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千户凉房被撬 呼市西铁小区:小偷天天都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2日11:19 新华网 | |||||||||
19日上午,明朗的天空加上充足的阳光,使呼市回民区光明路西铁小区院落里呈现出安宁祥和。几个老人正在小区 一角下象棋,棋子磕在棋盘上的声音很响亮。一些妇女带着自家的小孩儿出来晒太阳。 但是这幅悠闲的小区生活图景并没有带给老张和老禹闲适的心情,他俩一脸焦虑地站在小区入口附近,胳膊上的红袖 章分外显眼。作为呼铁局综合治理办公室的执勤员,他俩
小偷频繁光顾 这是一个有着16栋楼,1100多户居民,3000多人口的小区,许多开火车的司机就住在这里。这里是旧式的 福利分房时期的住宅格局,凉房分布在楼房中间,一间凉房对应着一套住房。 从今年3月25日开始,西铁小区就不太平了。当日,4号楼的一些居民发现,他们的凉房被盗。随后几天,小区内 各栋楼的凉房也陆续被盗。4月19日凌晨,13号楼、14号楼及16号楼的凉房又被盗了。天亮后,老张他俩又去了糖厂 路派出所报案,但接待民警只说了一句话:“去找刑警队吧!” 据小区内居民粗略地统计,在短短的20多天里,有1000多户居民家的凉房被盗。老禹说,小偷几乎天天都来, 中间虽有过间断,但仅隔一天就又来了。“来的也绝不是一两个人,依我看是个团伙。”老张分析道。因为每有一栋楼的凉房 被盗时,总要丢失10多辆自行车,此外还有整袋的粮食、摩托车等,人少了他们是弄不走的。当然,所有的案件都发生在深 夜。是老张和老禹职责之外的事。但他俩也挺能理解居民的,“经常会有居民找我们,他们认为这是我们的疏忽,有时和我们 吵得很凶。”老张和老禹今年都有60多岁了,对有的居民提出让他俩擒贼的设想不敢苟同。“我要跟小偷遇上了,让推上一 把就会爬不起来。”老张说。 警方无能为力 从发生第一起盗窃案开始,老张和老禹先后几次向呼市糖厂路派出所和回民区公安分局刑警队报了警,这期间,天亮 后发现被盗的居民也陆续报了警,使得西铁小区出现了有趣的现象:白天来警察,深夜来小偷。居民李女士介绍说,警察来了 让他们写一个被盗经过,写明白丢了什么东西就走了。居民们纷纷要求他们留下来蹲守,因为抓小偷的条件十分便利。小区只 有一个出入口,这个出入口距离光明路大街只有50多米,其间是宽约三四米的巷道。出人口处还有一间执勤室,晚间只要有 人守在执勤室里,抓住小偷几乎不费什么吹灰之力。但这样的建议并没有被警方采纳,居民们得到的答复是:“警力不足,实 在抽不出人手办案。”警方建议居民自己组织力量抓小偷。于是这抓小偷的事情便搁置下来,凉房也在不间断地被撬着。 如此频繁失窃的结果是短短20天里,小区丢失自行车100多辆,还有一些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其他物资难以统 计。这样使得小区的居民空前恐慌,下班后会不辞辛苦地将自行车扛到楼上,原来放在凉房里的贵重物品也都搬到了楼上。采 访中一位妇女说,她家的凉房被盗时她只损失了一把锁子,因为她已经把凉房里的东西提前转移了。 居民要自建警务室 小偷能够顺利出入西铁小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小区没有大门。去年8月份,呼市铁路房建总公司为小区出口处硬化路 面,需要拆除大门。既然是为居民办好事,大家自然满心欢喜。可这拆掉的大门在硬化路面结束后一直没有装上。如今房建公 司还在小区内施工,盖垃圾转运站和物业管理用房,而猖獗的小偷也没有放过施工现场,从配电室拉出来的长约8米的电缆被 铰断后偷走。 “既然没人管,那就只好自己想办法了。这都是让逼的。”说这话的人叫康利成,也是该小区的居民。从3月份到现 在,他一直在密切地关注着这件事情。在惊愕与无奈的同时,他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一个计划。他胸有成竹地对记者说:“在小 区入口处设一个社区警务室,由居民义务承担起保卫和巡逻的职能。”如今,康先生也正在为西铁小区社区警务室的事情忙碌 奔走着,他嘱咐记者,等正式成立时你一定要来,因为他对群众自发形成的联防有着充足的信心,既然大家都痛恨小偷,那就 一定能够组织起来将他们擒住。 相对于群众自发组织联防的高涨热情,基层派出所则显现出动作迟缓的状态。相关政策背景是要求民警更进一步深入 到基层去工作,建立社区警务室就是其中一项,但实际情况呢?呼市新华西街派出所的赵红岩教导员说:“目前,社区警务室 大部分只是摆个样子。民警们只是隔几天去转一转。因为大部分警务室只是个空房子,没有电话,没有桌椅。但群众的自发组 织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建立与派出所的联络机制,只是不能赋予他们执法权。” 此次西铁小区系列盗窃案使人联想颇多,除了对小偷的憎恶,小区居民普遍流露出对民警的不信任。老张说:“这里 的居民已经不敢相信民警了。”前几日,老张和老禹将盗窃案中所有被铰断的锁子拿到了回民区公安分局,但没想到最终又拿 了回来,“人家没把这事儿当大事儿。”(记者宋馥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