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云南丽江走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6日11:53 云南日报 | |||||||||
云南日报网 2004年4月,古城丽江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这里流水依旧,小桥依旧。拥有着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的云南省丽江市同时还沐浴在另一片气象更新的春色里――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城市,丽江市正有条不紊地推进着这项改革。2003年,丽江市文化产业收入由2002年的2亿元左右增加到近8亿元,占全市旅游业收入的三分之
坚持改革是关键 机制创新为突破 2003年6月,丽江被中央有关部门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面对这一全新的发展机遇,丽江迅速做出反应——“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关键在观念转变和体制创新上。要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观念,实现文化事业单位机制创新,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早日摆脱困境,早日占领文化市场。”丽江市委书记欧阳坚说。 包括丽江电视台、丽江日报、丽江市民族歌舞团、木府在内的7家文化事业单位成为此次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从2003年6月开始,几家单位围绕性质如何定、资产怎样划、人员如何分、今后如何发展4个核心问题,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文化体制改革。 丽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华介绍说,7家试点单位都分别根据各自不同的行业特征和属性,区分经营性文化产业和非经营性文化事业两个层次,把具有市场属性的资产从现行体制中剥离出来,分期分批推向市场,改造、改组为国有控股或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股份制文化企业,使其逐步与财政脱钩,理顺体制,激活机制,壮大实力,实现市场主体重新定位。 “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对我们电视台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丽江电视台台长和丽军告诉记者,改革中他们在坚持国有事业单位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把经营性资产从原有资产中剥离出来,于去年12月注册成立了“丽江广电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这家公司主要经营广告业务和文化商品营销,2003年电视台仅广告业务收入就达500多万元。 通过改革,丽江日报也于2004年1月1日从对开小报改为大报,增加了信息量,改进了新闻宣传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市场前景看好,预计2004年的广告收入将在去年160万元的基础上翻一番。 丽江市电影公司实现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分离,把原来电影公司承担的政府职能、行业管理职能、公益性事业职能剥离并划归市文化局,转制为股份制企业,于去年12月挂牌成立了丽江市电影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电影放映年票房收入已经突破100万元,跃居云南省市州级影院第二名。今后公司还将着手实施‘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实现每个村每个月看上一场电影的目标。”电影公司董事长和钧对企业的前景十分看好。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得益彰 2004年4月7日晚,丽江国际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这是一个可以容纳700余人的剧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正在等待品尝丽江又一道声名远播的文化大餐——《丽水金沙》。 此时此刻,24岁的普米族演员云冬腊姆正在后台化妆。作为前丽江市民族歌舞团的演员、现在《丽水金沙》的台柱子之一,她对歌舞团的改制体会十分深刻:“以前我们歌舞团一年也排不了几个节目,大多数是指令性演出,大家没事就闲着,一个月就拿800元左右的工资。现在不同了,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来看演出的游客多了,我们主要演员每天要演两场,累是有点累,但每个月收入都能超过2500元,大家都憋着劲要好好干呢。” 跟云冬腊姆一起转制到丽江民族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的白族小伙子李宏波也是原丽江市民族歌舞团的演员,曾在云南艺术学院深造过的他现在既是《丽水金沙》的主创人员,也是年轻舞蹈演员的理论课老师。从今年4月5日起,他们每天都要进行2个小时的舞蹈理论课学习,2个小时的舞蹈基本功训练。“改革让我们年轻人有了用武之地。”李宏波兴奋地说。 晚7时30分,演出在悠扬雅致的纳西古乐声中拉开序幕。变幻的舞台灯光里,傣族少女的长筒裙婀娜多姿;摩梭人的“走婚”习俗神秘浪漫;纳西族青年男女的殉情展示悲壮凄美;白族姑娘的头饰述说着“风花雪月”的故事;缀满金银、玛瑙、蜜腊和松石的藏袍独具雪域风采……每个舞蹈都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与喝彩,让游客如痴如醉。 据公司总经理周志强介绍,《丽水金沙》现在每晚演出2场,仍难以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这台晚会自推出以来至今,已经演出700余场,几乎场场爆满,收入超过6000万元。 作为开放的旅游城市,丽江市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将发展文化产业和发展旅游业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旅游业在依托文化产业提升旅游品位和综合效益的同时,也为后者开拓发展空间、占领市场带来了契机,二者均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003年,丽江市的各种文化单位、团体及个人创办的各类节目吸引了300多万游客观看,旅游业收入近24亿元,其中文化产业的收入就将近8亿元,占据了旅游业的三分天下。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的两条腿 “让经营性文化单位走向市场,并不是单纯的甩包袱。我们对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改组改制改造,一方面壮大发展了文化产业,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化事业的更加繁荣。把有竞争力的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减轻政府的负担,政府就有更多的人力财力,用于最该管住、办好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事业同时也要在改革中寻求发展,充分发挥社会效益。”欧阳坚说。 近年来,丽江先后投资1亿多元建成了国际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东巴文化博物馆、宁蒗民族博物馆、华坪文化活动中心、丽江电影城、云岭剧场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工程,群众文化活动有了载体和依托,文化事业有了可靠的物质保障。丽江市文化局副局长和建全介绍,下一步丽江还将筹建全市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丽江人深知,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丽江发展不竭的动力,如何在保护中壮大丽江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成为丽江文化从业者的探索重点。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杨锡莲说:“博物馆是丽江民间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点,已经成功开办了9期东巴文化培训班,培养出300多名东巴文化的传承骨干。我们希望能把握住此次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力争使博物馆成为丽江纳西文化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基地之一。”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丽江已有能力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与传承进行投入,初步形成了保护、利用、开发的良性循环。2003年,丽江古城管理公司出资200万元,支付古城房租,邀请纳西族知名文人、学者、手工业者在古城开馆授艺,目前已形成26户纳西文化传播点。 欧阳坚将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事业喻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的两条腿,缺一不可。让文化走产业化路线,政府财政压力减少了,职工收入增加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因此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就会应运而生,文化产业便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由此带来的税收也相应增加,政府的资金不再用来养人,而是用来做事,用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使繁荣文化事业的资金注入有了更切实的着落。“这样我们可以走得更稳更快。”欧阳坚说。 从2004年4月份开始,丽江将对市直和四县一区的其他24家文化事业单位推行类似的改革,实现丽江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的铺展。没有喧嚣,没有炒作,丽江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在一片浓浓春意中润物无声地开展起来。 新华社记者秦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