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默勒镇扎沙村民族团结散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9日13:40 新华网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眺这片在仲春的阳光下静默着的草原,它只是高原牧区一幅千古不变的画图。走进 去,才发现这里充盈着生动的时代内容,鼓荡着崭新的生活追求。

  4月8日,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默勒镇的扎沙村给了记者一个未曾预料的惊喜。且不说瓦房明亮,畜棚规整,就连 那农业区常见的蔬菜大棚,竟也在草原上落落大方地安家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落户。骑着摩托车放牧,举着望远镜寻牛,拿着手机聊天,开着“手 扶”搬家进驻夏窝子,这在扎沙村里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当代牧民已经把干打垒的羊圈、草库仑和牛毛帐篷,连同游牧的 辛酸全部丢进了尘封的记忆之中。

  从村支书陆玖家到华青家,我们驱车颠簸了好久。草原上的村庄是一个独特的概念,它没有集中的村落和人家。但它 总是星罗棋布、疏密相间,雪山、牧场、牛羊,人与自然竟是那样的和谐。

  华青家坐落在依山傍水的草场上。在一片苍黄的衬映下,那一排排色泽鲜亮的大瓦房像童话般美丽。房屋周围分别是 暖棚羊圈、牛圈,蔬菜大棚。几间闲房中,井井有条地堆放着青干饲料、柴禾、煤砖和网围栏铁丝圈。看起来日子过得很殷实 。房内铺设地板砖,装有土暖,沙发、床铺和家电以及其它陈设,均与城市毫不逊色。萝卜海棠、君子兰和美人蕉等被羊板粪 养壮了的花木,开得分外妖娆。这情景,使人觉得这里仿佛是都市中的草原,草原中的都市。

  华青的妻子见有来客,便迅速换上了一双尖而长的红色欧板鞋。

  这是一个细节,也是一个信息。它似乎表达了扎沙人对于时髦毫不迟疑奋起直追的态度。我们正琢磨着其中的意义, 转眼之间,女主人变戏法似地给我们端上了甘蓝、青椒等几盘炒菜。我们在盛赞好滋味、好手艺的同时,明白了一个重大的历 史性飞跃:遑论菇毛饮血、嗜腥啖膻早已成为烟云,高原牧人长期以来单调牢固的饮食结构被扎沙人一举突破。他们的盘餐内 容飞速地向城里人靠近。

  因为好客,因为快乐,更因为想展示日子的滋润,这一天,从清晨到深夜,扎沙人让我们吃了9顿饭。

  爱情的草原

  在扎沙,我们时时感觉到有一股亲情和爱意在草原上流淌。不同民族的村民相互说话时,未开言先带三分笑,频频用 善意的嘲谑惹对方开心。草原上人烟稀少、居住分散,也许这种自然的距离,更使他们感觉到情谊的珍贵。就像村支书陆玖说 的,乡亲们几天不见相互还很惦念,所以隔三岔五地总要找个借口,到别人家坐坐。再比如说开会,那是牧民们最向往的聚会 。

  我们想,这样一种土壤,定会孕育出不俗的花朵。果然,说起民族团结,感人的故事就有一大串。

  有一年,村民尕奴海外出寻牛时失足摔下山崖,命在旦夕。放羊的人看见了,把伤者送到村上。回族牧民马英仓闻讯 后,立即套起马车,连夜出发,把昏迷不醒的尕奴海送到了门源县医院。陆玖书记知道后也急了,伤者的家里还有三个孩子, 圈里还有那么多的牛羊,怎么办?他和几户牧民立即放下自家的活跑到夏窝子,给尕奴海守圈、照顾孩子、挤奶子、打酥油。

  蒙古族村民宏伟清楚地记得,几年前初冬的一天,他的腿部受到严重的外伤,疼得死去活来。有人用驮牛把他捎到了 乡卫生所。但血流不止,情形万分危机。又是马英仓这个血性汉子,二话不说雇了一辆“手扶”,把他送往州医院。一路上, 马英仓生怕颠簸加剧伤者的疼痛,把宏伟的腿一直抱在怀里。在州医院门诊大楼,人们看着这个回族汉子满头大汗地背着一个 颇像蒙古族的伤者跑上跑下,好奇地问:“这是你什么人?”马英仓说:“这是我的亲兄弟!”

  是啊,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说明我们今生有缘,不论你是什么民族的人,我们都是好兄弟。扎沙人都这样认为。有 一年,回族牧民张有成夫妇在夏窝子放牧。看着妻子临盆的日子快了,俩人才骑马往村里赶。孰料人在途中,阵痛忽来,惶恐 之间羊水已经破了。夫妻二人瘫坐路边,茫然不知所措。危难之际,一位慈祥的藏族老妈妈来到他们身边。她万分同情地望着 眼前的这两个人,叹息着、犹豫着。终于,她把传统观念中的“忌讳”扔到了草滩,俯下身子,向这位回族妇女伸出了援手。 她把她接到自家的热炕上,亲自为她接生,又像伺候自己的儿媳妇一样,熬汤煮肉,蹀躞炕头灶前,整整忙活了三天。从此, 这个新降生的回族小姑娘便有了今天的藏族姥姥。两家人像亲戚一样,越走越亲。“这样的事情在扎沙草原并不稀罕。”年轻 的陆玖书记笑着说:“就说我这个藏民吧,还有个回族阿舅哩。”远亲不如近邻。回族牧民马有福是村里的牛羊育肥大户,他 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他家有2000多只羊,200多头牛。每年到了剪毛季节,全村的各族群众都不约而同 地来到草场为他帮忙,分文不取。还有给牲畜打针、灌药,每一次都少不了乡亲们的热情相助。马有福说,拥有万千牛羊那也 不算富裕,扎沙村人的情义却是无价!

  扎沙村用村里的公积金作为启动资金,为贫困户购买羊羔,就是让他们滚动发展,其美才让等牧民因此而告别了贫困 。

  团结像一朵美丽的格桑花,她需要用爱的泉水来浇灌。扎沙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精心呵护着这支美丽的花。即便 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扎沙人依然还要把自己大棚里种出的菜,无私地送给那些贫困的人家,送给那些夏窝子里守圈的 人们。爱和情,像暖流一样,在扎沙草原上就这样细微地传递着。

  蓝色的故乡

  在扎沙,我们感受到了一种鲜明的时代气息:那就是扎沙人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积极态度。

  扎沙人热爱生活,更热爱这片草原。“海北看祁连、祁连看扎沙。”流传在海北草原的这句顺口溜,说的就是扎沙人 的先进生产方式、生活观念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

  其实,观念的转变,也在扎沙经历了一场革命。1994年,祁连县在扎沙搞试点,搞暖棚建设。当时只有38个指 标,优惠条件是:国家投资一半,个人筹资一半,但牧民们仍然接受不了。他们想不通的是,人住土房,羊住砖房,岂不是笑 话?因此谁也不愿掏这些冤枉钱。在工作组的一再鼓动下,有些牧民终于大着胆子迈出了这跨时代的一步!第一批新式暖棚在 草原诞生之后,许多曾经拒绝过它的牧民既羡慕又懊悔。一个事实强烈地震撼了草原:1995年,建有暖棚羊圈的牧户家羊 羔成活率达到了80%以上,比一般土羊圈里的成活率高了一倍多!

  追赶时代潮流,追求新的生活方式,这是扎沙人的特点。随后的几年当中,扎沙村90%的人家都先后盖起了大瓦房 ,建起暖棚羊圈。到后来,网围栏建设、人畜饮水工程项目的实施,只要有动议,牧民们更是一呼百应,不必多费口舌。

  陆玖书记告诉记者,扎沙村的牧民舍得投入,光在草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户均投入都在4万元以上。现在的扎沙, 草原建设已经实现了“七配套”,走在了全州前列。没有教派纠纷,没有民族隔阂,大家的心思全用在了如何发展经济,提高 生活质量上。

  两年前的一天,土族牧民黄启强家里来了一位乐都的亲戚,他一看扎沙这里羊板粪“宽展”,用水方便,便问叔叔黄 启强何不种些蔬菜?于是,叔侄俩在扎沙建成了第一个塑料大棚。绿油油的新鲜蔬菜,倒是吊起了牧民们的胃口。没过一年, 暖棚蔬菜像雨后春笋出现在扎沙草原上。

  科技使扎沙人眼睛明亮,心眼活泛,感觉敏锐。他们听说澳大利亚采取在网围栏中划区轮牧,减轻了草场压力,也避 免了圈窝子里的牧草被牛羊粪烧死,便立马请人作指导,从去年起搞起了划区轮牧;他们感到储备青干草是有效的抗灾手段, 便请农业区的人做示范,大家端着升子,跟在身后亦步亦趋地学种燕麦草;他们发现,自从用上了烤箱烧起了煤炭,牛粪便被 弃置了,就琢磨着怎样让它派上别的用场。结果,还是在科技信息的启发下,他们把牛羊粪沤成粪肥,用来营养牧草,恢复植 被。暖棚、青干草,成为扎沙人抵御灾害的有力盾牌。今年3月19日,一场罕见的春雪覆盖了扎沙草原。整整三天,草原上 难觅一株草。这要在往常,无疑又将成为灾情,而今年,扎沙村巍然不动,牛羊无一死亡。

  扎沙人心灵手巧,学习科技很快。在过去,畜疫防治自然要请兽医站的人来做,而如今,家家都有一个“科技养畜明 白人”。他们娴熟地掌握了给牛羊打针、去势、脑包虫摘除等技术,动作麻利准确,连兽医站的人看了都赞不绝口。

  科技,科技。“离了科技,我们寸步难行。”这是陆玖书记反复给我们讲的一句话。

  崇尚科技,使扎沙草原出现了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现在全村有41户牛羊贩运育肥大户。牛羊出栏率达到38%。 村民的年均纯收入也攀升到2800元以上。他们已经初步实现了小康。在扎沙,电视的普及已达到90%,而手机的普及率 也达到了70%。

  文明的家园

  4月10日,记者在门源县城关第一完小附近见到了扎沙村的马成文老汉。他在县城租了房子,专门伺候两个孙子上 学。马成文说,在扎沙村,像他这样陪着儿孙在县城就读的就有十几户。问起陪读的原因,马成文说,自己一辈子挡牛放羊没 文化,再不能让下一代也当睁眼瞎了。即便将来还做牧民,也让他们当一个有文化的新时代牧民!

  包括马成文老汉在内的扎沙人都普遍地认识到:扎沙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牧区,其根本原因在于扎沙抓教育比其它地 方早。扎沙小学始建于1953年,这个学校对扎沙村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村干部们说,扎沙的小康路走得快,其实与牧民自 身的素质有关系。村支书陆玖说,扎沙人接受新生事物快、民族团结搞得好,这都跟群众受教育的程度有关。

  在布局整齐的扎沙小学,我们被一座贴着白瓷砖、镶着琉璃瓦的现代教室所吸引。这座引人注目的建筑就是该校的微 机室。这在青海牧区来说,应该是一流的学校了。陆玖书记说,学校配置微机,村里一下拿不出太多的钱,但村民们个个不含 糊,村民马英寿带头捐款2000元,全村共自筹资金4万元,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事搞定了。村里还专门为学校建了一处蔬菜 大棚,还决定把村办牧场的所有收入都归学校,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扎沙人重视教育由此可见一斑。

  说到教育的成果,扎沙人总是以数字来展示他们的自豪:从这个村里走出去参加工作的各族干部共有148人,其中 科级干部23人,副处级以上的干部有9人。祁连县委副书记聪杰就是扎沙村人,她们姊妹5人都因为上了大学而走上了工作 岗位。邻村的牧民们羡慕地说:“扎沙,是干部的摇篮。”

  如果一个家庭出一名国家干部,那么这个家庭的生活目标和追求,有可能因此向前跨越一步。扎沙村的新观念的产生 ,都与这些外来的信息冲击是分不开的。所以,扎沙人也知道,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倡导文明健康也是幸福生活的 重要保障。

  扎沙村没有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相反,他们也开始注意到计划生育的好处了。尽管政府允许牧民可以生 三胎,但扎沙青年夫妇情愿要三胎的人还真没有多少。村支书陆玖就是其中一个,他率先在全村领了独生子女证。

  扎沙人也意识到:建设美好、文明的幸福家园,就要解决好人、畜、草之间的矛盾,这将是他们长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黎明的彩霞为扎沙草原裹上了一层红晕。万千牛羊生机勃勃地徜徉在一望无际的金牧场上。离开 扎沙时,我们竟然对扎沙产生了一种依恋。我们想,这种眷恋很可能是缘于扎沙村那淳朴的民风中饱含现代文明气息的独特魅 力。扎沙人齐心奔小康的经验再次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