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港报:台湾当局把“公投”当救生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0日08:02 中国台湾网

  最近,台湾当局规划在年底“立法委员”选举的同时举办四项内容的“公投”,同时欲降低“公投”的门槛以期能“过关”;而泛蓝阵营也提出了“公投拚真相”的诉求。与“三.二○”大选捆绑的两项“公投”议题被否决后,尤其是因大选的政治纷争仍未平息之际,海峡两岸各界担心再燃“公投”烽火,将加剧岛内外的政局不安。

  台湾“行政院”发言人林佳龙近日表示,民进党规划在年底“立法委员”选举时将举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办四项内容的“公投”,具体包括“立法院”中的“立委”席位减半、建设第四核电厂工程、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和各政党党产处理等。由于“三.二○公投”的投票率没有达到规定的百分之五十的门槛,而使两项“公投”被否决,台湾“内务部”上周还向“立法院”提出降低“公投”通过的门槛等修改方向。

  “公投”成为政争武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嘉树教授分析四项议题内容可分为三类:企图绑国民党手脚,像席次减半和党产问题,都是属于想直接伤害泛蓝的;想挑衅大陆的,像WHO的“公投”,寄望于大陆打压后凝聚悲情,有利拉票和推进“台独”;为了安抚选民和还人情债,像“核四公投”,包括前党主席林义雄也有此要求。

  从民进党再次炒作“公投”议题,不难看出隐藏着多层含义:现实层面希望能够争取到“立委”席次过半;长期层面是把“公投”视为推进“台独建国”唯一的、可操作的工具;而陈水扁个人层面,欲借「公投”议题转移焦点,摆脱“大选舞弊案”带来的沉重压力,力求早日走出危机。

  台湾“朝小野大”,民进党在立法方面受到诸多掣肘,要实现立法、行政一条龙运作,争取成为“立法院”多数党,是民进党赢得大选后的下一个目标。而减少“立委”席次,表面上看大家都减半,由现在二百二十五席减剩一百二十三席,而有一百二十二位失穴“立委”要被减下来,但因民进党握有执政资源,可以安排党内落选“立委”担当其它职务。且更可借此充实行政架构,减少因人才不足向党外借将。另外民进党内有一个内部的竞选机制,不是提名的,所以也比较容易摆平。而在野党的泛蓝军情形正相反,只有进入“立法院”才能获得资源,“立委”席次多,相对能养起的人就多。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三大家,又没有统一提名机制,收缩了席次必然加剧内部争斗。

  绿用“公投”逼蓝“断喉”

  至于党产问题,很明显是民进党针对国民党而使出的从形象上抹黑、经济上卡死的阴毒“割喉”战术。

  WHO这个“公投”是蓄谋已久的,“加入联国”和“加入世卫”,是民进党的两大迷思,也是阿扁推动所谓的“台独建国”的重大步骤。去年沙士期间,阿扁欲借疫情而“加入世卫”闯关失败,便想利用岛内不愿做世界卫生防疫领域“孤岛”的情结,而大作「公投”文章。后因美国的压力改成了所谓的“和平公投”,但其野心一直不死。

  选后严重的信用危机,对阿扁来说,未来数月能否扭转颓势自己也没底,所以它还是希望回到选前的老套路上,通过社会族群分裂及激化两岸矛盾,来制造悲情,营造有利的选情。所以,“公投”是阿扁为自己解套的一大法宝。

  大陆未介入台湾大选,而且也不会介入年底的“立委”选战,但在涉及“统、独”和台湾主权改变的议题上,却一贯奉行由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的立场。所以,无论设定几个“公投”议题,也不管用什么方式来决出多数,甚至绝对多数,台湾都无权对上述议题做出决策。

  滥用“公投”遗害无穷

  值得一提的是“公投”作为一种决策方式,是必须慎用的。特别像“核四要建不要建”的议题,牵扯到的技术保障、环境评估、国际信用等层面,更需要专家以高度理性化、科学化来判断,怎么能用所谓的简单多数来决策呢?用民粹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类复杂的民生政策取向,是一个不智和遗害无穷的做法。

  泛蓝“以绿人之道还治绿人之身”的策略,把“四.一○”集会民众诉求主轴转向了“公投拚真相”,欲将这项“公投”与年底“立委”选举绑桩举办。对于在野及弱势的一方抗争强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全世界都是把“公投”当成弥补代议制度不足的决策方式,而在台湾如此的被滥用和大肆炒作,是极不正常的。

  台湾社会滥用“公投”,不断地进行全社会的政治大动员,势必导致更大的社会对立,其后果亦必将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所以,阿扁用“公投”来炒作“台独”,最终难逃自我毁灭的下场。

  《大公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