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犯罪”不宜称“分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2日00:10 海峡网-厦门晚报

  媒体观点

  2003年5月6日《法制日报》

  “犯罪分子”是人们对犯罪行为人的称谓。在我国刑法总则中随处可见,约四十余处。而这一称谓,看似约定俗成,法典明定,却不甚科学、规范和文明。其弊有三: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中国时尚品牌网展

  是政治术语,而非法律术语。“分子”一词,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属于一定阶级、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此词看似中性,但在生活中多以贬义或极端贬义的面目出现,如:反动分子、地富反坏分子等、打砸抢分子、黑五类分子、修正主义分子等。可见,“分子”一词是激烈、极端的阶级斗争和政治动荡的产物,一种典型的情绪化称谓,一种留有时代遗迹的“过去时”语态。

  造成法律用语的不规范。我国法律在称谓诉讼参与者时,一般使用被告人、被害人、自然人、犯罪嫌疑人等规范性法律用语,而偏偏在称谓“犯罪人”时,却沿袭了建国初期形成的“犯罪分子”这样一个非法律的、烙有昔日阶级对抗痕迹的政治术语,造成法律称谓的不统一。国外刑法,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对犯罪行为者均称“犯罪人”,称“犯罪分子”,不利于法律与国际接轨。

  犯罪包括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对过失犯罪人也称“犯罪分子”,不适宜,不合理。

  (厦门晚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美英军队虐待伊战俘
我国成功控制今春非典
西安宝马假彩票事件
车臣发生爆炸总统遇难
羽泉2004北京唱演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