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计票结果应当成为常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5日18:12 《法律与生活》杂志 | |||||||||
本刊记者 陈杰人 3月14日是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最后一天,引人注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当天得以通过。这一天,代表还表决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和“两高”的工作报告等一系列决议。
会议闭幕次日,首都一家报纸版面上的巨大的图片将镜头对准人民大会堂内的电子显示屏,它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在对宪法修正案进行的无记名投票表决中,赞同票2863票,反对票和弃权票分别为10票、17票;代表们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表决结果则是2874票赞同,7票反对,15票弃权。 在我看来,公布具体票数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举措,这种做法符合民主制度的本意,体现了全体代表乃至全体选民和公众对人民代表会议的民主诉求。 去年两会期间,我曾在《南方日报》发表题为《过程公开重于结果公开》的文章,说明民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某项事务持不同意见者进行博弈的过程。相对民主的结果言,民主的过程更有价值。在投票表决中,必然有不同的态度和声音,民主制度的框架就是要保证这种态度和声音得到了充分表达——即便最后没有被采纳,人们也能理性地接受结果。公布反对票数,犹如告诉反对者一个事实——有人在替他说话。只要选民确知有人在替自己表达意见,不管结果如何,他就能从内心确信那结果是民主的。 反之,如果对表决结果秘而不宣,则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民众不知道是否有人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更不知道有多少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意见;另一方面,民众甚至有理由怀疑这个结果的正当性——即怀疑暗箱操作的可能。这就势必导致部分人的不信任,继而造成对表决结果的心理抵制。 2004年3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再次当选总统后发表演讲,他说:“我想感谢今天所有到俄罗斯总统选举投票站并投票的人……感谢投其他候选人票的人。无论如何,即使你们的候选人未能当选总统,这个结果也很重要。这对我很重要,因为对现政权对我,这些信息是必要的,我们必须考虑得到选票政治家的意见和观点。不管有多少选民投他们票。”普京的这一态度,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对民主的深刻认识,在他看来,即便是反对票,也非常值得重视。 在中国,有关部门不愿意公布详细表决结果,初衷也许是为了维护有关人员或者机构的“面子”。其实这种好心可能会弄巧成拙,因为民众的理由是充足的:你不公布得票结果,我凭什么相信你?细节上的权威维护,反而可能导致大事上的权威丧失。 公布包括反对票数在内的表决结果,实际上有利于有关部门正确认识差距、改善工作。以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为例,由于首席大法官肖扬先生上任以来推行的司法改革和其他积极举措,加上这次最高法院工作报告“重点报告自身工作”这一复位式的改革,报告赢得的赞同票大为增加。 中国不公布具体票数的“习惯性做法”始于何时,我不得而知,可我记得大约十多年前,新华社破天荒地公开报道了某次人代会的表决具体票数时引起的巨大反响。可惜此后很长时间期,这种报道没再出现。在去年“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当时有关计票结果的图片新闻出现在新浪网上半小时后即告消失。 尽管围绕着具体票数的公布问题,媒体和有关部门的态度一直未能统一,但这次北京的这家媒体再次将人代会的具体票数醒目地公布出来,实际上是在延续一个了不起的起飞,希望这种做法在以后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4年4月上半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