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谈就业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8日14:33 新华网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郑斯林

  (2004年4月28日)

  尊敬的索马维亚总干事,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尊敬的各位部长,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共聚一堂,研讨全球化和结构调整背景下,促进劳动者就业的政策和战略。中国有一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很高兴在北京迎来了国内外的嘉宾,我们也很高兴有机会与世界各国的同行们共谋就业良策。在此,我代表中国劳动保障部,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积极倡导、积极参与组织这次会议的索马维亚阁下,向国际劳工组织的官员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促进就业一直是中国政府最为关心并重点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将增加就业岗位列入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扩大内需,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

  一、坚持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中国就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就业经历了新旧体制的重大变革,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针对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情,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大力促进经济增长,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1990年到2003年,中国从业人员规模从6.5亿人扩大到7.4亿人,增加了近1亿人。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多数年份城镇登记失业率都保持在3%左右,2003年底为4.3%。在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同时又面临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结构调整的复杂背景下,中国成功地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为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部门的从业人员较多,面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挑战。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调整就业结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就业容量比较大的服务性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改善了就业结构。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部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90年的18.5%提高到2002年的28.6%,增加了9110万个就业岗位。与此同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了2040万人,从业人员比重由1990年的60%下降到50%。

  实施再就业工程,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长期积累的国有企业冗员问题日益显露,出现了大量企业富余人员下岗的情况。为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中国政府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同时,针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低和职业技能单一的人员较多,实现再就业困难较大的情况,中国政府制定一系列促进再就业的扶持政策,实施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计划,开展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援助行动。几年来,实施这些政策措施,已经取得了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实效。1998年至2003年底,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达2800万人,有2/3人实现了再就业,其余的,有的也通过退休等多种方式得到妥善安置,有的正在参加培训和再就业的准备活动。

  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促进公共就业服务事业和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政府坚持发挥劳动力市场对就业的基础调节作用,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目前,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机制初步形成,已经开始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在建立完善劳动力市场过程中,中国政府加强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向社会提供包括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训练、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服务等内容的公益性就业服务。200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2.6万个,其中公共职业介绍机构1.8万个,占70%。近几年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每年约为2000万人次提供了就业服务,其中约1000万人次介绍成功实现了就业或再就业。

  为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中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劳动者文化技能素质明显提高。中国已初步形成从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到再就业培训的工作体系。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立并得到迅速发展,城镇80%以上的新就业人员达到高中水平以上或者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已有4500万人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去年,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人才强国战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快培养各类人才,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目前,中国政府已启动实施三年培养五十万新技师计划,目标是从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内,在制造业、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培养50万技师和高级技师,同时带动培养几百万其他高级中级技能人才。

  统筹兼顾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把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尤其是非农就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探索统筹城乡就业的新途径,形成了两个方面的基本政策。一是促进农村劳动者在本地的就业。充分利用农村本地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和劳动密集型农业,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二是促进劳动者从农村向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流动就业。通过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和职业中介服务,开展农村劳动力输出前培训,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跨地区流动就业。20多年来,中国实现了2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初步探索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目前,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达1.3亿人,进入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近1亿人。

  保证妇女的就业权益,帮助残疾人就业。中国政府一直重视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权利,国家制定并实施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对保障妇女就业权利均有专门规定。国家保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积极开展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拓展适合妇女就业的领域和行业,为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并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中国城乡妇女就业人数从1990年的2.3亿增加到2002年的3.3亿。目前,女性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45%以上。妇女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劳动,中国采取对残疾人进行集中安置与分散按比例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并鼓励扶持他们自谋职业。政府通过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福利企业,吸纳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同时,还实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政策,要求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2002年底,城镇残疾人就业人数为370万人,农村残疾人就业人数为1700万人。残疾人就业率为83%。

  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

  当前,中国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从劳动力供求总量上看,今后几年新成长劳动力供给将升至峰值,加上现存的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为8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从劳动力结构上看,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初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性加剧,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

  从劳动力城乡分布看,中国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今后,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城镇就业压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同时出现,使就业和再就业的难度加大。

  从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情况看,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由1998年底的570万人增长到2003年底的800万人,同期城镇登记失业率由3.1%上升到4.3%。新成长劳动力的初次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矛盾相互交织,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还要看到一些突发因素会对就业产生影响。2003年上半年,中国发生了非典疫情,对旅游、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等服务性行业的就业人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给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带来了新的困难,影响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非典疫情提出了对突发事件和紧急状况的应对问题,需要建立失业预警机制,提高政府管理就业的应急调控能力。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劳动者的就业和再就业

  面对今后一个时期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总结多年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践经验,并充分借鉴国际成功做法的基础上,中国政府2002年制定出台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框架,并于2003年进一步完善,包括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以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为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鼓励发展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灵活就业形式,提高就业弹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是以重点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取向的扶持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实行免征税费,提供小额贷款;对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减免税费和社保补贴;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等办法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免征企业所得税。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男50岁以上、女40岁以上的就业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再就业援助,并实行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

  三是以实现劳动力与就业需求合理匹配为取向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免费再就业培训。在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中,实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一站式就业服务。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行工商登记、税务办理、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一条龙服务。发展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及其公开发布系统,提供及时、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

  四是以减少失业保持社会稳定为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改制改组,把握关闭破产工作力度,合理引导和规范企业的规模性裁员。对关闭破产的企业,政府、企业要共同做好人员安置工作。对正常生产经营企业裁减人员,政府要进行指导和规范,防止失业规模过大,失业时间过于集中。同时,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对将富余人员安排在辅业企业的,给予减免税费的扶持,避免企业改组时产生大量失业人员。继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失业人员尽早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

  五是以既能有效地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又能积极促进再就业为取向的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完善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做好接续服务等。

  这些积极的就业政策从2002年开始实行,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进一步突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中央各政策部门加强统一协调,地方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注意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开展工作。

  2003年,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实行已取得明显成效。我们克服了非典疫情对就业再就业工作造成的困难,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59万人,共帮助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帮助大龄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20万人,这三项全都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低于4.5%的计划控制目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中国尽管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有大量的问题要研究,需要借鉴各国好的经验和做法,希望各国朋友继续关心中国的就业问题,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

  我倡议,在这次会议后,形成《2004中国就业论坛共识》。共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强调就业的重要性。我们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二是明确政府在创造就业机会上的重要责任。政府要把创造就业机会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保障所有公民享有基本的就业权利,并通过就业和享受工作中的权利,解决贫困和实现社会公平子;三是促进就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目标明确的社会经济政策,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过程中增加就业机会。同时,通过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功能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谢谢大家。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