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观托起一片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0日07:32 天津日报 | |||||||||
——环渤海建材市场靠独特企业文化打造独有优势调查徐斐林楠 本报记者徐斐林楠 2004年的春消息,是“环渤海”退休职工最激动的福音———今年,医保前的历史沉积医药费全部报销;去年退休的职工,退休金不足800元的,按10年一次补足800元。
2004年的春天,是“环渤海”职工收获喜悦的季节———职工最低收入基准线定在千元以上,不足的一律补足。而且,职工旅游“新马泰”又如期启程。 2004年的开局,是“环渤海”领导班子收获信心的开局———市场再造如期完成。是职工义务劳动的热情和奉献,让“环渤海”赢得了竞争和发展的先机。经过严冬和封路的考验,市场交易额稳居同业前茅,一种合力同心的人气,催动着发展的脚步。 有人说,“环渤海”从严重亏损、职工无着的砂石料场,一年建成国家级市场,六年建成全国建材大市场“旗舰”,资产增值20倍,职工收入翻三番,还吸纳了6500名社会下岗职工进市场就业。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块地,六年换了新天地,堪称业界经典案例。 当我们走进“环渤海”剖析“经典”时发现,是独特的企业文化把“环渤海”推上了打造“经典”的长路。 一、新财富观 职工是企业的财富,是因为生产力要素中最具创造潜能的因素是职工。而在“环渤海”的财富观里,还牢牢地树立着退休职工这个概念。这些离开企业的退休老人得到的关怀和尊重,使他们对企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自豪,工会就常常收到老人们表达肺腑之言的来信。有的还成了市场的“常客”。他们说,隔些日子来看看,心里痛快。今年,他们又把“喝热茶”挂在了嘴边上。 工会主席于一玲说,这些老职工对张立昌同志提出的“要人走茶热,不要人走茶凉”,记得特别深,因为他们在企业陷入困境时,经历了“茶凉”的苦恼。新班子上任后,他们又体会了“茶热”的关怀,所以感触很深。1996年新班子接手河西砂石料厂,面对欠债讨债、职工无着、经营瘫痪等等成堆的难题,首先想的是职工生活,特别是退休职工。现在的市场总裁李庆云一到任就跟我们说,要安排好退休职工的生活,他们干了大半辈子,为企业做了很大贡献,现在企业有困难了,他们也老了,我们在岗的人一定要想着他们,他们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工会必须关注的大事。 从那年起,退休职工就有了每年中秋、元旦、春节的慰问信和慰问金。第一年中秋,李庆云借了钱,第一次发给退休职工每人60元的“月饼钱”,有的老工人拿着钱哭了。从那年起,每年的慰问信依旧,每年的慰问金增加。从那年起,他们总得到涨福利,报销药费,普查身体的消息。从那年起,他们提起“环渤海”,总有一种自豪和满足。 说起退休职工,李庆云用“孝敬”代替了“关心”。他说,张立昌同志在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提到退休职工时说了一句话:“忘记了他们,就意味着忘记历史。”很深刻。这些年,“环渤海”要求对退休职工要像对待自己的老人一样,实际是对历史的尊重。企业的发展要承认历史,延续历史但不能拘泥历史,必须创新。创新的过程就是组合资源、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也是凝聚人气、发掘潜能的过程,职工无论新老都是财富,就看你怎么开发这个财富。只要善于凝聚人气就能干好事业。聚人气,没有感情线不行,这个感情线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就是把发展观落在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把企业的发展体现在职工的发展上,职工就会用热情和创造为他们所期望的“根本利益”去拼搏奋斗。 在“环渤海”的核心价值观里,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和”、“仁爱”的成分很重,不过“环渤海”给它注入了新的内涵,这就是尊重、关心、创造和协作的团队精神。企业文化脱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土壤,传统文化中以“仁爱”、“和谐”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准则,对凝聚人心、集中力量,都有着积极作用。现代企业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对纯理性制度的追求,把核心文化的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教化功能融于制度管理之中,形成独特的管理风格和内涵,是造就优秀团队精神的基础,凭借这种团队精神就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以人为本,以爱为核心。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环渤海”形成了凝聚人心干成事业的独特财富观,形成了能够使他们的团队创造发展“神话”的企业文化。 二、新人才观 人才概念的广义性,在“环渤海”的人才观里体现得尤为明显。一直负责人力资源工作的于一玲说,“环渤海”的人才评判,市场是“考官”,岗位是“考场”。甭管学历高低,年龄大小,就看岗位实战水平,要善于树立新目标,善于解决新问题。企业能包容失败,但决不容忍无所作为,混日子。“环渤海”是老国企脱胎的股份制企业,过去职工认为进了企业就是主人,干好干坏熬年头。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混日子就没好日子。企业改制后,我们靠机制转变职工观念,全员竞聘上岗。人无贵贱,只要你在岗位上能有创造,能用业绩证明你能干,你就是人才。比如,老职工魏惠云、毕凤平,没有学历,在市场物业部担任经理和维修主管,四年经历了六期市场改扩建工程。1997年B厅主体建设,他们苦学苦干,克服重重困难,一个多月完成了6000多平方米的装修任务;1998年二期工程C厅的建设,他们又挑起了主体钢结构框架的制造任务。从主体钢结构焊接、吊装到5000平方米的内外装修,都是这些自学成才的老职工一手干成的。在硬件建设上,保证了市场的快速发展。六年来,给市场节约建设资金300多万元。老毕和老魏也先后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 在于一玲的讲述中,像这样爱岗敬业、拼搏创造的老职工不乏其例。“环渤海”给他们搭建了舞台,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奉献、进取和忠诚诠释了人才的时代内涵。现在,很多重要岗位挑大梁的“小字辈”,也是在这样的舞台上脱颖而出的。执掌人力资源部“帅印”的马敏、孙瑜,是刚到“环渤海”一年多的大学生。用孙瑜的话说,让我们挑这么重的担子,压力特别大,可是,领导特别放手。不但员工考核、培训让我们负责,像薪资制度改革这样的大事,也让我们出方案,我们就把自己的想法融到方案中,交总经理办公会论证,当方案通过实施时,我们也成长一大块,特有成就感。过去是压力驱使,现在是使命感、责任感驱使自己给自己加压。“环渤海”的用人考核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考核。是员工和老总们坐在台下听你讲,考题都是企业或岗位面临的具体问题,讲思路还得讲操作、讲预期,有争论,有答疑。只要大家认可你就给你机会,干好了,就与晋级提职挂钩,这样的考核每季度都有,所以年轻人表现自己的机会特别多。 在设备部任助理的陈卫平,一个身兼数职的女孩子。她说,“环渤海”是以发展的眼光看人,不拘一格用人,以更高的标准锻炼人,我是学暖通的大学生,如果用固定眼光看人,就不会给我这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企业总是给你台阶,让你看到更多的风景,让你感觉压力大,天地也大。 在这一点上,市场部“少帅”宋爱国感触极深。他说,2001年2月27日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日子,这是我事业的转折点———应聘“环渤海”。我不是大本生,以前学的工程管理比市场管理简单,就因为我的“演讲”得到了认可,就给我机会。从家装市场主管到现在的市场部经理,每到一个岗位都遇到新挑战,每啃一块“硬骨头”都是体现价值、出成绩的空间。所以,干的特别带劲。李总对年轻人说过一句话“机遇来自挑战”,我体会特深。如果说爱“环渤海”的理由:我就说,能把我个人价值体现出来,把我的潜能释放出来,我在这个环境里能成长、能成才。 对于“环渤海”的人才观,李庆云的解释是:勇于创新,肯于干事、能够成事。他说,人才没有严格的界定,但创新能力是必须的。创新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没有人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就无法实现。另外,肯干事、能成事也是人才,是实用人才。“环渤海”不是高科技企业,团队组合也需要多元化,就像一台戏,有名角,也得有“龙套”,“龙套”演不好,也不是一台好戏。要让每个人都演好戏,要搭好舞台,健全机制,重在培训。企业要注重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有机会、人人享受尊重的环境。企业家要善于创造岗位,要把共同的愿景传递给职工———一个大家期望的,愿意为之努力的,而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愿景。这样,职工就会有信心、有使命感,就会迸发出活力和创造潜能,就会在适合他的岗位上创造性地演好角色。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立昌在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指出,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分。这种科学的人才观是人才理论的重要升华。“环渤海”正是实践了这样的人才观,为每个人创造成才的天地。所以,他们的团队在业界演出了一台吸引“眼球”的精彩大戏。 三、新义利观 企业是把取得最大利润作为奋斗目标。但如何取得最大利润,不同的企业,利益观也不尽相同。“环渤海”以“德行并重、以义取利”为企业的宗旨,将“利益”变为“义利”。 作为大型批发市场,经营主体是进驻客商,如何实践市场的义利观,如何擦亮“环渤海”的金字招牌,“环渤海”自创立之初,便把“以义取利”的经营宗旨牢牢地植根在运营和管理之中。 1999年国家规范批发市场,“环渤海”在全国率先擎起打假大旗,与商户签订《共建无假货市场协议》,确立了“淘汰制”。以规范的经营,规范的管理,争得了“全国无假货示范市场”的称号。随之他们以“诚信创造满意”为理念,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市场先行负责制”,每年拿出百万元作为先行赔付基金,还将管理制度、市场理念、经营规范编成“商户手册”发给入驻客商,定期评选“文明商户”,设流动红旗和意见箱,接受消费者监督。同年“环渤海”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为强化市场的服务功能,他们聘请专家举办“家装知识课堂”、“家居环保知识咨询”,与消协、质监部门携手为消费者义务服务。真诚回报真诚,消费者对“环渤海”有了深深的信赖。于是,信赖生成忠诚,忠诚衍生了今天的市场红火。 在以“满意”树立形象的同时,“环渤海”对社会公益事业也情有独钟。每年与市慈协共同举办“扶贫助困慈善活动”。不但企业捐款,职工和进驻商户也积极参与。去年12月30日的捐助活动,就让河西区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激动不已,他们没想到募捐场面这么红火,排队捐款。 捐助活动的组织者用“情理之中”解释了这种“红火”。他们说,连续几年了,职工和入驻客商对这样的公益活动很认同,很支持。大家知道这是“环渤海”的社会责任。职工和入驻客商对“环渤海”的道德追求竟如此高度认同,李庆云的“脚注”是:大家明白一个道理,“环渤海”是服务型企业,通过服务社会赢得发展,社会责任理应成为“环渤海”自身建设的一部分。追求社会大义,才能赢得美誉,无义则无誉,无誉则无利。职工和入驻客商也认这个理儿。我们每年岁末年初都要和慈善协会搞捐助活动,就是要以“爱心行动”启动新一年的工作,让职工和客商从“仁爱”之心开始新的一年,以此来调整与服务对象的“义”、“利”关系。 从另一个角度讲:爱心是一种责任,尽社会责任是我们“德行并重”的道德追求,中华传统文化最讲“立德”,企业也应当把道德建设放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讲“诚信创造满意”,是“环渤海”以诚求成,决不因利害义的义利观;我们在发展中创造了数以千计的岗位,组织多场免费招聘会,吸纳社会下岗职工;1999年我们帮助盘活木材二厂,建“环渤海”木材城等等。都是“环渤海”对“德”与“行”的追求,这些追求也为“环渤海”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兴,兴于人、兴于法、兴于德。这个“德”就是企业文化。走出李庆云的办公室,他墙上的横幅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为官一任,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建一方文明”。他不是“官”,但他心里“民”的情结很重。跟他交谈,“职工利益”总挂在嘴边儿上。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的文化,这有点绝对。但企业文化中一定有很深的企业家文化的影子,这种文化被全体职工感知了、认同了,便成了企业文化。 “环渤海”“以人为本,德为上;以爱为核,义为先”的价值观和由这种价值观生成的企业操守,不但给“环渤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也把一种时代呼唤的企业精神演绎得真真切切。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三步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指导观。实践这个发展观,“以人为本”无疑是核心所在。我们的企业无疑要对照这个发展观,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企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环渤海”的企业文化是个性的,也是典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