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演讲(全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4日09:35 新华网

  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

  ——在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2004年4月24日,海南博鳌)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尊敬的各位贵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有机会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我感到十分高兴。首先,我代表中国政府,对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几年来,在亚洲各国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下,博鳌亚洲论坛不断发展,在区域合作进程中发挥着日渐显著的作用,向世界展示了亚洲人民寻求合作共赢的热切愿望。

  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们既面临着必须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必须认真应对的严峻挑战,尽管当今世界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合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我们高兴地看到,亚洲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亚洲前进的主流。经过共同努力,亚洲有关国家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战胜了非典和禽流感疫情的冲击,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产业升级换代步伐加快,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抗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亚洲继续是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也继续是全球贸易的重要增长点之一。我们对亚洲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女士们、先生们!

  纵观历史,放眼世界,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加快发展的关键。

  25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开放型经济已经形成,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25年前,中国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473亿美元,去年已达到14000多亿美元。25年前,中国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去年已达到8512亿美元。25年前,中国外汇储备为1.67亿美元,去年已达到4033亿美元。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四。中国之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最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激发了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发展很不平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虽然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但仍排在世界一百位以后。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富裕生活,还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

  我们已经明确了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个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5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反映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我们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国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发展的基点放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上。中国坚持推进改革,目的就是要不断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中国社会内在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出来,主要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依靠扩大国内需求、依靠提高国民素质来推进发展。同时,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既为中国发展、也为各国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但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是亚洲的一员。中国的发展与亚洲的繁荣息息相关。中国已经并将继续给亚洲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中国的发展给亚洲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25年来,中国的市场不断发育,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5%以上,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和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2003年,中国从亚洲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商品总额达到2729亿美元,同比增长42.4%,从东盟、日本、韩国、印度的进口增长均在35%以上。近年来,中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03年,中国出境人数突破2000万,大量中国游客把亚洲国家和地区作为出游首选地。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市场规模、对外投资等必将进一步扩大,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到亚洲旅游、经商、访问,中国经济也将进一步同亚洲经济走向融合,形成互利、互补、互助的新型合作关系。

  ——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亚洲的和平与稳定。中国的稳定繁荣,本身就是对亚洲和平稳定的重要贡献。中国自古就有亲仁善邻、崇信修睦的优良传统。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着力加强同亚洲各国互信合作,积极推动缓解热点问题,努力维护亚洲的和平与安宁。

  ——中国的发展为亚洲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国全面参与亚洲各种区域合作机制,注重同各方的协调配合,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和亚洲国家正在商谈建立自由贸易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对话,在亚洲区域合作进程中不断加强同各国的合作。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真诚希望同亚洲各国发展全面、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互利共赢,文化上交流借鉴,安全上对话协作,共同实现亚洲的振兴。为加强同亚洲国家的合作,中国将在以下方面采取积极步骤。

  第一,增进睦邻友好和政治互信。中国将在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亚洲国家发展伙伴关系。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持通过对话解决彼此间存在的问题。中国希望同亚洲各国加强高层往来和各层次的交流,适时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磋商和协调。

  第二,拓展和深化双边经济合作。中国将发展同亚洲各国全面的经济合作关系,加强贸易投资、资源、信息、医药卫生、环保、交通、科技、农业、扶贫、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中国将继续采取实际措施和优惠政策,帮助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国将把亚洲作为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向,努力把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发展战略同加强周边经济合作结合起来。

  第三,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希望同亚洲国家探讨建立不同形式的自由贸易安排,最终形成亚洲自由贸易合作网络。中国愿同亚洲各国加强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协调,探索建立区域性投资实体、债券市场、金融合作体系。中国将积极推动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的机制化建设,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开展务实合作。

  第四,促进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中国将致力于促进亚洲文化交流,鼓励现代传媒合作,共同建设亚洲文化市场。中国支持亚洲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对话,提倡理解和宽容。中国愿同亚洲国家一起推动青少年交流,为公务、商务人员、旅游者往来提供更多便利。

  第五,推进安全对话和军事交流。中国将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希望同各国建立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安全合作关系。中国将同亚洲国家加强在地区反恐、打击跨国犯罪、海上安全、防扩散等安全领域的对话和合作,充分发挥多边安全机制的积极作用。中国愿同各国建立军事安全对话机制,积极推动军事领域信任合作措施。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亚洲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亚洲各国共创亚洲振兴的新局面,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各位。

  胡锦涛阐述中国发展战略

  胡锦涛: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还需长期艰苦奋斗

  胡锦涛:“我们对亚洲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胡锦涛:中国的发展给亚洲的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胡锦涛: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亚洲的和平与稳定

  胡锦涛:中国的发展为亚洲区域合作注入新动力

  胡锦涛:中国将拓展和深化同亚洲国家的经济合作

  胡锦涛:中国将促进同亚洲国家的文化交流

  胡锦涛:中国将推进同亚洲国家的对话和军事交流

  胡锦涛:中国将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胡锦涛:中国将同亚洲各国共创亚洲振兴的新局面

  胡锦涛:中国将增进同亚洲国家的睦邻友好和政治互信

  胡锦涛:中国将继续为地区和世界发展作出贡献

  胡锦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一定能不断向前发展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博鳌新闻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