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城之痛 半个阆中古城“殉难”(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9日05:30 天府早报 | |||||||||||||
1986年,国务院公布中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与丽江同时出现在名单中。18年后,丽江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古城的符号,阆中才在弃古复古过程中幡然省悟。而此时,阆中古城一批经典街道、院落已经消失殆尽。在刚刚结束的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中,名列中国四大县级古城的阆中,在寻求一条法制护古的道路。 古城纪实·走进古院 胡家大院林立的高楼将古城切割得支离破碎,与雕梁画栋的老宅极不协调 阆中市古城保护办公室是去年才成立的机构,办公室设在阆中广场一侧高楼上。高楼下,屋檐相接的青瓦院落成片,这就是阆中传承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区。 办公室副主任柯敏摊开手掌,紧贴墙上古城保护图,沿图的边缘游走,“原来的古城有3平方多公里,现在只剩下1.87平方公里!”“这座高楼原来也是老房子。”一名工作人员说,古城近一半的面积是一年一年地被蚕食掉的。 傍晚的余晖将古城镀成一幅老照片,学道街25号胡家院墙前,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爬上楼梯,朝门上加盖青瓦。胡中林是大院主人,康熙年间,行医的祖上定居于此,他今年58岁,就住了58年。 院子百米进深,1亩土地,在它的两侧,突兀地矗立两幢高楼,胡中林站在院坝里指指点点,哪幢建于1982年,哪幢又建于1987年。这样的高楼还有很多,将古城切割得支离破碎,与雕梁画栋的老宅极不协调。 古城纪实·凭吊心情 道台衙门道台衙门与贡院就在学道街,前者为中国两大贡院之一,还残存着,后者已经杳无踪迹 胡中林在堂屋里竖了块圆形石屏,大理石材质纹路抽象地勾勒出嘉陵江、贡院、道台衙门与锦屏山。道台衙门与贡院就在学道街,前者为中国两大贡院之一,还残存着,后者已经杳无踪迹。如今许多游人来观看石屏,胡中林为他们讲解,带着凭吊的心情。 川北贡院斜对胡家院。陈晓滨是贡院工作人员,他每天向游人重复介绍:贡院为三进四合庭式格局,前为外帘官办公处和考区,中为狭窄的空庭,后为内帘官办公区和生活区。1956年,拆掉后院中庭和至公堂建招待所,前院考舍幸存。 道台衙门与贡院隔墙而立,就算最能溯古问今的人,也难想象出它当初的面貌。道台衙门被拆后修了“阆州宾馆”,如今宾馆也拆了,只留下宾馆题字还浮凸在高高的门庭上。一棵老树缠满藤蔓,孤独地挺立在瓦砾中,看尽物生物灭的沧桑。守工地的当地人说,拆宾馆是为了重建道台衙门。 古城纪实·市民情绪 拆城风波“阆中地皮多,为啥偏拆古城?”胡家院主人胡中林不解,但拆迁已大势所趋 15日夜晚,古城双栅子街3号“张家小院”主人张建勇坐在古色古香的院落里,他从央视新闻联播中看到丽江的新闻。“丽江算个啥?平遥算个啥?”他咂着酒,情绪激动,拉高嗓门与登门的游人争辩阆中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几年前,他的院子差点在阆中新城建设中变成废墟。 “那是一次大规模拆迁。”胡家院主人胡中林回忆,1999年阆中市政府决定拆武庙街、北街等街道老宅,建二楼一底仿古建筑,以及规划修建阆中市内环线。为此,阆中市政府在古城张贴拆迁公告,限定2月内拆完。按公告划定范围,古城大部分老宅面临拆迁。 “我认为不该拆,阆中地皮多,为啥偏拆古城?”胡中林虽不解,但拆迁似乎已大势所趋。一个建筑老板在胡家院子喝茶,豪迈地说不出3月他就彻底让古城变样。 古城纪实·经典消失 孙家大院它是全国惟一的“多”字形老院,如今影踪不再阆中市人大法工委主任曹顺宗说,把老宅拆了,反而用仿古建筑替代,老百姓反对,阆中市人大对内环线建设也持有不同意见。“最终还是在各界人士呼吁下,政府才收回公告。” “这是一股旧城改建风。”阆中市人大法工委主任曹顺宗说,上世纪90年代末,这股风刮到阆中,将全国惟一一套“多”字形老院“刮”得无影无踪。 消失了的院落为孙家大院,位于古城三陈街,若从飞机上俯瞰,它呈“多”字形,寓意“多子多福”。它院子串院子,内有房逾百间,是古城老宅中的经典。三陈街则因宋代谏议大夫陈省华住在这里得名,陈家三子出了两名状元一名进士,人称“三陈”。三陈街有了一批经典老院,它也成为古城中的经典老街。 在《古城阆中》这本书里,已经找不到孙家大院的踪迹,而三陈街再没有了古韵,它是如此的没落。与三陈街相通的财神街成了农贸市场,当街老宅均开成门面。三陈街也修了水泥道路,建了高楼,游人只有从门楣生锈的地址牌上,缅怀从前。 孙家大院、李家大院、张家大院原来连绵成片,直抵嘉陵江边。三座经典老院拆除殆尽后,新修了鸿运小区,小区里开设水果市场,赶来载货的摩托车日日重复着喧嚣。如今,阆中古城已经找不到能与孙家大院比肩的老宅院。 古城纪实·对比丽江 痛心疾首丽江已发展成为中国古城又一符号,比它多积累1000多年历史文化的阆中,却在寻求城市发展中变得伤痕累累 阆中市人大距离古城仅数百米,曹顺宗是一年年看着古城慢慢萎缩。“痛心疾首!”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历年来,政府官员与社会人士对待古城的态度、认识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它是老房子、破房子,有的认为它是阆中的“金饭碗”。 而1986年,阆中古城跻身国务院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单,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四大古城形成“南丽(江)北(平)遥,东歙(县)西阆(中)”的地位与格局。当丽江已发展成为中国古城又一符号时,比它多积累1000多年历史文化的阆中,却在寻求城市发展中变得伤痕累累。 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在对省人大关于古城保护立法起草会的工作汇报中谈道,“由于对古城保护缺乏足够认识,认为保护古城就是保护落后,保护古城就是禁锢发展,致使一批宝贵文物被人为破坏,古街道被人为大面积改造,古院落被人为大片拆毁,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高楼,令人痛心疾首。”阆中古城迫在眉睫的现状,被完全坦陈出来。 古城纪实·症结反思 一种看法政府措施缺乏对古城的刚性保护,它仅仅是“土政策”,没有强制能力 丽江的发展与阆中的困惑形成鲜明对比,阆中的软弱究竟在哪里?面对日益萎缩的古城面积,2000年9月25日,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与《阆中市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期望严厉制止有损古城的行为。 这两个“办法”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对古城保护、管理、建设中的问题,特别是涉及权与利的问题很难解决。”阆中市人大法工委主任曹顺宗说,“办法”缺乏对古城的刚性保护,它仅仅是“土政策”,没有强制能力。 “在上世纪80年代,阆中就提出保护古城发展新城的思路,但领导换届,思路也发生了变化。”曹顺宗说,缺乏刚性的“办法”,在避免因领导班子调整、人事变更带来的对古城保护、建设、管理不一致的认识和做法,以及规范领导机关决策的时候,变得软弱无力。 曹顺宗认为,这种软弱也表现在古城规划执行不到位,甚至朝令夕改。如三陈街、白果树街、毛家巷街区的成片拆毁,进行房地产开发,南苑小区违规建设等,导致古城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整体保护不力。 古城纪实·寻求出路 法制护古10余年弃古复古的颠簸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成为阆中幡然省悟后“最有价值的经验教训” 阆中市委书记任晓春形容前年到阆中上任时对古城的感受:“第一眼就心痛,古城里竟然高楼林立。”去年8月,他提出法制护古的想法。而之前的考察得知,丽江早在1994年就获得《云南省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的法制保护,任晓春称这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珍贵经验。 古城青瓦老宅的实景,铺衬着任晓春的名片。在寻求法制护古的同时,阆中加快古城恢复。“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整体搬迁古城中的30个部门,拆50万平方米现代建筑,正在恢复江边1.2公里长的老民宅。同时,贷款6000万元恢复道台衙门,拆掉保宁中学恢复武庙,搬迁看守所恢复文庙”。 在10余年弃古复古的颠簸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成为阆中幡然省悟后“最有价值的经验教训”。今后5年,阆中预计为此付出12亿元的代价修葺古城。按阆中市委书记任晓春的估计,要将阆中古城建成一流精品古城,付出的代价远非12亿元,而是接近20亿元。 前不久,曹顺宗接待一批成都游客时,看见仅在古城一个点上就停满近千辆私家车。“如果有法制的护卫,这种场面可以提前好几年到来。”他说。 早报记者兰俊摄影李国东 《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草案)》 《条例》明确规定在古城保护区内禁止新建工业企业和与古城建筑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原有与古城风貌不相协调的现代建筑和工业企业,应予以拆除或搬迁;古城重点保护区内,禁止开设产生噪音污染的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禁止开设产生噪声、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的加工作坊;在古城保护区内禁止拆除古民居、古建筑中的门窗、牌、匾、坊等建筑装饰构件、禁止饲养宰杀牲畜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