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崧泽发现“上海第一人”(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4日09:38 北京日报
  前天,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正式向外界公布了崧泽文化遗址考古发现。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个保存完整、距今约有6000年的先民头骨,堪称“上海第一人”。

  “上海第一人”是如何发现的?为何把他叫做“上海第一人”?这些发现有何意义?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请他们做了详细介绍——

  差点与“第一人”失之交臂

  位于青浦区赵巷镇的崧泽遗址,是上海重要考古发现地。去年,上海市政府正式立项,准备在原址上建造遗址博物馆。今年2月到4月,上海市文管委考古部对遗址再次进行抢救性发掘,幸运地发现了这个上海最早先民的头骨。

  “‘上海第一人’的发现还真有点神奇。”“上海第一人”头骨的直接发现者陈杰博士对记者说。“崧泽文化”遗址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次发现的头骨恰好在当时野外考古挖掘过的探方隔梁中。这次新发掘的探方有一小部分与这个隔梁相交,而头骨就在这相交处。如果偏差一点儿,就可能与“上海第一人”失之交臂了。

  今年3月31日下午,陈杰在他负责的探方中清理,突然在土中显露出人头骨的一小部分。他惊喜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考古队负责人,大家都很兴奋,当时就有人猜测这是上海最老的老祖宗。有了重大发现,考古清理的过程就停了下来,发现头骨的地方被遮盖保护起来。经过周密的安排,4月8日终于将头骨全部清理了出来。出土时,头骨是十数块碎片,现在看到的较完整的头骨,是经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专家拼粘后合成的。此外,出土时,头骨的上下颌牙齿看上去还是完好的,但一起出才发现,其实上颌齿已风化了,所以现在看到的头骨上缺少了上颌齿。

  “第一人”还不到30岁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宋建研究员向记者介绍说,在今年2月到4月对青浦区赵巷镇崧泽遗址进行的抢救性发掘中,首次发掘、清理了7座马家浜文化墓葬,填补了上海地区这一时期墓葬出土的空白。

  实际上,7座墓葬每一座都埋有一具人骨,其中6座墓葬为头向北单人仰身直肢葬,但是尸骨都已与泥土融为同质,无法提取了。这次发掘出的“上海第一人”来自一座俯身葬,头骨保存较好。

  在上海博物馆的会议室里,黄宣佩和宋建两位研究员掀开了会议桌上的一方“红盖头”,“上海第一人”露出了尊容。

  这是一颗6000年前的古人颅骨,外观黄褐色,除了鼻梁骨、两侧颧骨和上颌骨因为过度粉碎难以拼合外,大体保持完整,下颌骨上留有一排乳白色的牙齿,第3臼齿还有一个龋洞,俗称“虫牙”。

  经过鉴定,颅骨的主人是一名25至30岁的青年男子。根据上海市卫生部门最新调查数据,上海老人期望寿命男性已升至79.13岁,女性更高达83.41岁。宋建研究员说,以往发掘出的先民遗骨的年龄也只有20到30岁,这位“青年”在当时已经算“长寿”了,这也说明当时崧泽地区的生活环境还是很艰苦的。

  据悉,“上海第一人”头骨以下的身体遗骸可能还在,但现在没有继续清理挖掘,因为这一发现已经影响到崧泽博物馆建设的规划制定,要根据新的规划来决定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工作。

  宋建介绍说,“上海第一人”可以通过复原的方式,再现他的真实容貌。

  为何说是“上海第一人”?

  6000多年前的一具尸骨就被称为“上海第一人”,似乎有些不太好理解。宋建向记者介绍,对上海这块特殊的地域来说,这个说法不但有修辞上的意义,也确实有着绝对的含义。

  宋建说,距今大约一万年前,由于海平面突然升高,古大陆的许多部分都被淹没,当时的上海是处于一片汪洋之中。后来由于泥沙的淤积,逐渐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平原。大约距今7000年前左右,现在的上海一带才形成陆地。由于上海形成陆地的历史只有7000年左右,因此在上海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也不会超过这个范围。

  从全球范围来说,此时人类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根据目前的考古学发现,上海最早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接着是50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随后是并立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距今约4000年前。

  在以往的考古中,崧泽、良渚、马桥文化的人类骨骸均有发现。宋建介绍说,青浦崧泽文化遗址的中层属于崧泽文化遗存,下层则已属于马家浜文化遗存。以前在这里曾发现了136座崧泽文化墓葬,加上其他地方的一些发现,上海大约共发现有不到200个崧泽文化墓葬,而真正从中取出人类尸骨的则不到10具。他们生活在距今5000多年前,是以前发现的最早的“上海人”。

  虽然从40多年前起,在上海地区就陆续发现了一些马家浜文化的物质遗存,证明从那时起,人类在上海地区就有广泛的活动,但在上海一直没能发现马家浜文化的人类墓葬。而这一次马家浜文化墓葬的发现和尸骨的出土,无疑具有突破性意义。

  管钻穿孔技术提前千年

  除了墓葬和人类尸骨外,此次发掘出的许多人类物质遗存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发现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堆筑的高台地,比以往发现的良渚文化祭坛早1000多年,是太湖地区最早的人工堆筑祭坛。祭坛北面还首次发现了6000多年前的建筑遗迹,有一座形制较完整、房址平面呈圆形、外圈柱15个,房内地面硬实、面积约5.5平方米。

  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批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石器、骨器、陶器等。其中一把磨制石斧斧身厚实,双面管钻对钻穿孔,刃口锋利。过去一直认为管钻穿孔技术出现在崧泽文化晚期,此斧的发现,将这一技术出现的年代提前了千余年。这一发现将改写中国科技发展史。

  出土中国最早的“猪形象”

  灰坑中还发现一只上有红彩的陶塑小猪。上海博物馆的考古人员以前也在多个遗址里挖掘到大量古人剩下的猪骨,但是这只小猪还是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格外兴趣:因为它是一头家猪。

  这只小猪圆咕隆咚,肥头肥脑,双眼鼓突,吻部前拱,腹圆下坠,四腿粗短,野猪的特征几乎荡然无存,非常像现代常用的猪形储币罐。上海博物馆黄宣佩研究员说:“以前我们在遗址里发现的,都是长嘴的野猪,现在就可以证明,上海地区6000年前就有家猪了。”

  中国人养猪至少有了6000年至7000年的历史,但把野猪驯养成家猪的历史要从1万年前算起。宋建研究员说:“由于上海成陆晚,因此出现家猪的时代要迟一些,但这头陶猪是中国最早的‘猪形象’之一。”

  下一步探索人种的变迁

  宋建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要研究的是人种的变迁和家畜的演变两个课题。

  “第一人”头骨的发现,为探索上海人种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考古发现来看,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中的先祖均为本地人,而马桥文化的先祖来自南方。考古部将对这些各个时期的骨骸进行DNA检测,从而探索外帮人与上海本地人是怎样交流、融合的。

  宋建说,遗憾的是前年在广富林遗址发掘时,新发现了一群来自北方的人,但当时只出土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及建材遗迹,至今还没有发现墓葬。因此,在适当的时间,还将对广富林遗址继续进行发掘。

  此外,上海人究竟何时起开始驯化野猪?野猪与家猪之间是如何进化的?这也是他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文/林明杰 顾咪咪 王鸿良 图/郭新洋 任珑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娱乐我做主快乐无止境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中国时尚品牌网展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美英军队虐待伊战俘
我国成功控制今春非典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羽泉2004北京唱演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