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长三角专刊专题 > 正文

上海楼市能避免“香港之痛”吗?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9日11:59 《长三角》专刊

  《长三角》专刊特约撰稿 孟舒 本报记者 吴焰

  在凄风冷雨中徘徊了数年的香港楼市,近期一扫颓势,再掀升浪,而且一浪接着一浪。香港舆论普遍认为,楼市逐渐恢复元气。

  观察“香港之痛”的前因后果,分析特区政府出招的得失,可以提醒我们的是:楼
价的疯狂上涨必须及早遏制,政府调控不能靠打政策强心针,移走“有形之手”,退出市场,非常关键。地方政府必须发挥的最大作用,在于确保充足的土地储备,设法减轻对房地产业的过分倚重

  香港楼市元气正在逐渐恢复

  标志:中原指数连续12周上升;豪宅带头飙升;政府重新卖地

  吴焰:香港楼市自去年8月见底反转以来,今年前几个月,更是升势明显。曾有报道说,今年前两个月,香港一手及二手私人房宅的买卖合约,创下了5年来的新高,而且比去年同期激增。同时,近日又传有大炒家开始涉足香港楼市。最新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孟舒:截至4月11日,反映香港楼市冷暖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报46.31点,比上一周的45.81点上涨1.09%。

  有两点令香港业界人士颇为关注。首先,中原城市领先指数已经接近2000年11月份46.39点的水平;其次,这一指数已经连续上升12周,有望挑战1996年底那次漫长的楼市升浪。当时,香港楼市从1996年11月开始爬升,连续上升17周,近4个月时间,直到1997年3月才轻微回落。中原地产研究部高级经理黄良升看好后市,他认为,中原城市领先指数有望逐步上升到50点的水平,显示新一轮的楼价升浪后劲十足。

  吴焰:此轮楼价上涨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吗?

  孟舒:豪宅带头飙升,是最大的一个特征。

  应该说,整个4月份,因为清明节和复活节两个假期(港人多会在此期间外游)的原因,香港楼市相对来说不算活跃,新盘不多。不过,由“小小超人”李泽楷旗下电讯盈科集团发展的港岛南区著名豪宅楼盘贝沙湾,却在中旬推出第3期“南湾”,立即成为市场焦点,两天之内售出150个单位,而其特色单位的售价高达每平方英尺1.4万港元,创出港岛分层豪宅的新售价。

  根据多年以来的规律,豪宅的升幅一向是整个楼市发展的风向标。在1997年之后的楼市低谷期,香港豪宅项目的售价每平方英尺仅为4000至5000港元,而贝沙湾楼盘的平均价如今已达到每平方英尺9000至9500港元之间。统计显示,在过去9个月内,豪宅项目的楼价上升了八成。豪宅作为楼市的“火车头”,如此强劲的势头,令人对楼市后市的发展充满憧憬。

  吴焰:我注意到一则消息,说港府已经开始重新卖地。

  孟舒:这是香港楼市走旺的另外一个风向标。4月19日,有发展商成功购出两幅住宅用地,将于5月底进行公开拍卖。这将是一年半以来港府的首次卖地。或许人们还记得,2002年,港府房屋及地政规划局局长孙明扬宣布的稳定楼市的9项措施,即香港媒体所说的“孙九招”,第一项就是暂停卖地。

  香港舆论认为,发展商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购地,反映业界对房地产前景的信心,而港府有秩序地恢复卖地,将令楼市重新走上正轨。

  吴焰:据你观察,这一轮的楼价上升,直接原因是什么?

  孟舒:过去几年香港楼市不断下跌,在港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稳定楼市之后,特别是2002年推出“孙九招”后,楼市经过了一年多的休养生息,逐步消化了过去大量囤积的单位,供求关系慢慢趋于平衡。而随着政府房屋政策逐步明朗化,减少干预市场,市民重新树立置业的信心,买家陆续重返市场,加上外围经济环境好转,中央政府采取开放内地居民到港个人游和实施CEPA等有力措施支持香港,香港楼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重拾升轨,整体趋势是稳中有升。

  上海会发生“香港之痛”吗

  上海楼市的情形,虽与香港一度的“疯狂”之状略有相似,但更有不可比的地方。不过,也不能掉以轻心

  吴焰:去年下半年起,上海楼市在不断“涨涨涨”中,开始出现了“唱衰派”。不少人根据房地产业的种种迹像,判断上海楼市已出现泡沫,并预言将进入拐点。但是,又有坊间传言,称“政府绝对不会让房价跌下去”,个中原因,据说就是因为香港楼市暴跌引发的严重后果,对上海官员触动极大,下决心稳定楼市,避免遭遇“香港之痛”。应该说,这种“预警”很有必要。不过,对于香港楼市是怎么跌下去的,内地很多人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海此时情形,与香港彼时状态,是否具有相似点?

  孟舒:在我看来,有一点相似处,但也有不可比的地方。

  我感觉,两城市的房地产业与当地经济的关系,都比较密切。而香港楼市当年一蹶不振,以及因此引发的对经济的沉重打击,与这种关联度的紧密有很大关系。

  香港的房地产业与香港经济发展的息息相关,可从几个方面反映。首先,多年来,地产业是香港经济的“火车头”,大量财富集中于地产商手中。香港今日最大的两个财团,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和郭氏三兄弟的新鸿基地产集团,都是地产巨头。

  其次,卖地收入是港府每年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地产商在土地拍卖会上竞价买地的场面,素来激动人心。再次,地产业的兴衰不仅关系多个相关行业的存亡,更直接影响千千万万香港家庭的生计。

  上个世纪90年代,港英政府采取了高地价政策,香港楼价一路飙升,变得高不可攀。一方面,普通市民望楼兴叹,有豪宅叫价每平方英尺高达2万港元!不少人即使穷其一生的积蓄,也很难拥有属于自己的物业。另一方面,炒风炽热,不少炒家一夜暴富,成为亿万富翁,炒现楼、炒楼花,炒豪宅、炒商铺,甚至连排队买楼的筹码都炒,市场充满疯狂的味道。据传,有大学生在售楼处排了一夜队,第二天把排队的筹码一转手即赚得十来万。

  吴焰:上海这两年也有类似的“翻版”,有些楼盘也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楼价居高不下,成为市民议论的焦点话题。上海的政府部门也多次公开讲话,强调发展一定要“适度”。香港特区当时有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孟舒:不可能不采取措施。到特区政府成立前后,一方面楼价之高岌岌可危,另一方面市民住房难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初生的特区政府推出了新的房屋政策,希望遏制炒风,为楼市降温,同时加快解决普罗大众的居住问题。这一新政策包括每年新建8.5万套住房,遂被舆论简称为“八万五”政策。

  众所周知,香港回归不久,紧接着即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东南亚。香港这种开放型的小经济体自然首当其冲,金融市场风高浪急,楼市急速掉头向下,楼价一滑再滑。截至去年8月,香港的整体楼价水平比1997年的高峰期大幅下跌超过六成,“蒸发”了约4万亿港元。

  吴焰:这后一个情况,大概不会在上海发生。不过,看来上海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影响楼市的不利因素,在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方式。

  香港难堪“楼价大跌之苦”

  财政收入萎缩,财富急剧缩水,“中产”成了“负资产”,各行受到连环破坏

  吴焰:楼市的一蹶不振,对香港经济以及香港社会究竟造成了多严重的影响?

  孟舒:相当严重。首先,不仅地产商成为输家,政府也缺少了一大笔可观的卖地收入,土地拍卖会盛况不再。财政收入不断萎缩,而经常性支出又难以减少,令港府的财政赤字雪上加霜。

  更重要的是,置业者怨声载道。楼价大跌,直接冲击了中产阶级的生活。他们是香港主要的置业者,房屋是他们最大的投资,而且大多数是通过银行按揭购买的,每个月的收入有相当一部分用来缴纳银行按揭。楼价大跌,这些业主不少变成了“负翁”,房子成为他们的“负资产”。有位朋友1997年用400万元买了套房,前年的估值只剩下180万元,而他还欠银行300万元。即使房子成功套现,仍然欠银行120万元的贷款和利息,而首期和已经还给银行的款项就打了水漂。资产变为负数,生计直接受到影响,置业者情何以堪?

  楼市泡沫爆破,那些一夜暴富的“地产神童”、“豪宅大王”的财富急速缩水。奢华生活一夜之间被债主的敲门声敲碎,成为轰动全港的新闻。有人绝望地在游艇里烧炭自杀;有人因为诈骗银行而锒铛入狱,成为阶下囚……经济起起落落,让人看尽人间冷暖。

  负资产的出现,令香港的破产个案不断增加,金融系统备受压力。更严重的是,市民减少消费,令通缩加剧,而通缩进一步引发了各行各业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2003年,非典肆虐香江,楼价下跌到近年来的最低点,差不多回复到1991年的水平。

  吴焰:这就可以理解内地的各地政府为什么那么担心楼价大跌。因为后果重,波及面广,持续时间较长。

  政府调控当收放自如

  从香港政府出招的得失可以看出:政策强心针效应只能起一时之效,关键还要政府移走“有形之手”,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确保充足的土地储备,并设法减轻对房地产业的过分倚重

  吴焰:面对香港楼市的低迷,特区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怎样?

  孟舒:楼市的颓势,令香港各界为之关注。特区政府先后多次出招,希望能够稳定楼市。但是,由于市场信心受挫,加上积压大量单位,在政策的强心针效应一过,楼市依旧低迷不振。而“孙九招”之所以能够逐步发挥作用,最主要的是它非常清晰地向市场表明了政府的房地产政策,即政府退出市场,并且保持相对稳定的土地、房屋政策,让市场自我调节。一句话,政府移走“有形之手”,增强了市民的信心。

  另外,就是市场供求关系渐趋平衡。早在2003年7月,孙明扬即指出,香港楼市已经看到隧道尽头的曙光,因为未来3年楼宇的供应量越来越少。

  但是,必须看到,香港楼市要想恢复到1997年时的旺景,是很难的。一来,当时的火爆场面是不正常的;二来,随着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逐步融合,两地楼价的差距必定逐步缩小。

  吴焰:近期,包括上海,以及南京、杭州等城市,针对房地产市场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比如楼价上涨太快,出现大量炒家等等,连续出台了一些限制性政策,而且还在研究调控政策,使房地产业健康、稳定、良性发展。那么,根据香港的调控政策及效果看,觉得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可供上海等城市借鉴的?

  孟舒:对于楼市的发展,政府必须强调保持平衡。这很重要。一方面,当然希望楼市能够保持一定的升幅,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希望楼市的升势不能太急。因为楼价太高,一来会令市民买楼的负担过重,二来会削弱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收放之间,分寸的拿捏,甚有学问。

  香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了遏制炒风,也曾出台多项政策,却收效甚微。1997年之后,却又因为落药太重,令楼价一泄再泄,市民闻楼色变。政府多次救市,都如泥牛入河,看不到显著的成效。直到如今,政府坚决退出市场,让无形之手发挥作用,令楼市逐渐恢复元气。

  政府的作用就是确保有充足的土地储备,供发展商之需。当经济复苏,失业率下降,市民的置业需求上升,相应的土地能够有秩序地推出市场。而土地有价,也会增加政府的收入。

  值得关注的是,在经历了漫长的低潮之后,香港楼价近期持续反弹,虽然业界甚为雀跃,但有不少投资机构、银行先后发出忠告。有专业人士就曾在3月份高调指出,香港楼市升幅过急,存在泡沫。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也曾以“小心泡沫重现”等字眼,来忠告楼市买家要三思而后行。

  当然,最重要的是,香港经济必须转型,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过多地倚重房地产业,而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相关专题:长三角专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