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聚焦:乞丐杀人暴露现行救助体制的脆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8日16:55 新华网 | |||||||||
新华网南宁4月18日电(王勉、王海妮)2004年4月6日下午,记者在桂林市第一看守所采访了“桂林乞丐杀人抢劫案”主谋之一张和。从他的谈话中,我们看到特殊的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现行救助体制的脆弱。 以下是谈话部分内容:
记者:能谈谈你小时候的经历吗? 张和:养父告诉我,他在沈阳讨饭,他看见我一个人在路边没有人管,身上也没穿什么衣服,大约两三岁,不会说话,他见我可怜就把我带走了,给我起了个名字叫“李新桂”。 记者:直到现在你还是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 张和:不知道。那时养父是个讨饭的,他不会去找,就算找也找不到,也没听他说有人找我,身上、衣服上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标记,即便父母要找也找不到。 记者:好像你有两个养父,是吗?第一次你和养父是怎么走丢的? 张和:是,和第二个养父只呆在一起一年,也是走散了,“张和”就是他给起的。我13岁那年,我们从北方去广东,当时正碰见查票,讨饭的坐车都不会买票,我们就躲,我个子小,养父把我塞在硬座下面,他后来被乘警抓了,撵下火车去了,我到下一站下车再去找他,就找不到了。 记者:你对把你养大的那位养父还有印象吗? 张和:当然有印象,他是个瘸腿,个子不高。走散后,我很着急,想找他可找不到,我们都没有固定的住处。我很想他,到现在还经常想他。他对我很好,把我从两岁养到13岁,我们一直讨饭,原来我不懂事的时候,就他去讨,后来我长大了,可以讨饭了,我们就一起讨。他也是从小流浪的,没有亲人。我们天天在一起从来没有分开过,走散了以后,就剩我一个人,身边的人也都是流浪的,待几天就走了,从那以后我一直都是一个人,没什么依靠。 记者:在你们的乞讨过程中,有什么事情给你印象最深?你怎样看待别人的眼光? 张和:我们是讨饭的,能有什么印象深的东西?还不就是讨饭、捡破烂,天天这样过,习惯了。别人用什么眼光看我们没什么感觉,他理就理,不理就算了。 记者:我看过你的案底,你在2000年因为抢劫被判刑,释放之后,为什么还会发展到抢劫杀人呢? 张和:我是受邓庆文的影响才这样做的,他坐过几次牢,一直都在偷抢。 记者:你来桂林以后,为什么没有想过去收容所?你为什么不通过自食其力养活自己? 张和:我听从里面出来的人说,收容所和看守所一样,吃不饱、住不好也不自由。我也一直都在想自食其力,可是别人不要我,我没有身份证,没有家,没有技术和特长,没有人愿意收留。 记者:杀了这么多人,想没想过给别人家庭造成的伤害?现在后悔吗? 张和:…… 记者手记:在采访中,一桩桩惨剧时时揪得人心痛,5个原本和睦幸福的家庭因失去亲人从此蒙上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但更让人可怕的是,张和、邓庆文等人,那种极其麻木的心态、那种厌世情绪、对生命的漠视、对法律的无知……精神世界的“空白”和扭曲才是真正威胁社会的隐患,也是最可怕的。打击流浪乞讨人员犯罪固然重要,但关怀流浪乞讨人员,完善救助管理体制更应“快马加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