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大会代表考察浙江 全球分享浙江扶贫经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9日10:27 钱江晚报 | |||||||||
钱江晚报4月18日讯(记者徐松 张凌 黄还春) 中国扶贫的“浙江模式”引起了全球关注。4月16日,“全球扶贫大会”中国东部考察团结束了对浙江省的衢州、温州进行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 浙江经验:多予少取放活
4月14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章猛进代表省政府向考察团一行介绍了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工作成就和经验。浙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并根据不同时期贫困发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反贫困措施,走出了一条能人创业致富与农民转业脱贫相结合、就地开发脱贫与异地发展脱贫相结合、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开发人力资本与扩大社会保障相结合、自力更生脱贫与社会结对帮扶相结合的反贫困路子。经过20多年的努力,浙江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普遍贫困问题,但贫困问题在一定范围仍然存在,反贫困工作还任重道远。 此次赴浙江的“全球扶贫大会”中国东部考察团,由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商务部官员和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国际劳工组织以及蒙古、菲律宾、乌干达、土耳其、孟加拉、印度、墨西哥、俄罗斯、南非、坦桑尼亚、越南、巴基斯坦、加拿大等国驻华使馆代表组成。据悉,考察团到浙江的考察主题是“民营经济发展与扶贫”,目的是探寻浙江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通过体制创新,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大规模减少贫困。 考察团团长、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驻华首席代表冯桂婷女士说,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典范,各级政府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民营经济在反贫困过程中发挥领头作用。浙江成功实现了政府推动和个人创业相结合,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壮大,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素质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从而大规模减少贫困。浙江的民营企业不仅在省内扶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中国其他省份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也为其他地区的人民减少贫困作出了贡献。考察团希望能将浙江的反贫困经验推广到全球,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工作提供积极的借鉴作用。 衢州模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越来越多的衢州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当地的素质扶贫项目中得到好处,他们在接受过各种技能培训后进城务工,在城里找到工作。 方菊娥,一名已有三四年外出务工经验的衢州农村妇女,特意从打工地赶回来参加第二期家政护理技能培训。方菊娥说,过去她主要打理家务,偶尔帮帮田里的农活,大部分时间无事可干,参加完素质扶贫一期培训之后,在温州找到了做保姆的工作,每月的收入能有700多元。 “我意识到自己除了做家庭妇女之外也可以通过劳动为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让我感觉十分自豪。”方菊娥说。她透露,她希望经过这次培训之后,工资可以涨到千元左右,早日完成家里盖楼的夙愿。与方菊娥有着同样期望的还有20岁的刘晓。这名还有半年就要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农村姑娘希望自己将来的月薪能够达到800-1500元。 “我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专车司机,我知道这个职位目前需求量很大,学校会为我安排好就业机会的。”刘晓说。 据衢州市委书记蔡奇介绍,衢州去年按照“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基本思路开始“素质扶贫”。当地政府向第一次参加培训的农民提供免费的教育机会,并借鉴美国的“学券”制度,向农民发放“培训券”,让他们自由选择培训课程。培训结束后由主管培训部门组织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并由有关培训机构向受培训的农民推荐相关的就业机会。据了解,衢州有关部门已与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等发达地区签订了多项劳务输出协议,来自衢州的保姆、保安和技工在这些城市正越来越受欢迎。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衢州市共组织农民培训13.5万人,组织劳务输出37.3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3980元,比上年增长10.71%,其中外出务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4%左右。正在当地参加世界银行“全球扶贫大会”扶贫实地考察的联合国劳工组织高级顾问张幼云认为,“衢州模式”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了“当地农民素质低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慢最后导致农民收入低”这个基本规律。 张幼云说,把握住了这个导致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并加以扭转,扶贫计划能够获得成功也就顺理成章。张幼云还认为,衢州的扶贫模式还将当地各种机构的力量协调成合力,在农民、扶贫机构和用工单位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这既保证了用工单位的用人需求,同时又保障了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在我看来,农民创业绿卡、自编的培训教材等等这些衢州模式中特有的东西都是中国扶贫工作中的创举。”张幼云说。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主任蒋晓华表示,积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道,衢州结合自身情况打造出的扶贫方法是一个双赢的模式,穷困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当地的经济水平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对于中国许多贫困农村地区的脱贫工作都有借鉴的价值。他透露,扶贫办将有条件、分阶段向全国推广衢州的扶贫经验。 温州模式:政府和民企合力扶贫 “在政府和民营企业合力推进扶贫方面,温州是最有说服力、最不容错过的。”冯桂婷女士说。 “以人为本、统筹优先、减少农民、减缓贫困”,温州市委书记李强说,温州经验可以用这16字概括。上世纪90年代,温州各级政府共筹集8亿多元专项扶贫资金,社会各界也投下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1997年底全市实现无贫困县和无贫困乡镇。到2000年,全市共解决了近250万人的温饱问题,使温州农村、农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温州特别注重引导、发展非公经济发展,以工业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脱贫;在土地制度、扶贫制度上率先改革,鼓励山区农民下山脱贫,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大力发展商品市场,搞活城乡经济,以市场化脱贫;优化发展环境,扶贫“知识化”,以提高农民素质和致富能力脱贫。 据了解,从1978年到2003年,温州城镇化水平从16.1%提高到53.0%,非农业人口从56.2万人增加到143万人。全市建成下山移民点800多个,13万多家民营企业,在吸纳本地农村人口和外来务工者就业起了表率作用。像正泰集团1.45万名员工中,有80%左右来自农村。 考察团在市区及乐清、永嘉、瑞安、苍南,实地考察了正泰集团、奥康集团、大好大食品公司、苍南县龙港镇、桥墩镇碗窑村、瑞安市商贸城、瑞安市林溪乡、永嘉县行禅村等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