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百年婚礼大扫描之二:交通工具透视婚礼变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2日11:23 胶东在线
  胶东在线消息 古往今来,结婚无疑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结婚礼仪形式丰富多彩,但有一样是不可缺少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尽相同,那就是在婚礼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婚礼交通工具。

  近日,记者对不同时代的婚礼交通工具进行了调查。在此,让我们重温这人生的美好时刻,感受朋友、父辈、乃至于父辈的父辈们是如何走过他们的幸福时光。

  20世纪50年代颤颤悠悠大花轿

  “花轿”也称“喜轿”,是旧时婚嫁礼仪性的交通工具,以表示新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喜轿有一至五乘之分,为四人抬、八人抬不等。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只有在电视上或是图片上才见到过。在一些城市的景区,也有生意人摆上一顶花轿满足一下新人们的好奇心。

  记者与桃花街上的几位老人闲聊时,有幸采访到了当年乘着花轿“过门”的周淑美。周大妈今年79岁,福山区门楼镇仉村周人,现住桃花街儿子家。据周淑美回忆,她是1947年结婚的,当时比较富裕的家庭娶媳妇都租两顶花轿。结婚那天,新郎官乘着一顶四人抬的绿花轿把她迎进了另一顶四抬红花轿,她披着红盖头,只能看见自己的脚尖。两顶花轿在唢呐声中起轿了。

  平生唯一的一次坐花轿,周淑美有点不知所措。好在婆家和娘家是一个村,一会工夫就到了。但是就是这唯一一次乘花轿,周淑美终身难忘。

  闲聊的一位孙女士告诉记者,她是1952年结婚的,当时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改乘花轿为汽车,每小时20元的价钱暂不提,孙女士落下了终身的遗憾:没有亲身体验一下梦寐以求乘坐四角悬桃红彩球、蓝色绸做帷幔的花轿是啥感觉。

  近年,一首《大花轿》唱火了大江南北,在上海、南京、北京一些大城市,新人结婚还真用上了花轿。原来是那些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图个标新立异,结婚不用已经大众化的婚车接娶新娘,而改用久违的大花轿。我市一家婚庆公司经理向记者透露,他们也准备引进婚礼花轿服务项目,这是一项既时尚又古朴的服务,说不定能受到港城新人的青睐。

  20世纪60年代驮轿铃声响丁当

  驮轿,顾名思义,就是牲畜拉的木板车上罩个罩子用来迎娶新娘,单独用头毛驴迎亲的也算是驮轿的一种。驮轿虽然应用得不是很广泛,但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一度出现过,为一些经济不宽裕的农村家庭办喜事解了围。

  杨广秀今年70岁,家住幸福八村,她告诉记者,她娘家是牟平,1954年结婚时,她就是坐着马车进的婆婆家。她是冬天结的婚,结婚的头一天,下了一场大雪,路上的机动车都跑不动了,但是她坐的马车却没有受阻。车夫也不是雇来的,是丈夫的三叔,所以一分钱也没花。在那时,坐马车“过门”也不算什么不体面的事情,因为有很多花钱租汽车进了婆婆家后,欠下的债是要新婚夫妇自己去偿还的。

  杨广秀还补充说,专业的驮轿多使用的牲畜训练有素,很听车夫的话。好的车夫即使道路崎岖,也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使人免受颠簸之苦。

  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也赶时髦

  家住桃花街60号的李树梧今年61岁,妻子孙树莲56岁,两人都已退休在家。当记者问李先生是用什么交通工具把孙女士迎娶进门时,李先生自豪地说:“用的是当时最时髦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接着,李先生追述了这辆自行车的来历。

  1964年,能骑上一辆自行车行在大街上是一件很让人骄傲的事情,拥有一辆自行车是当时刚刚20岁出头的李先生的一个美好的愿望。虽然当时每月工资只有32元,李先生还是省吃俭用积攒了170元钱,由于当时自行车很难买,李先生通过在自行车修理部的亲戚,用自行车零件组装了一辆“青岛大国防”自行车。

  1973年,李先生和孙女士要结婚了。此时,烟台市里80%的家庭已经有了自行车。李先生家住南门外(位于现在的向阳办事处),孙女士家住桃花街,从孙女士家到李先生家只有十多分钟路程,结婚那天,李先生用自己心爱的“大国防”把孙女士接回了家。孙女士告诉记者,当时结婚讲究“三转转”,即自行车转、缝纫机转和手表转,他们只有一辆自行车,这辆自行车陪伴他们生活了35年后,被偷了。而在当时的烟台农村,骑上自行车迎亲可不是件容易事儿。招远市道头镇大尹格庄村农民王启福是1972年结婚的,婚礼用的交通工具也是自行车,但是为了这自行车他犯了不少愁。王启福离丈人所在的村子15公里,结婚前,没过门的媳妇要求结婚那天能用自行车去接她,因为在当时自行车迎亲是很时髦的。但是王启福家里贫寒,根本买不上自行车,即便是有钱也搞不到自行车票。为了让新媳妇满意,王启福厚着脸皮去跟村书记的儿子借自行车,没想到吃了“闭门羹”,人家崭新的自行车也是为了迎娶新娘子用的。结婚头一天,王启福总算在邻村一同学处借到了一辆自行车。

  王启福把新娘接回了家,按照农村的风俗,新娘子的脚不能沾地,但因农村封建思想的束缚,新郎不好意思把新娘抱进家门,就用两张麻袋铺在地上,前后倒腾,新娘子踩着麻袋进门。

  20世纪80年代“面包大头”抢风光

  今年48岁的王玉亭1982年结婚,比起王启福骑自行车迎新娘的尴尬,他所用的交通工具体面多了一一辆小面包车。

  王玉亭老家是招远市张星镇。1982年,王玉亭在烟台地区建筑公司工作,认识了一位黄务的姑娘,决定结婚。但是却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认为城里姑娘高攀不上,靠不住。为这事,王玉亭结婚时,老家没给一分钱。王玉亭把事情跟单位领导谈了,单位领导很支持王玉亭的婚事。结婚那天,单位工会派出本单位的一辆小面包车把新娘接到了单位招待所,为王玉亭举行了婚礼。

  在牟平区高陵镇一家集体企业工作的陈先生风趣地对记者说:“我‘迎娶’的媳妇不下30个!”原来,陈先生20年前在厂里开着一辆“130”加长大头车。本厂职工和陈先生的一些朋友结婚前,都想到了他开的这辆大头车,做迎亲之用。陈先生耐不住这些人的软磨硬泡,总是挤出时间帮他们“娶”新娘。

  在那个时代,以汽车迎娶新娘是一件十分风光的事情。车厢里坐着新郎新娘,车斗里拉着嫁妆,汽车一进村,立刻吸引来村民们欣羡的目光。陈先生幽默地对记者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那几年,我抽烟从来没有自己买过,口袋里全是喜烟。”

  20世纪90年代后轿车一溜真气派

  现如今,每逢节假日,在美丽的滨海路上,路边总是停着几十辆装扮华丽的婚礼彩车,摄影师正在为新郎新娘拍摄婚礼录像。

  在市某机关工作的李先生“五一”刚刚结婚,他动用了所有的关系,安排了5辆轿车和1辆摄影车迎娶新娘,场面很是排场。他告诉记者,其实他家和老丈人家都住在上夼西路,步行也用不上十分钟。但是结婚是个重要的日子,所以要非常隆重才行。其中,最豪华的一辆新娘车是三开门的“凯迪拉克”,是李先生动用了三层关系借来的一辆私家车,光打理各种关系就花费了800元。其它几辆轿车是“宝马”,也是托亲揽友搞来的。这个车队来之不易,处理关系用去2000多元。

  这么多的车能坐满吗?李先生扳开手指,为记者细细道来。最前面的“凯迪拉克”里坐着新郎新娘;后面的第一个“宝马”载着伴郎伴娘;第二个“宝马”里坐着新娘娘家贵宾;第三个“宝马”里是拍摄录像服务的人员;第四个“宝马”里是几个增加气氛的同学;最后面的面包车里当然是摄影师了。“再多10辆车也能安排满员,其实,就一句话———图个排场。”李先生最后做了一个总结。

  只要舍得花钱,也可不必像李先生那样麻烦,婚庆公司的车队呼之即来。记者从市区一家婚庆公司了解到,林肯、别克、凯迪拉克等婚礼用的高档轿车一应俱全,价位从几百元到1800元不等。

  结婚用的交通工具随着所处时代、风俗习惯、经济水平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从没有轮子的花轿到2轮的板车、自行车,再到4轮的汽车,交通工具“大提速”。也许不远的将来,更先进的交通工具会应用到婚礼上,如今的“凯迪拉克”也会成为那时年轻人的追忆。策划孙青执行记者刘海玲责任编辑:杨胜武来源:今晨6点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中国时尚品牌网展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美英军队虐待伊战俘
我国成功控制今春非典
西安宝马假彩票事件
车臣发生爆炸总统遇难
羽泉2004北京唱演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