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信:“标准条码”救活德州扒鸡的启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0日17:29 新华网 | |||||||||
新华网济南5月10日电(记者宋振远)山东德州扒鸡很有名,前不久,5万只德州扒鸡进入北京超市后,突然被超市禁售,原因不是产品质量有问题,而是产品包装上使用了劣质条码,超市扫描设备不能正常识读。幸亏德州供货方求助山东省物品编码中心印制了“标准条码”胶片,并连夜赶印替换,最终才免遭巨额损失。 据山东省质监局有关人士说,这种禁售事件在各地带有一定普遍性。它暴露出国内一
山东省质监局标准化与编码技术研究所有关专家说,产品“条形码”看似简单,但其制作和印刷都要有一套“标准”,有资格的印刷企业才能印制,否则条码的尺寸、颜色等参数稍有闪失,就会贻误商机。有关专家提醒企业,印制的“条形码”务必分批定期送检,以免损失。 从5月1日起,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发布的77项强制性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实施,这一系列标准涵盖了居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饮料,共分为食品卫生标准、企业良好生产规范、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试验、食品包装卫生标准等四大类。专家们认为,这77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为净化食品市场、保证食品安全和维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了法规保障。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消费者仍然感到担忧:法规虽好,怎样才能落到实处? 一些质监专家分析说,目前国内不少企业“标准化生产”意识差,呈两极分化状态:一是重产品质量,轻商品包装;二是过分张扬商品外在包装,华而不实。事实上,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 企业“标准化生产”被一些专家称为“非经营性市场竞争力”,在国际市场它常常拥有“一票否决”的市场准入权。欧美发达国家对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都有严格的标准控制、市场准入和惩罚制度,而在我国,无论是生产经营企业、政府监管部门还是普遍消费者,对“标准化生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亟待补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