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今年会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2日09:12 黑龙江日报

  国家统计局负责人谈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究竟如何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新华社记者今天就此专门采访了国家统计局负责人。一、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问:从总体上看,您是如何评价今年一季度经济发展的?

  答: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总体形势是好的。

  问: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在充分肯定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我们决不能回避矛盾。当前经济生活中除了长期存在的“三农”和就业等问题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值得关注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特别是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相当严重;信贷投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此带来重要原材料、能源及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加剧和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增大。这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的。二、关于固定资产投资

  问:为什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这么快?

  答: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确实很高。首先应该看到这种高增长有其客观原因:一是我国正处在城镇化、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投资需求大有一定必然性。二是国际产业分工的结果,国外一些加工工业正向我国转移。三是前些年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投资提供了有利的基础环境,前几年规划储备的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四是因“瓶颈”制约的市场信号使重要原材料、电力和基础设施等行业投资明显加大。五是由于人们对宏观调控的预期加快了投资进度。另外,一季度投资品价格上涨较多,扣除这个因素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33%。

  投资快速增长,除了上面所说的客观因素外,与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比较高也是分不开的。问题在于一些地方领导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没有摆脱简单扩张的思路,一谈发展就是搞征地拆迁、办开发区、上项目、铺摊子,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却又缺乏投资的风险意识。而且大家一哄而上,建设摊子铺得太大。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这么快之所以成为可能,很重要的因素是一些地方政府靠经营土地筹集了资金,大搞市政建设等;一些企业用相对低的成本获得土地,又以土地去抵押贷款;银根又一度比较宽松,这都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实现投资扩张的重要条件。

  问:对投资增长过快有何评价?

  答: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带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但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投资结构本身不合理。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75.8%(其中钢铁、水泥行业投资分别增长107.2%和101.4%,电解铝的投资也达到39.3%),而第一产业投资只增长0.4%,第三产业(包括房地产)投资增长37.7%。二是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如此发展下去,势必大大超出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重要原材料和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使经济运行绷得过紧,也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带动重工业增长速度过快。而这些因素反过来又拉动了相关领域的投资,进一步推动整个投资规模的扩张。投资与重工业之间的这种循环,与社会消费脱节,就可能造成经济结构的扭曲,出现投资与消费的失衡、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失衡、工业与农业的失衡。而投资扩张的连带效应很容易形成投资“泡沫”。一旦“泡沫”破裂,生产资料的供给能力就会出现过剩,经济就将从“大起”转向“大落”,从“通胀”转变为“通缩”。这样的发展模式终将是难以为继的。三、关于物价形势

  问:一季度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1%,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4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85.7%(其中粮食上涨20.7%,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64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48个百分点。这两项共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88个百分点。而除此以外的其他消费品价格有涨有落,影响价格总水平略有下降。

  问:您认为今年会不会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答:从物价变动态势看,目前仍处在温和上涨的阶段,但确实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第一,今年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3%,其中,黑色金属材料类、有色金属材料类价格分别上涨23.5%和20.5%;第二,粮食价格涨幅也比较大;第三,前一段货币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的滞后压力也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因此,对发生通货膨胀的危险性绝不能掉以轻心。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影响市场物价的其他一些重要因素:一是我国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粮价上涨也只是恢复到1996年水平,随着粮食生产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完全可以保证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4月份以来,许多地方粮食价格涨势趋缓,有的品种还稳中有降。这说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有关措施使人们对粮食市场的供求预期已经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保持粮价的合理水平也有利于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的格局没有改变,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的传导相当困难。三是服务类价格上涨政府是可直接调控的。四是随着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必将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当然,物价上涨,特别是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对此,各级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低收入居民保持正常的生活水平。四、关于宏观调控

  问:国内外有些人在议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答: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经济加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经济理论和发展模式来衡量和判断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拿当前来看,我国经济增长虽然较快,但农业和服务业增长还偏慢,财政支出也基本合理,资本市场基本平稳,消费增长和物价上涨基本是正常的,而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的投资确实增长过快,带动了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多和某些重工业行业增长过快。我们不主张用过热与否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态势,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大家不必把主要精力放到中国经济是否过热这一概念的争论上,而应当更多地研究具体问题,为经济发展提出好的建议。但也确实需要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控,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预见性,加强宏观调控。

  问: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中央采取了哪些宏观调控措施,成效如何?

  答: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说“这次考验不亚于去年SARS的考验”。确实,抵御SARS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宏观调控的成败则直接关系经济兴衰的全局。在我国经济主体、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等多元化趋势加速和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形势下,宏观调控面临的环境非常复杂,调控的难度变得更大了。调控得好,就能保证中国经济这艘大船快速航行;调控得不好,难免还会发生波折。所以,宏观调控政策必须精心设计,审慎实施。

  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得力。去年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加快。国务院领导在与非典作斗争的同时,密切关注经济发展态势,召开了各种座谈会,分析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从下半年开始陆续就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清理整顿开发区,加强土地管理,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的已经初见成效,例如: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增加,粮食市场平稳;清理整顿开发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土地供给的约束力有所增强;几个投资过多行业的新开工项目初步得到控制;货币信贷政策的调控作用已见到一些成效。由于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总有一个逐步到位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不断深入,有些措施的效果还将进一步显现出来。

  问: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是什么?

  答:对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是否可以作这样一个概括:要发展,更要科学地发展。具体说,首先,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第二,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发展。否则,单有发展的愿望,而没有科学的态度,势必事倍功半,甚至难以为继。

  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认真贯彻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着力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有效遏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现在一些同志担心下一步宏观调控会采取急刹车的措施。我认为,只要各地、各行业认真贯彻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部署,是完全可以避免采取急刹车措施的。中国经济运行的惯性很大,如果采取急刹车,必然出现经济的大起大落,带来巨大的损失。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也是我们必须坚决避免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国际产业分工的总体格局之中,我国经济的好坏不仅是中国的事情,对世界经济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应该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确定的今年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方针没有改变,既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又要针对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适时、适度采取有力、有效的调控措施,抓住重点,区别对待,不搞急刹车,不搞“一刀切”。目前,主要是控制城市建设规模和部分地区的房地产投资项目,以及几个投资过多行业的建设。实施这样的宏观调控政策,就可以避免小问题演变为大问题、局部问题发展为全局性问题。因此,中国经济是有条件防止出现“硬着陆”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出现过多次起落,在宏观调控上我们有过许多深刻的教训,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一次完全可以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黑龙江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