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统筹区域发展 关注中部崛起(下)突破济南是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9日07:38 大众网

  统筹区域发展·关注中部崛起(下)

  突破济南是关键

  继提出突破烟台和菏泽之后,我省第三次将“突破”一词用在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上,显示了对中部崛起的高度重视和紧迫期待。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济南的经济总量已过千亿大关,是中部地区无可争议的龙头城市,突破济南带动整个中部经济高高隆起,并与半岛地区形成一体化发展态势,确是山东这盘棋上的关键一着。但济南的发展有自己多年没有补长的“短腿”,使更上层楼步履蹒跚。山东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马传栋指出,突破济南面临三大难点:城市建设要有大的起色,工业经济必须尽快突破,郊区实力有待加强。

  马传栋的观点建立在扎实的数据和事实分析上。他说,目前,济南的产业结构可以用“321”来形容,即第三产业规模最大,第二产业规模次之,第一产业最小。这个排序固然是顺应经济发展潮流的,但问题也显而易见:第二产业相对疲弱。马传栋认为,济南与青岛、烟台相比,第三产业发达,但第二产业实力不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特别是与青岛相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量差一大截,是经济总量被青岛拉开的重要原因。济南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是我国著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但这些年投入不足,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份统计资料表明,济南市第二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995年为38·3%,到了2000年下降到23·9%。

  没有雄厚的二产为依托,服务业很难发挥作用。事实上,连上海这种以服务业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的特大城市,也在重新开辟制造业基地,与周边地区争夺外资。对于此种情势,济南的决策者自然了然于心,近两年他们重新叫响“工业立市”的口号,采取措施重新塑造自己的产业特色,力促一批明星企业迅速崛起。同时不断加大投入,2003年工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攀升到31·7%。

  马传栋的研究结果还表明,济南与青岛的差距不在市区,而在郊区。青岛郊区的经济总量已超过市区,而济南的郊区大多是“穷亲戚”,城乡矛盾突出,农村地区工业化水平落后,农业人口比重高,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突破郊区,成为突破济南不可逾越的一步。

  作为省会城市,没人否认济南的区位优势:北接京津唐,南接长三角,西连黄河中上游,东连胶东半岛,济南的重要地位一目了然。济南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是全省信贷资金调度结算中心,是连接华东、华北和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实现经济突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今年元旦刚过,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第一个重要会议,就是关于济南的城市建设现场会,足见重视程度。现在,济南的发展大计已定,关键是能否有条不紊地将省里的决策一一落实,一张蓝图画到底。

  中部一体化路在何方

  突破济南意在带动中部崛起,中部一体化发展问题成为越不过去的坎儿。

  记者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决策者认识到,今天的竞争已经不是城市间的竞争,而更多的表现为区域间的竞争,区域经济体内的各城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认识”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长期形成的GDP考核体系,使地方政府的本位冲动难以遏制,导致各行其是,竞争多于合作。

  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是否高度一体化,有这样一些标准:区域内产业间有基本的分工和协作,共享基础设施,不同地区围绕一个或几个共同的综合目标发展,资源实现市场配置,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无阻。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省的中部一体化还是没影儿的事。

  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是,各地虽然相距不远,但产业分工并不多见,仅有的协作主要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彼此间的经济关联度甚至远远小于各自同大洋彼岸的经济关联度。出于对地方经济的高度重视,各地都希望把资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对城市间的合作兴趣普遍小于对外资的兴趣。近年来,各地为了争夺外资,各显其能,这本无可厚非,但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政府用人为的力量改变了市场,过度竞争使生产要素的流动出现扭曲,而基于市场之上的经济带的形成却迟迟不见雏形。

  打破行政壁垒,推倒“看不见的墙”,使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畅通无阻,成为中部诸城市极为紧迫的事情。

  在这方面,我国区域经济发育较早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探出了成功的路子。在长三角,各城市间的双边、多边接触越来越频繁。苏浙两省的城市都在向上海靠拢,自觉接受上海辐射。上海与各地在旅游、人才资源共享及农产品互认、城际交通方面已形成系列协议,一体化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我省中部诸城市都有良好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颇受外资和民间资本青睐,各地分工协作的路子很广。省委政策研究室城市经济处调研员杨占辉对国内外中小企业产业转移颇有研究。他对记者分析说,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最关心的是我们的投资硬环境和政策优惠,1990年以来更关注软环境,进入新世纪则要求企业的生态环境也要好,即外资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与之协调配套的企业群。但我们在这方面却乏善可陈,与南方一些区域形成鲜明对比。中部诸城市欲在经济一体化上有所作为,必须找准各自在价值链上的位置,各归其位,各负其责,绝不能再紧盯本地经济了。

  本报记者 刘加增编辑:余梁(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