聚,吃顿饭,问问他们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许金文说:“后来,家里的经济条件好了,老许便东挪西借,凑钱买了现在这套房子,说不能老让我们跟着他受苦。老许现在工作忙,差不多一周才能回一次家。但他只要一回家,就会主动提议全家一起去逛街购物。其实,老许根本不喜欢逛商店,他纯粹是为了‘讨好’我们!” 女儿许玉雪大学刚刚毕业,谈起爸爸她有说不完的话:“在我眼里,爸爸不是劳模、先进,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好爸爸。”许玉雪说,爸爸对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小时候,爸爸就经常把她扛在肩上,带她到海边玩水,到码头看大吊车。上大学她选择了机电专业,老师和同学们夸她的电路图画得工整漂亮,她便骄傲地告诉大家,她4岁时爸爸就教她画二极管了。 小雪说:“我很佩服爸爸,我现在最大的理想就是像爸爸那样当一名桥吊司机,把实践经验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机电专家。” 干部、群众: “他的事迹真实感人,他的精神值得学习。” “听他的事迹,感到特别真实,能打动人。”青岛钢铁集团职工宋扬、姜从滨说,虽然许振超干的是港口码头的活,我们是炼钢炼铁的,但都是天天干着同样平凡的工作,所以,一听他的事迹就觉得很真实。许振超是一个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踏踏实实工作,又肯动脑子的人。作为年轻的产业工人,只要有许振超这种精神、这种态度,就同样能达到许振超的标准。信国强、臧银仕说,许振超是我们产业工人的骄傲,许振超的精神可敬可佩,当前很需要。现在,向许振超学习的劳动竞赛活动已在青钢全面展开,涌现出了许多岗位能手、技术能手、优秀班组长。 青岛捷能汽轮公司工人技师杨振强感慨地说,许振超身上最值得学习的是他那种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作为一名优秀的现代企业工人,既需要继承传统产业工人身上那种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勇于创新、突破自我的创新精神。 青岛市委机关干部罗丽云说,30年来,许振超从一个普通的码头装卸工人到技术工人,再到技术能手、技术专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是一个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新的人。从许振超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境界,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学到了一种精神。 《人民日报》(2004年04月13日第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