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袁隆平:三期杂交稻亩产9百公斤2010年试验成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0日15:54 金羊网-羊城晚报

  袁隆平已向温家宝总理立下军令状:亩产900公斤,2010年试验成功

  交谈人物 袁隆平

  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于1970年代发现水稻遗传基因,并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在中国推广种植后使水稻产量提高了两成,多为6000万人提供了粮食。他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还通过国际合作,使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十多个国家受益,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今年3月20日,袁隆平和来自塞拉利昂的琼斯博士一起被授予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

  交谈动机

  今天上午,袁隆平在深圳大学城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签订协议,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清华分中心,同时就任该院的双聘教授。下午,在深圳市龙岗区,袁隆平还签订另一份协议书———与龙岗碧岭农技中心合作成立研究所作为实验基地。

  为什么选择深圳?举世关注的“超级稻”进展如何?谷贱伤农如何解决?围绕着一系列热点问题,记者在深圳麒麟山庄对话袁隆平。

  二期稻太好吃

  二期稻好吃否?袁隆平这样说———有记者到湖南基地采访,小小的女孩子都要吃三碗白饭,一位男士一连吃了五碗。一位香港的企业家平时连半碗饭都吃不下,也一下子吃了两碗,还连声说:太好吃了。”平常吃饭,只见人们把剩下的菜肴打包;在我们那里,人们抢着把白饭打包。

  二期稻都这么好吃,三期稻就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试水深圳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合作,成立分中心,并将在龙岗建设继湖南、海南之后的第三个杂交水稻研发基地,为什么选择清华和龙岗作为合作伙伴?

  袁隆平(以下简称“袁”):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目标是亩产900公斤。第一期和第二期杂交稻都是采用常规手段,但是第三期就不行了,常规武器不顶用了,必须依靠分子技术取得突破。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第二个原因,清华大学在工业加工方面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仅仅填饱肚子不行,要吃饱还要吃好。大米的产量高,品质不好,也没有市场。而要提高大米的品质,必须依靠先进的加工技术。加工技术好,二级米可以变成一级米;加工技术不好,一级米可以退成二级米。

  记:据我了解,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广东省建设“米袋子”的名单里就取消了深圳,蔬菜生产成为深圳农业生产的主流。目前,全市水稻的商业性生产已经停顿。您又为什么跑到深圳来种水稻呢?

  袁:深圳的自然条件其实很适合种植水稻,可以作为华南地区的代表,建成先进农业示范基地。当然,主要原因也是龙岗区开出了最优惠的条件,免费提供实验基地。

  深圳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在这里培育的水稻良种可以产生很强的辐射性。同时,深圳“财大气粗”,我也希望能够在经费上得到更多的支持。(大笑)

  记:在深圳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基地主要从事哪方面的研究?

  袁:主要是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目标是亩产900公斤,预期2010年试验成功。我已经给温家宝总理立下了军令状。总理非常重视,分管农业的回良玉副总理还批示,要求农业部等各有关部门支持。

  深圳研究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通过分子技术提高大米的耐胺酸含量,它是最重要的氨基酸成分之一,每年我国要花费数亿美金进口。

  记:您来深圳种水稻好像和泰国香米也有关系。

  袁:(点头)对。世界很多大城市居民大多吃泰国香米。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为什么我们不能搞出更好的品种来?解决温饱问题之后,要进行战略调整,高产与优质并重。

  我在泰国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曾经参观了他们最好的稻田,亩产也就300公斤,但是人家的加工技术好,出口世界第一。我们的第二期杂交稻在产量上已经几乎是泰国香米的三倍,口感也不比泰国香米差,就是光泽度不够,卖相没有人家好。必须提高加工技术,才能超过泰国香米。

  我有一条原则:决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换取高品质,必须在高产的基础上追求优质。

  我不懂经济,但是也打了个如意算盘:如果“超泰米”能够卖到3元钱一市斤,一担谷的利润就可以提高到50元,以亩产600公斤也就是12担计算,每亩地可以赚600元,100万亩就可以赚6个亿。而仅长沙的稻田就有上百万亩,全国的数字可以想像,这是多大一笔收入呀!

  记:深圳是第三期超级稻的唯一生产基地吗?你会考虑落户深圳吗?

  袁:稻谷品种有适应性,北方的要比较耐寒,南方的要比较耐热。所以超级稻三期选择深圳作为华南地区的代表,此外天津基地作为北方的代表,湖南则作为长江流域的代表。

  我的三五个博士将会每年到深圳的基地工作一段时间。我自己在关键的时候都会来,比如稻子抽穗。

  二期稻马上验收

  记:水稻高产是世界性的热点课题。目前,日本、韩国和国际水稻研究所都制定了超级稻育种计划,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但至今没取得水稻单产的重大突破。而日前传出消息,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二期目标已初步实现?

  袁:我国的超级稻计划,第一期目标亩产700公斤,2000年已经实现;第二期预定实现阶段是2001年到2005年,目标亩产800公斤,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望在今年、最多明年实现。二期稻的考核标准是:两个百亩示范片连续两年亩产超过800公斤,米质达到国家三级优质米以上,能抗两种主要的病虫害。2002年,湖南已经有一个百亩示范片超过了800公斤,2003年,有五个片。今年在南方七个省市搞了30个百亩示范片。5月10日,海南的百亩示范片就要收获了,就看第一炮能不能打响。(猛一挥手)

  从海南向北,各地区将次第收获。去年五个超800公斤的示范片中,如果有两个今年仍然能够达标,那么超级稻二期就实验成功了,“谜底”9、10月间就可以揭晓。如果成功,明年春节前后可以进行审定,然后就可以大面积推广了。

  记:有人表示怀疑,产量越高,口感也就越差。

  袁:(激动地)我们的二期杂交稻口感很好,有弹性,有嚼头,甚至超过了泰国香米。目前品尝过的有2000人次,个个都赞不绝口。天津小站的党委书记说:“比小站米好吃。”

  记:据我了解,我国的农业科研项目经费很少,甚至不及印度。整个湖南省一年的水稻科研投入才100万元。超级稻项目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但听说您的研究经费也并不充裕?

  袁:我的研究费用主要来自国家863计划的拨款,另外还有农业部、湖南省科委和自然科学基金会提供的一些资金,总共加在一起每年约有200万元,根本不够。

  国家还是很重视的,三届总理都给了我1000万元的总理基金。李鹏总理来视察时,我递交了一份报告,他当场就签字同意。1998年8月10日到20日,中央邀请20位科技界代表到北戴河休假。原定朱鎔基总理13日来看望大家,我就准备了一份报告。可是总理忙于抗洪,推迟两天来。我偏偏14日要参加“国际遗传学会议”,就请他人代为转交报告。没想到第二天上午,报告就批下来了,还是1000万元。

  温家宝总理去年4月本来要来海南基地视察,正好赶上非典,没来。6月,回良玉副总理来了,我也递了报告要求支持。回良玉副总理表示,一定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他回京不久,1000万元就批下来了。8月,胡锦涛总书记来视察,还问我:“给你的经费到位了没有?这是总理基金拨给你的。”

  农民可曲线致富

  记:您多年来致力于提高粮食产量,也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可为什么单位亩产越来越高,水稻的总产却上不去呢?

  袁:稻谷减产有多种因素,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两条,第一条:耕地减少;第二条:谷贱伤农,农民不愿意种地,宁愿抛荒。即使种上了,也不管理,不投入,不施肥,不打农药。

  记:如果“谷贱伤农”的问题不解决,即使您的超级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赚不到钱,农民不种,也依然解决不了粮食安全问题。

  袁:(点点头)即使高产达到1000公斤,90元一担,20担也不过1800元。单纯种粮食的确富不了。我有一个“曲线致富”的观点: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就可以腾出土地来搞效益高的农业,比如蔬菜、养殖。打个比方,一家有5亩田。粮食产量低时,就必须都种粮食;产量提高了,种3亩就行,其余2亩就可以用于增加收入了。没有产量提高作基础,把土地腾出来搞经济作物,粮食不够吃,还要拿钱买,不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吗?1998年,第一期超级稻亩产700公斤试验成功,我到湖南南部一个村庄去验收。一位60多岁的老农民对我说:“我种了一辈子粮食,没见过这么高的产量,我感谢你。但是我也要埋怨你,产量高了,价钱低了,卖不出去。”我就给他讲曲线致富的道理。2001年,我又去了,又见到了那位老农,他说:“我现在由衷地感谢你,不埋怨你了。”他腾出了一亩地种西瓜、烟草,已经致富了。

  当然,单靠科技进步是没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必须采取一系列政策。解决“三农”问题,现在国家已经有所行动了。

  获奖是国家荣誉

  记:您一生获得无数奖项,您是2000年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得主,最近又获得两项大奖———以色列的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您怎么看待奖项?

  袁:5月中旬,我就要去以色列领奖了。一般人不太了解沃尔夫奖。有人说,它仅次于诺贝尔奖。至今有五位中国人得奖,其他四位都是外籍华人,只有我一个是“土产中国人”。

  获奖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国家的荣誉,这不是空话,是我的亲身体会。1996年,我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奖”,其他四名获奖的科学家都是美国人。那是一次国际学术会议,60多个国家的500多位代表参加。我由于签证的问题,晚到了两天。刚一到,中国代表团的12位代表就激动不已:“你终于来了,这可不是你个人的问题,要让外国人看看,我们中国人也行!”(语气加重)(周敏)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