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村干部眼中的徐流口--党员带好头群众有劲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2日08:37 河北日报 | |||||||||
徐流口村 [位置] 迁安市杨各庄镇徐流口村位于迁安市东北角,属于典型的山区村。
[人口] 540户,1900口人。 [概况] 过去因自然条件恶劣,素有“有女不嫁徐流口,穷富好说路难走”之称。 2003年,徐流口村干部群众,创造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徐流口模式”。 【魏波,迁安市杨各庄镇党委副书记,从徐流口村文明生态村创建伊始至今,他一直是这个村的包村干部。】 从走进徐流口的那天起,我开始有了记工作日记的想法。因为从那天起,我便时时被那里的人感动着,只恨自己手中没有一台摄像机,录下那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我只能用笔,记录下这些普通农民创建文明生态村的360多个催人泪下又令人钦佩的日日夜夜。 日记中有一篇我记得最清楚,那是2003年6月16日,星期六,下着雨,那天是徐流口村民开始修建水泥路的第6天。下午,唐山一位主抓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副市长带着民政局、公安局的包村干部来到徐流口,我带他们去看修路现场。 雨中,干部都打着伞,但在修路的工地上,村民们没有一个打伞的,一个个从头到脚都湿透了,也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那位副市长被深深感动了,同时他也觉得非常疑惑:“为什么村民们有这么高的热情?”他随便找了个正在干活的中年人问,你们这工程是包给谁了?中年人回答说没包,就是自己干。他又找了个老年人问,多少钱一天?老人回答,没讲价钱。他又问,那为啥不讲价钱?老人说,村干部都这么干,再说给俺们自家修路,讲啥价钱呢? 又往前走,到了现在图书室门口那个位置,当时那里是料场,副市长问一个正抡开膀子搅拌水泥的小伙子,你咋这么大劲头?小伙子说,我是预备党员。当时这位副市长拍拍小伙子的肩头,转头对我们说:“这村的村风正啊。”你现在听这话,可能觉得是我编的,可当时的真实情况就是如此。你说怎能让人不震撼、不感动? 村路修到哪家门前,哪家都会送出冰棍、绿豆汤,家里最穷的也会送上一大桶凉开水,午饭妇女们给工地送来炸好的豆片,那场面那么熟悉,就像电影里见过的抗战时期老百姓给八路军送鸡蛋、送军鞋似的。 徐流口创建文明生态村之初,刚好赶上村委会换届选举。村党支部书记秦玉河特意写了副对联贴在村委会大门口。上联是:发扬我村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下联是:拥护党的利国利民选举政策,横批:齐心选出领路人。 去年7月29日是换届选举的正日子,秦玉河跟往常一样在修路现场为柏油路铺石灰土,平整路基,当他一身灰土地回到村委会取开沟机时,村民们已经选举完毕,他和好几位村干部都获得了连任。那场景,连我这个做组织工作多年的乡镇干部看了都觉得受教育。 在广大群众心中,党员干部就是干事的标尺,谋事的先锋。创建文明生态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对基层干部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在徐流口,我切身体会到,抓好文明生态村建设,关键在党员干部,就看党员干部是否真正有雷厉风行、敢打敢拼的作风,是否有敢于负责、勇于负责的精神,是否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是否能以身作则。 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了,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干不好的事。 (采访整理:本报记者翟楠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